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20)
卷下 (20)
1. 診坐望法提綱
嘗思觀形容者,非但欲診之於行,抑且欲診之於坐。苟能心領神會,雖一動一靜,莫不有昭著者焉。間嘗驗之於病,見有坐而仰者,坐而伏者,坐而叉手冒心者,坐而以手護腹者,以及坐而下一腳,坐而掉兩手,或坐而不得眠,或眠而不得坐者。由是稽之於古,則謂坐而仰者肺實。
實則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虛,虛則伏而短氣。叉手冒心者,汗後血虛。以手護腹者,裡實心痛。其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之貌。坐而掉兩手者,煩躁之容。但坐不得眠,眠則氣逆者,咳嗽肺脹。但眠不耐坐,坐則昏沉者,血奪氣虛。其他坐不能起者,陰經之證。立不能坐者,
陽病之徵。坐而欲起者,陰氣實。坐不欲起者,陽氣虛。轉側不能者,痿痹之狀。坐臥不定者,煩躁之形。是皆顯而易見者也。然合五官而察之,合五體而辨之,其坐臥之間,形容之變,竟有難於言傳者矣。是篇舉其一隅,導夫先路,至若聽聲寫形,尚有待於來者。
白話文:
曾經思考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形態,不僅僅是在他行動時進行診斷,更要在他靜坐時進行診斷。如果能用心去領會,無論是他的動還是靜,都能看出明顯的特徵。曾經在病人身上驗證過,看到有人坐著時會仰頭,有人會低頭,有人會雙手交叉按住胸口,有人會用手護住腹部,還有坐著時會把一條腿垂下,坐著時會擺動雙手,或者坐著時無法入睡,甚至睡覺時無法坐起來。
根據古籍,坐著時仰頭的人可能是肺部功能過盛。肺部過盛,胸腔會感到飽滿,呼吸時會仰頭。坐著時低頭的人可能是肺部虛弱,肺部虛弱,人會低頭且呼吸短促。雙手交叉按住胸口的人,可能是在出汗後血液不足。用手護住腹部的人,可能是內臟有問題,心臟疼痛。坐著時把一條腿垂下的人,可能是腰痛的表現。坐著時擺動雙手的人,可能是心情煩躁。只能坐著無法入睡,睡覺時呼吸困難的人,可能是咳嗽或肺部膨脹。只能躺著無法坐起,坐著時會感到昏沉的人,可能是血液不足,氣虛。
其他的,如坐著無法起身的人,可能是陰經的問題。站著無法坐下的人,可能是陽經的問題。想要從坐著起身卻又起不來的人,可能是陰氣過盛。坐著不想起身的人,可能是陽氣不足。無法輕易翻身的人,可能是患有痿痹。坐著躺不下或躺下坐不起的人,可能是情緒煩躁。這些都是比較明顯且容易察覺的特徵。
然而,如果結合五官和身體各部位來觀察,人在坐臥之間的變化,形態上的改變,有些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這篇文章只是舉出其中的一部分,作為開端,至於如何聽聲音判斷病情,還需要後來的人進一步研究。
2. 診臥望法提綱
在昔聖賢之於望也,不惟欲觀其行止,抑且欲省其衷懷。故雖寤寐之間,鑑察之下,亦有診法存焉。蓋嘗以是論之,臥之狀,有多睡者,無睡者,但欲寐者,不得眠者,轉側不能者,起臥不安者。其形又有仰伏舒捲之殊,內外左右之異。稽之於古,以為多睡者脾虛,無睡者胃實。
但欲寐者,少陰之證;不得眠者,陽明之徵;轉側不能者,風濕相搏;起臥不安者,腹滿心煩。臥不得安者,胃中不和;坐不得臥者,肺中氣逆。其睡而仰者屬乎陽;睡而伏者屬乎陰;不得正偃者,胃不和而肺氣實;但欲伏眠者,腹中痛而肝氣虛。仰而舒足者,小腸之證;仰而卷足者,
腎臟之徵。舒為陽,卷為陰。舒而不欲卷者,陽經實熱;卷而不欲舒者,陰經虛寒。睡向內者屬陰,是熱已去而正虛;睡向外者屬陽,是熱未去而邪實。腰痛左臥,卷左足而痛減者,病在左腎;右臥,卷右足而痛減者,病在右腎。痛在肝者,屬左脅,故左著床則更痛;痛在脾者,
屬右胠,故右著床則更痛。病在肺之左者,宜於左;病在肺之右者,宜於右。其肺癰生於左者,右臥則更痛;生於右者,左臥則更痛。其水病,左半著床,則左半身愈腫;右半著床,則右半身愈腫。此皆臥診之大略也。合形狀而觀之,不有可見者乎?若夫因脈證而異,因氣色而異,
又當參之四診,辨其三因,庶乎標本明而虛實判,不至以不平平之矣。
白話文:
在過去,聖賢們在觀察病患時,不僅僅看他們的行為舉止,更進一步地洞察他們的內心狀態。即使在他們睡眠之中,也能從觀察中得出診斷的方法。就我來看,人們睡覺的狀態可以分為:過度嗜睡、失眠、想睡卻睡不著、翻來覆去睡不好、坐立不安,以及睡姿的差異,如仰睡、俯睡、舒展或蜷縮,甚至左右翻身的不同。
