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22)
卷下 (22)
1. 診背望法提綱
嘗思古聖以背為陽,腹為陰;先賢以背為陰,腹為陽。豈前後有異,而上下不同歟?然愚謂以體之剛柔言,則背陽而腹陰;以用之動靜言,則背陰而腹陽。且陽化氣,陰成形,是腹背皆可謂之陰;陽在外,陰在內,是腹背皆可謂之陽。陰陽之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脈之所行;其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挾脊各三寸者,太陽之所行也。其經脈自上而下,則部位有上下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則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皮膚在外為陽,筋骨在內為陰。
是故上下標本不同,左右逆從亦異,診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則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背高如龜曰龜背,脊骨如鋸曰脊疳。背爛透膜者,形壞豈能治?背平病水者,肺傷不可療。此形之因病而變者。言乎其容,則脊強者,病在太陽;反折者,病在督脈。
背曲肩隨者,胸中之府將壞;項強腰折者,背上之經已傷。頸直背強,合身回側者,肝實之狀;骨枯髓減,腰脊不舉者,骨痿之形。呼吸搖肩者,心中堅;轉搖不能者,腎將憊。諸反張,大人脊容側手,小兒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因病而變者。於是合氣色以觀其同異,
參脈症而辨其本標,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雖變化無窮,而意見有定,庶幾其各當歟?且凡言實者,邪氣實也;言虛者,正氣虛也。邪氣實者,正氣有有餘不足;正氣虛者,邪氣有有餘不足。一切精微法,應作如是觀,非惟診背宜爾也。
白話文:
曾經思考古人認為背部屬陽,腹部屬陰;然而前輩們卻認為背部屬陰,腹部屬陽。難道是身體的前後有別,上下有異嗎?然而我認為,如果從身體的硬度和柔軟度來看,背部是陽,腹部是陰;但如果從活動的動態和靜態來看,背部則是陰,腹部是陽。再說,陽氣主生發,陰氣主成形,因此腹部和背部都可以稱為陰;陽氣在外,陰氣在內,所以腹部和背部也可以被稱為陽。陰陽的道理,大的可以無邊無際,小的可以無孔不入,豈止只有一種解釋而已?
背部是胸腔的保護罩,中間那條線是督脈的路徑;第二行離脊椎各一寸半,第三行離脊椎各三寸的地方,是太陽經的路徑。經絡從上到下,部位有上下之分;疾病可能在左或右,部位也有左右之別。進一步來說,身體一半以上的部分屬於陽,身體一半以下的部分屬於陰;左邊屬陽,右邊屬陰;皮膚在外面屬陽,筋骨在裏面屬陰。
因此,上下的主要和次要部位不同,左右的順序和違反也有所差異,診斷的方法,怎能不精確地探究其道理呢?從形狀上看,腫脹的部位,代表邪氣實在;凹陷下去的部位,表示正氣虛弱。背部隆起像烏龜的叫龜背,脊椎骨像鋸齒的叫脊疳。背部爛穿肌肉的,形狀已經破壞,怎能治得好?背部平坦但患有水腫的,肺部受損,無法治療。這些都是因為疾病導致的形狀變化。從外表上看,脊椎僵硬的,病在太陽經;彎曲的,病在督脈。
背部彎曲肩膀下垂的,胸腔可能已經破壞;脖子僵硬腰部彎曲的,背部的經絡已經受傷。脖子挺直背部僵硬,全身向側面彎曲的,是肝臟充實的表現;骨頭枯萎骨髓減少,腰部脊椎無法抬起的,是骨頭萎縮的形狀。呼吸時肩膀晃動的,心臟堅固;轉動身體時無法搖晃的,腎臟將要疲倦。所有反弓張的,成年人脊椎可以容納一個手掌,小孩脊椎可以容納三個手指的,無法治療。這些都是因為疾病導致的外表變化。因此,結合面色來觀察其相同和不同,
參考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其主要和次要,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雖然變化無窮,但判斷有定,希望能夠恰當。而且,凡是提到實的,是指邪氣實在;提到虛的,是指正氣虛弱。邪氣實在的,正氣有過剩或不足;正氣虛弱的,邪氣有過剩或不足。所有的精細方法,應該這樣看待,不僅僅是診斷背部應該這樣做。
2. 診手望法提綱
