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四時氣色主病

既知四時之色,須知四時之病。知四時之病,以察四時之色。夫而後可按四時之色,以言四時之病,其病維何?玉機真藏論曰:春脈如弦,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夏脈如鉤,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秋脈如浮,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冬脈如營,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脾脈者,中央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此皆四時之病也。然此四時之病,內經以脈言,而吾以色言者何哉?蓋嘗讀內經而有悟於岐黃之言焉。岐伯曰:「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黃帝曰:「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由此觀之,四時氣色之生克,亦可以臟腑經脈之病症比例而推矣。何也?五臟之病,四時之色,推之以五行之理,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

設或知病而不知診,或知診而不知病,則雖能知診,雖能知病,而究不知診病;即能知診病,而尚不知治病,而況尚不知診,尚不知病耶?嗚呼!靈素之書,若此其詳也。診治之法,若此其備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善忘之忘,宋林億等較正千金素問,皆云當作怒,今考素問氣交變大論,亦作怒,宜從之。)

白話文:

既然瞭解四季顏色的含義,我們也必須理解四季中常見的疾病。理解了這些季節性疾病的特徵,我們就能通過觀察季節性的顏色變化來預測疾病。具體是什麼樣的疾病呢?根據《玉機真藏論》的說法:

春天的脈象就像琴絃一樣緊繃,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健忘,感到頭暈目眩,甚至出現頭部疾病;如果不足,則會引起胸痛,背痛,以及兩側肋骨下方的脹滿感。

夏天的脈象像鉤子一樣彎曲,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全身發熱,皮膚疼痛,甚至引發皮膚病;如果不足,會讓人感到心煩,出現咳嗽、吐痰等症狀,或者下腹部氣滯。

秋天的脈象輕浮,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感到逆氣和背部疼痛;如果不足,會導致呼吸困難,咳嗽,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咯血,下腹部聽到病態聲音。

冬天的脈象像營養物質一樣豐滿,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感到疲倦,脊椎疼痛,呼吸短促,不想說話;如果不足,會讓人感到心慌,就像餓肚子一樣,肚子裡冷冷的,脊椎疼痛,下腹部腫脹,小便異常。

脾臟的脈象,位於身體的中央,是土屬性,獨自供應四周臟器的血液。

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四肢無力;如果不足,會使人九竅不通,這被稱為"重強"。這些都是四季可能遇到的疾病。

然而,這些季節性疾病,《黃帝內經》是以脈象來描述,而我卻以顏色來描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曾經研讀過《黃帝內經》,並且對岐伯和黃帝的觀點有所領悟。岐伯說:"顏色和脈象之間的關係,就像擊鼓響應一樣,不能脫節。顏色的變化,應該符合四季脈象的變化,這是上天最珍視的,因為它符合天地間的神明之理。"

黃帝說:"我已經掌握了脈象的關鍵,天下的數字,五種顏色的脈象變化,以及所有奇恆的規律,都歸結於一點。"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推斷,四季顏色的生成和剋制,也可以比照臟腑經脈的病症來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五臟的疾病,和四季顏色的變化,都可以用五行理論來解釋。如果某個因素過於強烈,它就會侵蝕那些它能剋制的因素,並壓制那些它無法剋制的因素;如果某個因素不足,它所剋制的因素就會任意行動,而它所生成的因素就會受到影響,那些它無法剋制的因素也會趁機侵襲。

假設有人知道疾病的症狀,但不知道如何診斷,或者知道如何診斷,但不知道疾病的真正原因,那麼即使他們知道如何診斷,也知道疾病的症狀,但他們實際上並不瞭解疾病;即使他們瞭解疾病,但他們還不懂得如何治療疾病,更何況那些連診斷和疾病都不知道的人呢?

唉!《靈樞》和《素問》的書籍,對於這些知識的描述是如此詳細。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也如此全面。然而,如果沒有這些知識,那就只能說是毫無所知了。

("善忘"的"忘"字,在宋代林億等人校訂的《千金方》和《素問》中都被認為應當改為"怒"。現在考察《素問·氣交變大論》,也同樣使用了"怒"字,因此應該遵循這一說法。)

2. 晝夜陰晴相參

既講春夏秋冬之異。須知晝夜陰晴之殊。蓋人在氣交之中。與氣候之相應也。猶影之隨身。猶水之鑑形。夫是故晝為陽。衛氣日行於陽。夜為陰。衛氣夜行於陰。天溫日陽。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血氣營衛之相應如此。則色之相應可徵矣。何者。

脈以應月。色以應日。晝則氣行於陽。色之見也。當光輝而外映。夜則氣行於陰。色之見也。當明潤而內含。晴則氣熱。熱則氣淖澤。淖澤則黃赤。陰則氣寒。寒則血凝泣。凝泣則青黑。此皆其應也。色之應乎晝夜陰晴者。常也。不應乎晝夜陰晴者。病也。夫百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色當因病之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也。其或暮輕朝重。夜減晝加。則不在乎衛氣。而獨主乎臟氣矣。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夫所不勝者。克我者也。所勝者。我克者也。蓋以一日分為四時。以四時分應五臟。肝日甲乙。其時寅卯。心日丙丁。其時巳午。