根據古籍記載,過度嗜睡可能是脾虛的表現,而失眠則可能與胃實有關。
想睡卻睡不著,這可能是少陰的症狀;無法入眠,則可能是陽明的徵兆;翻來覆去睡不好,可能是風濕的影響;坐立不安,可能是腹部脹滿和心煩所致。如果睡得不安穩,那可能是胃部不和;如果坐著卻無法躺下,可能是肺部氣逆。
睡覺時仰睡屬於陽性,俯睡屬於陰性。睡覺時無法正躺,可能是胃部不和及肺氣過盛;只想趴著睡,可能是腹部疼痛及肝氣虛弱。仰睡時伸直雙腳,可能是小腸的問題;仰睡時蜷縮雙腳,則可能涉及腎臟。
伸展表示陽性,蜷縮表示陰性。只伸展不想蜷縮,可能是陽經實熱;只蜷縮不想伸展,可能是陰經虛寒。面向內側睡覺屬於陰性,表示熱度已退但身體虛弱;面向外側睡覺屬於陽性,表示熱度未消,病邪仍然存在。
如果腰痛時向左側睡,蜷縮左腿能減輕疼痛,那病源可能在左腎;反之,如果向右側睡,蜷縮右腿能減輕疼痛,那病源可能在右腎。如果肝部疼痛,通常會在左側,因此向左側睡會更加疼痛;脾臟疼痛,通常在右側,因此向右側睡會更加疼痛。如果肺部疾病在左側,向左側睡比較舒服;在右側,則向右側睡比較舒服。如果肺部有膿瘍,病竈在左側,向右側睡會更疼;在右側,向左側睡會更疼。如果患有水腫,向左側睡,左側身體會更腫;向右側睡,右側身體會更腫。
以上都是通過觀察睡姿來診斷疾病的大概方法。結合病患的體態來看,是不是能發現一些端倪呢?
然而,這些只是初步的判斷,實際上還需結合脈象、面色等其他診斷方法,辨別病因,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判斷病情的虛實,避免誤診。
3. 身容四法提綱
臨症之際,已視其形容,觀其坐臥矣。然有法焉,不拘於行住坐臥,難列於俯仰屈伸。屈指而計之,其綱有四:曰𠘧𠘧,曰振振,曰戰,曰慄。
𠘧𠘧者何?項背強,𠘧𠘧然,猶短羽之鳥,欲飛而不能飛也。振振者何?身體動,振振然,若聳悚之容,欲定而不能定也。戰則身為之搖矣。
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慄則心為之戰矣。慄之與戰,戰外而慄內也。故其為病也,𠘧𠘧者太陽實,甚則有臥不著席之形。振振者元氣虛,甚則有身欲擗地之狀。戰者其人本虛,邪在外而正與之爭,正勝其邪,故勢順而易解。慄者其氣愈微,邪入內而正與之爭,邪勝其正,
故勢逆而難瘳。且𠘧𠘧者,太陽實,其證有有汗無汗之分。振振者,太陽虛,其證有汗前汗後之辨。戰在外,太陽之所屬也,身溫汗出,邪斯退矣。慄在內,少陰之所主也,身寒肢厥,邪則陷焉。故凡臨症之際,雖分觀以審其常,必合論以通其變。蓋不但不知其法者,不可為醫,
即知其法而泥於法,或知其法而離於法,亦皆不可為醫也。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斯誠活法也已。
白話文:
在診治病患時,我們已經會觀察他們的外貌及他們如何坐臥。然而,有一套方法,不限於行動、站立、坐臥或俯仰屈伸等姿態,較難歸類。若仔細計算,這套方法的核心原則有四:分別是強直、顫抖、震顫和戰慄。
強直指的是什麼呢?脖子和背部僵硬,呈現強直的狀態,就像翅膀短小的鳥,想飛卻飛不起來一樣。顫抖又是什麼呢?身體不停動搖,顫抖不已,好像驚恐的表情,想要安定卻無法平靜下來。震顫,則是指全身都在搖晃。
震顫與顫抖相比,顫抖的情況較輕,震顫則更嚴重。戰慄,則是心臟在震顫。戰慄和震顫,震顫是在外部,戰慄則在內部。因此,疾病表現上,強直是太陽經絡實證,嚴重時會出現躺下牀鋪都覺得不舒服的樣子。顫抖,是元氣虛弱,嚴重時可能出現身體像要倒地的模樣。震顫,代表人體本來就虛弱,邪氣在外,正氣與邪氣抗爭,正氣壓過邪氣,因此病勢順利,容易痊癒。戰慄,氣血更加微弱,邪氣侵入內部,邪氣勝過正氣,
因此病情逆轉,難以康復。此外,強直,太陽經絡實證,病症會區分有汗無汗。顫抖,太陽經絡虛證,病症會分辨出汗前後的差異。震顫在外,屬於太陽經絡的範疇,身體溫暖,汗水流出,邪氣就會消退。戰慄在內,由少陰經絡主導,身體寒冷,四肢冰冷,邪氣就會深陷其中。因此,在診治病患時,即使要分別觀察以判斷常態,也必須綜合討論以理解變化。不只是不懂這些原則的人不能成為醫生,
就算懂了原則卻死板地遵循,或是懂得原則卻忽視原則,也都不能成為醫生。經典說過:「能結合面色與脈象,就可以萬事如意。」這確實是一種活用的原則啊。
4. 意態望法提綱
望診之法。既觀身體視形容矣。然有時雖見於身體之外。實著於意態之間。又當存心省察。以診其病焉。
