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3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1)

1. 腎囊望法提綱

嘗謂肝脈絡陰器。囊形屬腎臟。故以腎為名也。然任脈起於會陰之分。督脈絡於合篡之間。是二經亦各有所主焉。察之之法。其惟形色乎。

以形言之。囊宜小。紋宜細。小兒囊緊實者。多壽。氣勝形也。囊墜下者。多病。形勝氣也。傷寒六七日。囊縮者。厥陰病甚。邪氣傳入其經也。傷寒十二日。囊縱者。厥陰病衰。邪氣傳出其經也。囊脹者謂之疝。任脈為病也。囊腫者謂之水。關門不利也。陰囊更加腫脹。漸漸潰腐者。病水死徵。睪丸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陰狐疝氣。此觀形之法也。

以色言之。小兒腎囊緊細色紫者多壽。氣血足也。寬大色白者多疾。氣血虧也。陰囊縐黑有弦者易養。形色皆順也。陰囊色赤無紋者難養。形色皆逆也。此察色之法也。

合而診之。可通變矣。

白話文:

常說肝的脈絡連接生殖器,而陰囊的形狀則與腎臟有關,因此用腎作為命名。然而,任脈起源於會陰部位,督脈則在睪丸間連接,這兩條經絡也各自掌管著身體的某些部分。要觀察判斷的方法,主要看形狀和顏色。

從形狀上來說,陰囊應當小,紋理應當細。小孩如果陰囊緊實,通常比較長壽,因為氣力超越了形體。若陰囊下垂,則可能常生病,因為形體超越了氣力。感冒六七天後,如果陰囊縮小,代表厥陰病加重,邪氣已侵入經絡。感冒十二天後,如果陰囊恢復正常,表示厥陰病開始減輕,邪氣正從經絡中退出。如果陰囊膨脹,稱為疝氣,這是任脈出現問題。如果陰囊腫大,則稱為水腫,表示排尿系統不暢。若陰囊不僅腫脹,還逐漸潰爛腐爛,這是嚴重水腫的徵兆,可能會致命。如果睪丸大小不一,且位置會時上時下,這可能是陰狐疝氣。以上是通過形狀來判斷的原則。

再從顏色上來看,小孩的陰囊如果緊實、細緻、顏色深紅,通常較長壽,因為他的氣血充足。如果陰囊寬大、顏色偏白,則可能常生病,因為氣血不足。如果陰囊皺摺,且呈現黑色,但表面有脈絡,這樣的通常容易養育,因為形態和顏色都正常。如果陰囊顏色鮮紅,且沒有紋路,則不易養育,因為形態和顏色都不正常。以上是通過顏色來判斷的原則。

將形狀和顏色結合起來判斷,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健康狀況。

2. 陰莖望法提綱

夫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其精竅通於腎,溺竅通於脬。陰器屬於肝,督脈絡之,帶脈束之,衝任滲灌之。陽明主潤而為之長,動乎情,宰乎心。而其病則生於房室。診之之法,如經言宗筋縱者,陽明虛;宗筋痿者,肝氣弱;縱挺不收者,足厥陰之經傷於熱;

縮入不用者,足厥陰之經傷於寒。陽強則有腎熱強中之證;陰痿則有魂傷骨極之因。陰氣不起者,傷於內。囊莖腫脹者,屬於疝。陰囊及莖俱腫者,水病之死證。陰囊及卵俱縮者,肝經之絕候。疳瘡者,淫穢之毒。腫痛者,濕熱之徵。凡此諸候,當參四診,辨其寒熱虛實,察其輕重淺深,

庶可識常通變矣。至於兒生陰物不起,亦為死證者,豈以賦稟不足,形體未備歟?特察小兒,宜從望診,故並述之。

白話文:

【陰莖觀察要點】

陰莖是身體多條主要神經的交會點,與肝、腎等臟腑息息相關。精液由腎臟生成,尿液則由膀胱控制排放。陰莖功能受肝臟影響,督脈、帶脈和衝任二脈共同維繫其健康狀態。特別的是,陰莖勃起功能主要受腸胃系統調節,並且受心靈活動驅使。

然而,陰莖的疾病通常與性行為過度有關。觀察其健康狀況,若出現陰莖疲軟,可能代表腸胃功能減退;若陰莖無法正常勃起,可能是肝臟機能衰退所致;如果陰莖持續勃起無法回復,可能是因為下肢的肝經受到熱邪侵襲;若陰莖萎縮,可能是肝經遭受寒邪影響。

陰莖持久勃起,可能有腎臟過熱的問題;陰莖無法勃起,可能是精神或骨骼嚴重受損。若陰莖內部機能衰弱,通常是內在傷害所導致。若睪丸或陰莖腫脹,可能患有疝氣。若睪丸和陰莖同時腫脹,則可能患有嚴重的水腫疾病,預後不良。若睪丸和睪丸鞘膜同時萎縮,可能是肝臟經絡功能衰竭。若有潰瘍,可能是感染了性病。若出現腫脹和疼痛,可能是濕熱症狀。

