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28)
卷下 (28)
1. 絡脈主病提綱
絡脈已言其診法矣。然必先知其部。與其病焉。靈樞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實則心痛。虛則頭強。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手陽明之別。
名曰偏歷。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實則肘攣。虛則不收。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實則癲狂。虛則足不收。脛枯。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氣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任脈之別。名曰尾翳。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實則脊強。虛則頭重。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夫經言虛實者。絡脈之病。經言名目者。絡脈之部。知其病而察其部。則察其部而知其病矣。經又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是則不但知其虛實。且知其寒熱矣。合前篇觀之。其體用不已備乎。(別也之別當作故)
白話文:
我們已經討論過絡脈的診斷方法,但首先必須瞭解其部位及相關病症。根據《靈樞》一書所述,手太陰肺經的分支,稱為列缺,如果這條絡脈實證,會導致手指尖端及手掌發熱;若為虛證,會出現打哈欠和噴嚏,以及頻繁的小便失禁。
手少陰心經的分支,叫做通裏,若為實證,會引起胸膈不適;若是虛證,可能導致無法言語。手心主心包經的分支,名為內關,實證時會引發心痛;虛證時,則會感到頭部沉重。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稱為支正,實證時會造成關節鬆弛和肘部無力;虛證時,則會生出肉瘤。
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稱為偏歷,實證時會引起牙齦疾病和聽力下降;虛證時,則會牙齒寒冷和膈肌痠痛。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名為外關,實證時會導致肘部抽筋;虛證時,則會失去力量。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叫做飛陽,實證時會引起鼻塞和頭背疼痛;虛證時,則會流鼻血。
足陽明胃經的分支,名為豐隆,實證時會導致精神失常;虛證時,則會腳部無力和小腿肌肉萎縮。足少陽膽經的分支,稱為光明,實證時會引起突然的昏厥;虛證時,則會出現腿部無力和難以站立。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叫做公孫,若為實證,會導致氣逆和腸胃劇痛;虛證時,則會腹部脹滿。
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名為大鐘,氣逆時會感到煩躁和悶悶不樂;實證時,會引起尿路阻塞;虛證時,則會腰痛。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叫做蠡溝,氣逆時會造成睪丸腫大和突然的疝氣;實證時,會使生殖器勃起;虛證時,則會突然癢癢。任脈的分支,名為尾翳,實證時會導致腹部皮膚疼痛;虛證時,則會皮膚癢癢。督脈的分支,名為長強,實證時會導致脊椎僵硬;虛證時,則會頭部沉重。脾臟的大絡,叫做大包,實證時會全身疼痛;虛證時,則會全身關節鬆弛。
總計以上十五條絡脈,實證時必定顯現,虛證時必定下降。如果在絡脈上看不到病徵,就應在上下部位尋找。每個人的經絡不同,絡脈的分佈位置也各異。《經》書中提到的虛實,指的是絡脈的病症;提到的名稱,指的是絡脈的部位。知道病症並觀察其部位,就能從部位辨識病症了。《經》書又說,診斷絡脈時,若脈色青藍,表示寒涼和疼痛;若為紅色,表示有熱。突然變黑的,是長期的風濕病。若脈色紅黑青交錯,表示寒熱交錯。若脈色青且短,表示氣不足。這樣不僅能辨別虛實,還能分辨寒熱。結合前文所述,其理論和應用不是已經很完善了嗎?("別也之別"應該改為"故")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醫學知識請向專業人士諮詢。