肺日庚辛。其時申酉。腎日壬癸。其時亥子。脾日戊己。其時辰戌丑未。以五臟之日時。合五臟之病色。其生克之理。間甚之候。死生之期。胥於是乎推。亦於是乎斷矣。然而一日之內。一時之間。寒暄不齊。雨暘靡定。則又各有所勝。各有所不勝矣。若夫宮室有冷暖之殊。

衣服有寒溫之異。病或因之而重輕。色或因之而損益。雖不當以晝夜論。亦皆可作陰晴觀。觸目關心。存乎人矣。

白話文:

既然已瞭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差異,我們還必須明白晝夜以及陰晴天氣的特殊影響。人處在自然環境中,身體狀態會隨天氣變化而改變,就像影子跟隨著人,水面反映出人的形狀一樣。白天屬陽,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體表活動;夜晚屬陰,衛氣則在體內運行。如果天氣溫暖,人體血液就會流動順暢,衛氣也會浮動;如果天氣寒冷,血液會變得凝滯,衛氣也會下沉。人體的血液、氣息和營養物質的運行和天氣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面色的變化也能反映這種關係。這是什麼道理呢?

脈搏的變化反映月相,面色的變化反映日相。白天,氣息在體表運行,面色應該明亮且向外發散;夜晚,氣息在體內運行,面色應該清晰且內斂。晴天氣溫高,氣息會變得濕潤,面色會呈現黃紅色;陰天氣溫低,血液會變得凝滯,面色會呈現青黑色。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面色會隨著晝夜陰晴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健康狀態;如果不隨晝夜陰晴的變化而變化,那就是生病了。大多數疾病在早晨病情較輕,白天病情穩定,傍晚病情加重,夜晚病情最嚴重。

面色的變化應該遵循早晨病情較輕,白天病情穩定,傍晚病情加重,夜晚病情最嚴重的規律。如果晚上病情輕,白天病情重,或者白天病情減輕,晚上病情加重,那就不僅僅是衛氣的原因,而是臟腑氣息的問題了。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不同的臟腑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肝臟在甲乙日,也就是寅卯時,病情會加重;心臟在丙丁日,也就是巳午時,病情會加重;肺臟在庚辛日,也就是申酉時,病情會加重;腎臟在壬癸日,也就是亥子時,病情會加重;脾臟在戊己日,也就是辰戌醜未時,病情會加重。把一天分成四個季節,把四個季節和五臟相對應,就可以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判斷生死的時間。

然而,在一天之內,一個小時之內,溫度變化不定,天氣變化無常,每種臟腑都有其適應和不適應的環境。房間裡的溫度有冷暖之分,衣物有保暖和涼爽之別,這些都可能影響病情的輕重,面色的好壞。雖然不能單純以晝夜來判斷,但也可以從陰晴的角度來看。這些因素都需要我們去關注和考慮。

3. 五方望法相參

夫人之有是身也。資始於天,資生於地,稟精氣以成形,藉陰陽而賦命。顧天地有五方之殊,斯氣化有五行之異。風土於焉而變,氣色由是而分矣。經曰:「東方之人多青,南方之人多赤,西方之人多白,北方之人多黑,中央之人多黃。」此相應之謂也。然相應者,色之常;不相應者,色之變。

或常或變,而無過不及者,平色也。或常或變,而有過不及者,病色也。要之,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天氣勝地氣為順,地氣勝天氣為逆。五色之見,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而合乎四時之平色者,常也,承天而時行地道也。不合乎四時,而與聲音脈症相生者,病之順者也。不合乎四時,

而與聲音脈症相剋者,病之逆者也。五色之變,可比例而參觀也。析而言之,一方之間,一邑之內,地形有高下,則風氣有寒溫;地形有燥濕,則風氣有剛柔。風氣既感於中,形色必應於外。是故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㘪土之人醜。

山林之民毛而方,得木氣多也;川澤之民黑而津,得水氣多也;丘陵之民專而長,得火氣多也;墳衍之民皙而瘠,得金氣多也;原隰之民,豐肉而痹,得土氣多也。望其容貌,瞻其顏色,近者小異,遠者大異,皆可以風氣之寒溫,而知其色脈之常變焉;以色脈之生剋,而知其病症之順逆焉。

凡四海之大,十室之小,苟有諸中,必形諸外。准其情,察其理,相其勢,度其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風土雖變,氣色雖異,豈能外乎五行哉。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矣。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有身體,起始於天賦,生養於大地,吸收天地的精華之氣形成肉體,依賴陰陽二氣獲得生命。然而,天地分為五方,因此氣候變化也有五行的不同,導致各地風土環境的差異,進而影響人們的氣色表現。古籍上說:「東方的人多顯現青色,南方的人多為紅色,西方的人多呈現白色,北方的人多為黑色,中原地區的人則多為黃色。」這就是氣色和地理環境相互呼應的表現。然而,這種呼應是正常的氣色表現;若無法呼應,就是氣色的異常。

