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19)
卷下 (19)
1. 身形望法提綱
竊思診形之法,必先知經絡之部位,辨形體之淺深,審其異同,察其常變,其病情乃可測焉。何言之?剛強者,形氣有餘;柔弱者,形氣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氣,瘦者常多氣少血。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身強痛者,邪氣有餘;身痿弱者,正氣不足。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上腫曰風,下腫曰水。從上腫下者屬氣,其邪在外;從下腫上者屬水,其邪在內。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無形而痛者,陰之類。
有形不痛者,陽之類。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有形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此皆形之綱領也。善診者,推而極之,變而通之,按形體之淺深,審部位之經絡,合之氣色,參之形容,則其病雖異,而其應不窮。夫乃嘆靈素之中多活法,岐黃以後少完醫,否則率意而言,
執方而療,欲其絲絲入扣,滴滴歸原也難矣。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取法乎中,豈不流於下乎?而況學其下焉者乎?
白話文:
我私下思考,要進行身體狀況的判斷,首先必須瞭解經絡的位置,分辨身體各部位的健康程度,並能辨識正常與異常的差異,觀察常態和變化的現象,這樣纔能夠推測出病人的實際病情。為什麼這樣說呢?身體強壯的人,代表他的體質和能量充沛;身體柔弱的人,則顯示他的體質和能量不足。肥胖的人通常血液豐富但氣力較少,瘦削的人則通常氣力豐富但血液較少。心肺有病,其病氣會滯留在兩側的肘部;肝臟有病,其病氣會滯留在兩側的腋下;脾臟有病,其病氣會滯留在大腿兩側;腎臟有病,其病氣會滯留在小腿後方。
風邪過盛,人體會出現不穩定的症狀;熱邪過盛,人體會出現腫脹的現象;燥邪過盛,人體會出現乾燥的問題;寒邪過盛,人體表面的皮膚會浮腫。身體強壯且疼痛,表示邪氣過剩;身體疲弱無力,表示正氣不足。身體部位腫脹,表示邪氣旺盛;身體部位凹陷,表示正氣虛弱。上半身腫脹是因為風邪;下半身腫脹是因為水邪。從上半身開始腫脹到下半身的,是因為氣邪,邪氣在體表;從下半身開始腫脹到上半身的,是因為水邪,邪氣在體內。先腫脹再疼痛,是因為外在的形態受到內在氣的影響;先疼痛再腫脹,是因為內在的氣受到外在形態的影響。無形的疼痛,屬於陰性類型。
有形卻不疼的,屬於陽性類型。無形的疼痛,表示陽性完整但陰性受損;有形卻不疼的,表示陰性完整但陽性受損。這些都是判斷身體狀況的基本原則。擅長診斷的醫生,會深入研究,靈活運用,根據身體各部位的健康程度,審視經絡的位置,結合氣色和麪部表情,即使病情千變萬化,也能找到應對的方法。因此,我感慨《黃帝內經》中有很多活用的法則,但在岐伯和黃帝之後,很少有醫生能完全掌握。如果只是憑著自己的想法隨便說,拿著固定的藥方去治療,想要達到精準的治療效果,是很困難的。有句俗語說:「目標設定高遠,就算只達到一半,也比普通人強。」如果目標設定在中等,那結果很可能會掉到低等,更不用說那些目標設定在低等的人了。
2. 身容望法提綱
經言: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然則臨證之際,何可恃其脈息,而不觀夫體態乎?夫體以形言,態以容言。觀其體,察其態,斯病證明而病情著,庶乎指有目,而首有目焉。其態維何?陽證多語,陰候無聲。多語者易治,無聲者難療。罵詈笑歌,其行日夜不休者,狂態也。直視僵仆,其脈陰陽俱盛者,癲態也。厥者,陰陽不足;冒者,表裡俱虛;昏沉者,陰陽虧而神氣少;恍惚者,津液亡而心血虛。起臥不安,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虛煩之證。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之徵。僵仆者屬乎陽,病由機關不利;傴僂者屬乎陰,痛為心腎之疴。
如狂者,血蓄膀胱,熱結未瀉;如醉者,邪侵六腑,閉塞不通;妄言妄見者,邪在於胃;不識不知者,邪入於腑;默默然不慧者,厥陰之候;兀兀然欲吐者,陽明之形。倚息者,氣逆而中不和;懈惰者,腎虛而胃不實。身偏不舉者,病在分腠之間;指偏不用者,病在經絡之內。不可轉側者,足少陽之實;不能動搖者,足少陰之虛;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之容;不能自收持者,陰陽二維之病。尻以代頭,脊以代踵者,腎痹之證。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者,胃實之形。難以屈伸者,風濕在於骨節;難以俯仰者,水氣在於腹中。不能俯者,病在陽;不能仰者,病在陰。
項不可以俯仰者,足太陽之脈;腰不可以俯仰者,足少陽之經。腰不可以行走,項不可顧者,少陽之厥。腰不可以俯仰,項不可顧者,陽明之厥。脊痛腰重,形體不可翻身反覆者,胃絕。毛悴色夭,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志傷。此皆病人之態也。而言其態者,或在實義之中,或在虛神之內,或見於坐臥動作之際,或著於皮肉筋骨之間。善診者,合五官之狀貌,參四體之形容,精乎靈素二書,熟乎軒岐四診,庶可豁然貫通焉。