2. 診筋望法提綱
竊聞筋者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也。其候在目。其主在肝。膝為之府。爪為之餘者也。以部位分之。則手之筋行乎手。足之筋行乎足。陽明行於前。太陽行於後。少陽行於側。陰筋行乎身之陰。陽筋行乎身之陽。皆依經脈而行。可依經脈而分也。詳觀經筋篇。
手陰陽之筋。皆起於手指。陽筋自手而上行於頭面。陰筋自手而上行於胸腹。足陰陽之筋。皆起於足趾。陽筋自足而上行於頭面。陰筋自足而上行於胸腹。其為病也。皆當其所過者。轉筋支痛。治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蓋燔針所以治寒。不燔針所以治熱。診候之法。
寒則見其筋攣反折。熱則見其弛縱不收。在陽筋則見其不能俯。在陰筋則見其不能仰。見於膝則行走難以屈伸。見於身。則左右難以動搖。損在筋者。筋緩不能自收持。痹在筋者。筋攣不可以行走。筋極肝傷。則腰背相引。難以俯仰。筋死肝絕。則舌卵捲縮。不能展舒。及夫痙癇瘛瘲。
頹疝陰病。紐痛腫痛。口目僻急。皆可按部位而知經筋也。若望其筋。知其病。惟腫脹有筋起之證。傷寒有筋惕之文。腫脹以青漲高起者。為不可治。則知未青漲高起者。猶可治也。傷寒以筋惕為發汗亡陽所致。則知用溫經益陽之法。當可治也。至於筋溜者。有所疾前。筋屈不能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也。疹筋者。尺脈數甚。筋急而見。其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也。斯二者。亦可望筋而知病也。其他筋瘻、筋急、筋攣。筋弛。亦有可見。有不可見。然察其病情。按其部位。皆可知其病在何經之筋也。由是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而經筋之病。
庶可知其要矣。
白話文:
我私下聽聞,筋就是力量,是肌肉中的力量,也是氣的根本,它固定在身體上。它的健康狀況可從眼睛看出,主要與肝臟相關,膝部是它的所在位置,而指甲是它的延伸部分。如果按照身體部位來看,手上的筋在手上運行,腳上的筋在腳上運行,陽明筋在前方運行,太陽筋在後方運行,少陽筋在側邊運行,陰筋在身體陰面運行,陽筋在身體陽面運行,這些都依循經脈行走,我們可以根據經脈來區分。
詳細研究「經筋篇」,手的陰陽筋,都開始於手指,陽筋從手向上到頭臉,陰筋從手向上到胸腹。腳的陰陽筋,都開始於腳趾,陽筋從腳向上到頭臉,陰筋從腳向上到胸腹。當這些筋出問題時,會在它們經過的地方引起抽筋和支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熱的針進行刺激,直到感覺到為止,疼痛的地方就是病竈。燒熱的針用來治療寒症,未燒熱的針用來治療熱症。
寒冷時,可以看到筋肉緊繃甚至反折;熱時,可以看到筋肉鬆弛無法收縮。在陽筋,可以看到無法彎腰;在陰筋,可以看到無法挺胸。在膝蓋出現問題,走路會難以彎曲或伸直;在身體出現問題,左右擺動會困難。筋肉受損,會變得鬆弛無法自我控制;筋肉麻痺,會緊繃無法行走。筋肉過度勞損導致肝臟受傷,腰部和背部會互相拉扯,難以彎腰或挺胸。筋肉完全壞死,肝臟功能喪失,舌頭和睪丸會縮小,無法伸展。至於痙癇、抽搐等疾病,以及疝氣、陰部疾病、扭痛、腫痛、口眼歪斜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檢查筋肉的位置來瞭解。
如果觀察筋肉,可以知道病情,只有在腫脹有筋肉突出的情況下,纔有可能是重病。如果傷寒有筋肉顫抖的現象,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的陽氣流失,因此使用溫暖經絡、補充陽氣的方法應該可以治療。至於筋溜,是在疾病早期,筋肉彎曲無法伸直,邪氣停留在其中不退。疹筋,是在尺脈跳動非常快的情況下,筋肉緊張並顯露,腹部一定緊張,如果出現白色或黑色,病情就非常嚴重了。這兩種情況,也可以通過觀察筋肉來瞭解病情。其他的如筋瘤、筋急、筋攣、筋弛等,有些可以觀察得到,有些無法觀察,但只要觀察病情,檢查筋肉位置,就可以知道病情在哪條經脈的筋肉上。綜合所有觀察,切實驗證,就能理解經脈筋肉的疾病,大致瞭解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