析而言之。有因人之好惡者。有因時之寒暑者。有因體之寒熱者。何謂因人之好惡。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欲不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別知臟腑之病也。是蓋以寒熱分陰陽。以陰陽分臟腑也。推之於喜明屬陽者。元氣實。喜暗屬陰者。
元氣虛。以及喜熱飲寒飲。惡熱飲寒飲。可廣其好惡之意也。何謂因時之寒暑。傷寒論曰。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
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推之於夏月惡熱者。知其陽氣勝。冬月惡寒者。知其陰氣勝。以及春秋之惡寒惡熱。喜寒喜熱。可廣其寒暑之意也。何謂因體之寒熱。傷寒論曰。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被者。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被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推之於身熱不欲近衣被者。則知骨髓不寒。身寒欲近衣被者。則知骨髓不熱。以及外無寒熱。欲近衣被者。骨髓寒。外無寒熱。不欲近衣被者。骨髓熱。而凡衣多惡熱。衣少畏寒之常。衣少惡熱。衣多惡寒之變。
亦可廣其寒熱之意也。是皆見於意態之間。著於身體之外。可不存心省察。以診其病歟。
醫書汗牛充棟。何須禍棗災梨。然余有不能已於言者。何則。炎黃之書。其旨深遠。漢晉之書。其文缺略。醫家因陋就簡。遂推趨時者為大名家。病家聞譽即延。亦信趨時者為真實學。自是術愈疏。方愈亂。病不至死。而醫死之。醫不欲誤。而書誤之。安得岐黃復起。明其道以辨其非耶。
是用忘其狂瞽。著述遵經。非惟欲醫家以是診病。亦欲病家以是試醫。且不欲醫病之家以是遵我。亦欲醫病之家以是遵經。果爾。則雖禍棗災梨。或未必無小補。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診斷的一種方法,稱為"望診",不只是觀察病人的身體外觀,更深入到他們的意態之中。有時候,疾病雖體現在身體上,但真正的根源可能藏在患者的心態和行為中。醫生應該用心去觀察這些細節,以便更準確地診斷病情。
具體來說,病情可能受到患者喜好、季節的冷暖,以及患者自身體質的冷熱影響。例如,一個患者如果喜歡寒冷和與人交往,那可能他的病症出在腑;相反,如果他偏好溫暖和獨處,那可能是臟有問題。這是因為腑屬陽,陽病會讓人想要冷靜和社交;臟屬陰,陰病則讓人傾向於溫暖和孤獨,害怕聲音幹擾。
同樣的,如果患者在炎熱的夏天想穿厚衣服,或者在寒冬想脫掉衣物,這可能代表他們的體內陰陽失調。夏天怕熱表示陽氣旺盛,冬天怕冷顯示陰氣過剩。類似地,春天和秋天的患者對冷熱的喜好,也可以反映出他們的體質情況。
再如,如果患者身體非常熱卻想蓋被子,或者身體非常冷卻不想穿衣服,這可能表明他們的內部寒熱不均。身熱卻想蓋被子,表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冷卻不想穿衣服,表示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由此可以推測,如果患者在沒有顯著體溫變化的情況下,想蓋被子或不願蓋被子,這可能反映他們的骨髓溫度。
所有這些都隱藏在患者的意態和行為中,而非表面的身體症狀。因此,醫生在診斷時,必須用心去觀察這些細節,才能更精確地判斷病情。
接下來,作者對於醫學書籍泛濫,但真正有用的信息卻寥寥無幾的情況感到憂慮。他認為,古代的醫學著作雖然深奧,但後世的解釋往往簡化或曲解了原意。醫生們為了迎合時代趨勢,追求名聲,而忽略了醫學的本質。患者也往往只聽信名聲,而忽略了醫生的真正能力。這種情況導致了醫術的退步,治療的混亂,甚至造成無辜生命的損失。他希望,能有像岐伯和黃帝那樣的醫學大家再次出現,以澄清這些錯誤的觀念。
因此,作者決定盡管自己可能水平有限,也要寫作,並嚴格遵循經典。他不僅希望醫生能根據這些理論來診斷疾病,也希望患者能以此來評估醫生的能力。他並不期望所有人都跟隨他的方法,而是希望所有人,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能遵循經典的指導。如果能做到這樣,即使他的書可能只是略微有助,那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