四肢為諸陽之本,脾實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內外之分焉。嘗觀經脈篇,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下而上,陰則自上而下。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臂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臂下謂之掌,掌下謂之指。其大指曰拇指,其次指曰食指,內屬太陰,外屬陽明。其中指曰將指,其屈而不伸者,曰無名指,內屬厥陰,外屬少陽。其小者,曰小指,內屬少陰,外屬太陽。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推而論之,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經絡有上下標本之殊。
病症有內外淺深之辨。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理哉?以形言之,則形盛為有餘,形瘦為不足。手之壅腫者為實,手之枯細者為虛。左右偏枯曰偏風,手指墮落曰癘風。手掌腫無紋,曰陰虛氣絕。手背腫至腕,曰陽虛氣結。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之,則強者,病氣實;痿者,形氣虛。
撒手者,陽氣外脫;握手者,陰邪內伏。手之伸者,病在陽;手之屈者,病在陰。屈不易伸,伸不易屈者,陰陽交合,陰陽俱病也。屈而不伸,其病在筋;伸而不屈,其病在骨。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者,亡陽之證;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者,將死之容。攣急轉筋者,邪氣實而傷於寒。
弛縱不收者,正氣虛而因於熱。瘛瘲不定者,筋脈相引而難瘳;振搖不定者,血氣俱虧而可療。兩手不舉者,脾實;四肢不收者,脾虛。掣衣揚手者,煩躁猶可解;循衣摸床者,實熱已難除。叉手冒心者,血液大虧;交手目瞀者,肺病臂厥。捶胸者,脹悶之狀;拒按者,疼痛之容。
手如數物者,風癇;手不欲動者,脾虧。指不用者,屬脈;臂不遂者,為痹。手足漐習者,肝絕之形;手足嚲曳者,風懿之狀。此皆以容言也。於是合形容而診之,按經絡而驗之,審其寒溫,察其部位,參四診以究同異,分三因而辨本標。病症之殊,療治之變,庶乎知所適從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四肢是人體陽氣的根本,主要由脾臟管理。然而,四肢也有上下、左右、內外的區別。根據經絡理論,手的三個陰脈,從臟腑走向手部;手的三個陽脈,從手部走向頭部。陽脈在外,陰脈在內;陽脈自下而上運行,陰脈自上而下運行。進一步分析,左邊代表陽,右邊代表陰;上方代表陽,下方代表陰;手臂在外的部分為陽,在內的部分為陰。從肩膀到肘部稱為臑,從肘部到手腕稱為臂。
手臂下方稱為掌,手掌下方稱為指。大拇指叫做拇指,第二個指頭叫做食指,內側屬於太陰脈,外側屬於陽明脈。中間的指頭叫做將指,彎曲但無法完全伸直的指頭叫做無名指,內側屬於厥陰脈,外側屬於少陽脈。最小的指頭叫做小指,內側屬於少陰脈,外側屬於太陽脈。這些都是經絡的運行方式,也是身體各部位的區分。
進一步推論,男性和女性的手臂有左右不同的特點,經絡有上下不同的標本之分。疾病有內外、深淺的不同表現。在觀察手部的診斷方法時,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從外形上看,形體豐滿表示體內氣血有餘,形體消瘦表示體內氣血不足。手部臃腫表示實證,手部枯萎細弱表示虛證。手部一側萎縮稱為偏風,手指掉落稱為癘風。手掌腫脹且沒有紋路,表示陰虛氣絕。手背腫脹直到手腕,表示陽虛氣結。這些都是從外形來判斷的。
從面容來看,面色強壯的人表示病氣實,面色萎靡的人表示形氣虛。手部鬆開表示陽氣外散,手部緊握表示陰邪內伏。手部伸展表示病在陽,手部彎曲表示病在陰。手部彎曲後無法伸直,或伸直後無法彎曲,表示陰陽交錯,陰陽兩虛。手部彎曲後無法伸直,表示筋骨受損;手部伸直後無法彎曲,表示骨骼受損。汗流不止且四肢緊繃,表示陽氣耗散;小腹急痛且手腳抽搐,表示瀕死之象。肌肉抽搐表示邪氣實且受寒傷害。
肌肉鬆弛表示正氣虛且因熱致病。痙攣不定表示筋脈相互牽引,難以治癒;震顫不定表示血氣俱虧,可以治療。雙手無法抬起表示脾實;四肢無法活動表示脾虛。扯衣服揚手錶示煩躁,尚可緩解;沿著衣服摸牀表示實熱,難以去除。雙手交叉放在心口表示血液大量虧損;雙手交疊且視線模糊表示肺病及手臂麻痺。捶胸表示脹悶;抗拒按壓表示疼痛。手部不停動作表示風癇;手部不想動表示脾虧。手指不能活動表示脈絡問題;手臂無法活動表示痹症。手腳出汗表示肝功能衰竭;手腳拖沓表示風懿症狀。這些都是從面容來判斷的。
綜合以上形體和麪容的診斷,根據經絡進行驗證,審查寒熱情況,檢查部位,結合四診來探究差異,區分病因來辨別本質和表象。不同病症和治療方法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瞭解如何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