對於這些各種症狀,應配合其他診斷方法,辨別寒熱虛實,判斷病情輕重緩急,才能全面理解病情變化。此外,新生兒若陰莖無法正常發育,也可能是致命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先天發育不足。但對待嬰兒,應以視診為主,因此一併在此說明。

3. 診汗望法提綱

嘗思汗液之有無,由於腠理之開闔。而腠理之開闔,則因衛氣之虛實。故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俱有餘,則無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者也。若因而診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陽經之部者,屬乎陽;

在陰經之部者,屬乎陰。頭額汗出者,病在諸陽;手足汗出者,病在於胃;心窩汗出者,心臟虧虛;陰下汗出者,下焦濕熱。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兆;汗不至足者,熱病咳衄之危證。此皆部位之分也。形色者何?三陽實,三陰虛者,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者,汗不止。

有汗身熱者,陽邪在營;無汗身熱者,陰邪在衛。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風濕發汗,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漐漐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黃汗者,濕熱之證;白汗者,厥氣之徵;紅汗者,氣虛之候。小兒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壽;小兒初生,汗出不流者,

不成人。汗出如浴者,酒風之候;汗出如油者,命絕之容。汗出如流珠,脈浮者,衛氣衰;汗大如貫珠不流者,元氣絕。濈濈然汗出者,表將解;漐漐然汗出者,里未和。汗出不止者,陽亡於外;奪血無汗者,陰虛於內。此皆形色之分也。若夫時有寒暑,衣有冷暖,形有動靜,

腠理因之而開闔,汗液因之而有無,非病也,常也。其或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是皆人事之異,非病候之殊也。故善診汗者,必視寒暑,觀冷暖,察動靜,知其汗之常,以審其汗之變。

夫而後可按部位,辨形色,以分其表裡,而判其虛實焉。他如熱汗為陽,冷汗為陰,宜合體之冷熱而分之,合病之陰陽而辨之,則其診益備,其用益明矣。

白話文:

[診斷汗液狀況的方法總結]

曾經思考汗液的有無,是由皮膚毛孔的開閉決定的。而皮膚毛孔的開閉,又取決於衛氣的強弱。所以古書上說:「陽氣過剩,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且身體發冷;陰陽兩者都過剩,就會不出汗且感到寒冷。」汗液,是心臟分泌的液體,當它在營氣中就是血液,到了衛氣中就成為汗液。如果我們進行診斷,可以從部位和顏色來區分。

部位指的是什麼呢?在陽經的部位出汗,屬於陽性反應;在陰經的部位出汗,屬於陰性反應。額頭出汗,表明疾病在陽性經絡;手腳出汗,表明疾病在胃部;胸口出汗,表示心臟功能不足;下體出汗,顯示下焦有濕熱。單側出汗,可能是偏癱的前兆;汗不到腳,是熱病咳嗽和鼻出血的危險徵兆。這些都是部位的區分。

顏色又是怎麼回事呢?三陽過盛、三陰虛弱,不會出汗;三陰過盛、三陽虛弱,則會持續出汗。有汗且身體發熱,表示陽性邪氣在營氣中;無汗且身體發熱,表示陰性邪氣在衛氣中。少量出汗是正常的;大量出汗則過度了。濕風導致的出汗,應當是微微出汗,這樣濕風都能被排出;如果汗如泉湧,病情一定無法好轉。黃色的汗,代表濕熱症狀;白色的汗,表示厥氣現象;紅色的汗,是氣虛的徵兆。新生兒剛出生時,如果汗如血色,多數早夭;新生兒汗出但不流,可能難以長大成人。汗出如沐浴,可能是酒精中毒的徵兆;汗出如油,是生命垂危的表現。汗出如珠,脈搏浮動,表示衛氣衰弱;汗大如珠串但不流,表示元氣已盡。細微地出汗,表示表邪將要解除;持續出汗,表示裡邪未被調和。持續出汗,表示外部的陽氣流失;失血而不出汗,表示內部的陰氣虛弱。這些都是顏色和量的區分。

至於季節有冷暖,衣服有厚薄,身體有動靜,皮膚毛孔也會因此開閉,汗液也會因此出現或消失,這不是病症,而是正常現象。有的時候,吃得太飽,會從胃部出汗;受到驚嚇,會從心臟出汗;扛重物走遠路,會從腎部出汗;快速奔跑或害怕,會從肝部出汗;勞累,會從脾部出汗。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特殊情況,並非病症的特殊徵兆。因此,擅長診斷汗液的人,必須考慮季節冷暖,觀察衣服厚薄,察覺身體動靜,瞭解正常出汗的情況,才能判斷異常出汗的原因。

之後,才能根據部位和顏色,來區分表裡和判斷虛實。其他如熱汗代表陽性,冷汗代表陰性,應當結合身體冷熱來區分,結合病情陰陽來辨別,這樣診斷才更全面,應用才更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