無論是正常還是異常,只要不過度或不足,就是健康的氣色。若是出現過度或不足,那就是病態的氣色。總的來說,天包圍著地,地處於天的中心。天氣勝過地氣是正常的,地氣超過天氣則是反常的。當五色的表現,不完全符合五方的典型顏色,但卻符合四季的健康色彩,這是正常的,因為它遵循著自然規律。若不符合四季的色彩,但與聲音、脈象、症狀相輔相成,那是順應疾病的正常表現。反之,若與聲音、脈象、症狀相衝突,那是疾病反常的表現。對於五色的變化,我們可以透過比例和比較來觀察。

具體來說,在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城鎮,地形的高低會導致氣候的冷暖不同;地形的乾濕會造成風氣的剛柔不同。一旦風氣影響到人的內在,外表的氣色必然會有所反應。因此,生活在堅固土地上的人性格剛毅,弱土上的人性格柔和,壚土上的人身材壯碩,沙土上的人身形纖細,息土上的人外貌俊美,㘪土上的人外表醜陋。

住在山林的人毛髮茂盛且臉型方正,因為他們受到木氣的影響較多;住在水邊的人皮膚黝黑且滋潤,因為他們受到水氣的影響較多;住在丘陵的人身材瘦長且眼神專注,因為他們受到火氣的影響較多;住在平原的人皮膚白皙但偏瘦,因為他們受到金氣的影響較多;住在平原低窪地區的人肌肉豐滿但容易患有關節炎,因為他們受到土氣的影響較多。觀察他們的外貌,看他們的氣色,近的地方有些許差異,遠的地方差異明顯,都可以從風氣的冷暖來判斷他們的氣色和脈象的正常或異常;從氣色和脈象的相生相剋,可以知道他們的病症是否順應或反常。

無論是廣大的海域,還是狹小的房間,只要有內在的問題,必定會在外表上顯現。根據情況判斷,瞭解其中的道理,分析形勢,評估時機,推導延伸,類比擴展。雖然風土環境不同,氣色表現各異,但這些都離不開五行的範疇。在具體的理論中,可能會有千差萬別;但在根本的原則上,其實都是一樣的。

4. 氣質望法相參

夫色之同於眾人者,氣候之常;而不同於眾人者,賦稟之變。故夫氣質不齊,形色亦異。經曰:木形之人青,土形之人黃,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蓋其賦稟獨盛,故其氣色獨著也。然五形之人,其臟腑之盛衰、骨節之大小、筋之粗細、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營衛之度,又各不齊。擴而充之,則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豈僅陰陽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變化蓋無窮矣。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參之四時,合之五行,可以推其生克,斷其吉凶矣。《四診心法》云:「五臟之色,隨五形發見,百歲不變者,主色也。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者,客色也。主色人氣之所生,客色歲氣之所化。歲氣勝人氣為順,人氣勝歲氣為逆。」所謂逆者,春當青而反白,秋當白而反赤,夏當赤而反黑,冬當黑而反黃,長夏當黃而反青。

可隨時而觀也。夫色之生於心也,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豈特一端而已哉?夫各有所當也。

白話文:

關於人的面色,若與大眾相似,這反映的是氣候對人體的普遍影響;而如果某人的面色顯得與眾不同,那可能是個人體質的特殊性所致。因此,由於每個人的氣質和體質差異,他們的外貌和麪色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具有木形體質的人面色偏青,土形體質的人面色偏黃,火形體質的人面色偏紅,金形體質的人面色偏白,水形體質的人面色偏黑。這是因為這些體質在某種特性上特別突出,所以他們的面色特徵也就格外明顯。

然而,即使是這五種基本體質的人,他們的臟腑健康狀況、骨骼大小、肌肉粗細、皮膚厚薄、血液清澈度、氣息流暢度、脈搏長短、血液量、經絡數量、營養和防禦能力等,仍然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進一步擴展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理解到,人的心靈和麪貌同樣充滿了獨特性,遠遠不止於陰陽五行,以及二十五種組合那麼簡單,實際上的變化無窮無盡。

因此,智者會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色來判斷其健康狀況。例如,面色偏黃或紅的人可能體內熱氣較多,面色偏青或白的人可能熱氣較少,面色偏黑的人可能血液豐富但氣不足。再結合四季的變化和五行理論,就可以推測出他們的生理機能,甚至預測吉凶。

《四診心法》中有這樣的描述:「五臟的面色會隨著五種體質表現出來,這種面色即使到了一百歲也不會改變,稱之為主色。而四季的面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這種面色並非固定不變,稱之為客色。主色反映的是人的基本氣質,而客色則受年份氣候影響。如果年份氣候與人的基本氣質相符合,就是順應自然;反之,就是違背自然。」所謂的違背自然,比如春天本該面色偏青卻反而偏白,秋天本該面色偏白卻反而偏紅,夏天本該面色偏紅卻反而偏黑,冬天本該面色偏黑卻反而偏黃,長夏時節本該面色偏黃卻反而偏青。

這些變化都是可以隨時觀察到的。面色的產生源於心,它體現了天地的規律,遵循四季的法則,反映了陰陽的平衡,順應了人的情緒,其意義絕不僅限於單一的方面。每種面色都有其特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