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20)
卷下 (20)
1. 面容分屬五臟
診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則理明。合而診之。則病著。夫形也者。言乎其體也。容也者。言乎其態也。以形為體。以態為用。而五臟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則厲然而目張。喜則油然而頤解。思則嫗然而瞼定。悲則瞿然而泣出。恐則薄然而氣下。
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腎之容。此面容五臟之分也。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此五臟之分。五志之病也。由是而觀。有太過。有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然此就太過不及而言。又當隨時以處中焉。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蓋中者無所偏倚。和者無所乖戾。當喜怒而喜怒。當哀樂而哀樂。無病之容也。其或發而不中。則有偏倚。發而失節。即有乖戾。故經曰。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蓋以五志之變。合五行而推也。善診者。觀察病人之態。推而極之。補其偏。救其弊。則失中者中。而違和者和矣。
白話文:
【面容與五臟的關聯】
診斷面部的狀態,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形體,二是表情。單獨分析每一個特徵,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背後的道理;綜合所有特徵一起判讀,疾病的狀況就會更加顯著。
形體指的是身體的構造,表情則是情緒的外在表現。形體和表情,一個是靜態的基礎,一個是動態的運用。通過觀察面部表情,我們可以進一步察覺到五臟的狀態,以及五種主要情緒的差異。
當人生氣時,臉色會變得嚴肅且眼睛睜大;開心時,臉上會浮現柔和的笑容,下巴也會放鬆;沉思時,臉上會呈現一種溫和的專注,眼皮微垂;悲傷時,表情會突然一變,淚水不禁滑落;害怕時,會感覺到一股冷氣從心底直衝下來。
生氣代表肝臟的情緒表現,開心是心臟的情緒反映,沉思是脾臟的情緒展現,悲傷是肺臟的情緒表達,害怕是腎臟的情緒反應。這就是面部表情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生氣會使氣血逆流,開心會讓氣血緩和,沉思會導致氣血凝結,悲傷會使氣血消散,害怕會令氣血下沉。這些都是五臟的特徵,也是五種情緒可能引發的疾病。由此可見,情緒的表現有可能過度,也可能不足。過度的情緒表現通常會影響外在,不足的情緒表現則可能影響內在。過度的情緒表現可能會壓制被剋制的情緒,或者對抗無法剋制的情緒。不足的情緒表現則可能讓被剋制的情緒失控,或者讓產生的情緒受到打擊。
然而,這只是在討論過度和不足的情況。實際上,我們應該根據情況找到適中的位置。《中庸》提到,當喜怒哀樂等情緒尚未發作時,那是一種中立的狀態;當這些情緒發作時,如果都能適度地表現出來,那就是一種和諧的狀態。中立的意思是沒有任何偏倚,和諧的意思是沒有任何衝突。當該生氣或高興時就生氣或高興,當該悲傷或快樂時就悲傷或快樂,這是沒有疾病的表現。但如果情緒的表現不適度,就會有偏倚;如果情緒的表現失當,就會有衝突。因此,《黃帝內經》說道,陽性能量過多的人容易開心,陰性能量過多的人容易生氣。肝臟氣虛的人容易害怕,肝氣充盈的人容易生氣。心臟氣虛的人容易悲傷,心氣充足的人會不停地笑。生氣傷害肝臟,悲傷可以剋制生氣。開心傷害心臟,害怕可以剋制開心。思考傷害脾臟,生氣可以剋制思考。憂鬱傷害肺臟,開心可以剋制憂鬱。害怕傷害腎臟,思考可以剋制害怕。這是根據五種情緒的變化,結合五行理論來推斷的結果。
擅長診斷的醫生,會觀察病人的表情,深入理解,調節病人的情緒偏差,糾正病人的情緒失調,這樣就能讓失去中立的人恢復中立,讓失去和諧的人恢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