內訓曰:儀式刑之,齊之則聖,下之則賢,否亦不失於從善。誠哉!有智婦人,勝於男子。
白話文:
經典上說:觀察病人的外在表現,可以知道他的精神、魂魄是否健全。然而,在實際診斷時,怎麼能只依賴脈象,而不去觀察他的身體狀態呢?身體指的是形體,狀態指的是外表的樣子。觀察他的身體,檢查他的外表,這樣疾病的情況就變得更清楚,病情也就更明確了。那麼,具體的狀態是什麼呢?陽性病通常會有很多言語,陰性病則往往沉默無聲。多話的相對容易治療,沉默的則比較難以治療。罵人、唱歌、大笑,晝夜不停,這是狂躁的狀態。眼神呆滯、突然倒地,脈象非常旺盛,這是癲狂的狀態。厥病,表示陰陽兩面都不夠充足;冒病,表示表裡都處於虛弱狀態;昏睡不醒,表示陰陽虧損,精神氣力不足;恍惚,表示體液流失,心血不足。躺臥不寧,反覆翻身,心中煩悶,這可能是虛煩的症狀。衣服被子敞開,說話不分親疏,這是精神混亂的跡象。突然倒地屬於陽性,病因可能是身體機能失調;彎腰駝背屬於陰性,疼痛可能源於心臟或腎臟的問題。
例如,狂躁的人,血液積聚在膀胱,熱氣凝結未能排出;醉酒般的人,邪氣侵襲六腑,造成堵塞;胡言亂語,視物不清,邪氣可能在胃部;意識不清,邪氣可能進入腑臟;神情木訥,不聰明,這可能是厥陰的症狀;感到噁心想要嘔吐,這可能是陽明的症狀。倚靠呼吸的人,可能氣逆,中焦不和;懶散無力的人,可能是腎虛,胃部不實。半邊身體不能活動,病在肌肉皮膚之間;手指不能活動,病在經絡內部。無法翻身,可能是足少陽的實症;無法移動,可能是足少陰的虛症;無法自行翻身,可能是風濕病的表現;無法控制自己,可能是陰陽二維的病。用臀部代替頭部,用脊椎代替腳跟,這是腎痹的症狀。爬到高處唱歌,拋棄衣物奔跑,這是胃實的症狀。難以彎曲伸展,可能是風濕在骨節;難以低頭抬頭,可能是水氣在腹部。無法低頭,病在陽面;無法抬頭,病在陰面。
脖子不能上下移動,可能是足太陽的脈絡;腰部不能上下移動,可能是足少陽的經絡。腰部不能行走,脖子不能回頭,可能是少陽的厥病。腰部不能上下移動,脖子不能回頭,可能是陽明的厥病。脊椎疼痛,腰部沉重,身體無法翻身,可能是胃部衰竭。毛髮枯萎,面色憔悴,腰部脊椎不能上下彎曲,可能是意志受傷。這些都是病人的狀態。描述這些狀態,可能在實質病症中,可能在虛弱的精神狀態內,可能在坐臥動作之間,可能在皮肉筋骨之間。好的醫生,會結合五官的外貌,參考四肢的形狀,精通靈素二書,熟悉軒岐四診,才能真正理解。
內訓上說:按照儀式來行事,遵循規則的是聖人,稍微放鬆的是賢人,即便不遵循,也不會失去向善的心。真是如此啊!有智慧的婦女,比男人還強。
3. 形容望法大綱
蓋聞人之生。氣之聚也。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元。形無氣則壞。氣無形則散。形氣也者。相須而不可離者也。設有偏勝。體態異焉。總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動、曰靜、曰強、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參。則雖行住坐臥之際。作止語默之間。不外乎此。診之之法。
以表裡言。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為在表。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為在裡。是容貌表裡之分也。以陰陽言。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皆屬陽。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皆屬陰。是容貌陰陽之分也。以寒熱分之。則在表屬陽者多熱。在裡屬陰者多寒。是容貌寒熱之分也。
以虛實分之。則陽道實。陰道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容貌虛實之分也。然以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八者合觀。將動靜中各有俯仰。強弱中各有屈伸。而變化無窮。則就動靜強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觀。將表裡中各有寒熱。陰陽中各有虛實。而變化亦無窮。且夫動靜交相養也。
強弱交相濟也。俯仰屈伸。交相為用也。得其中。則之八者。皆不可言病。不得其中。則之八者。皆可言病。然而中無定體。病不易言。蓋天有寒暑。人有陰陽。體有勞逸。年有老少。寒則多屈。熱則多伸。陰則多俯。陽則多仰。勞則多強。逸則多弱。少則多動。老則多靜。
而況老少勞逸陰陽寒暑。又皆有動靜強弱之殊。俯仰屈伸之辨乎。然則天之於寒暑也。人之於陰陽也。體之於勞逸也。年之於老少也。四者。果能隨時以處中。方可因證而知病。不然。將以常為變。以變為常。未識厥中。焉知允執。其不顛倒也者幾希。
白話文:
聽說人的生命,是氣息聚集而成的。身體是生命的居所,氣息是生命的本源。身體若無氣息則會衰敗,氣息若無身體則會消散。身體與氣息,彼此相依不能分離。假使二者有偏重或失衡,身體的狀態就會有所不同。
概括來說,其主要的判斷標準有八種:動態、靜態、強壯、虛弱、前傾、後仰、彎曲、伸展。這八種狀態相互參考,即使在行走、站立、坐著、躺下,或活動、休息、說話、沉默之間,都不會超出這些範疇。診斷的方法如下:
從表裡的角度來看,動態、強壯、後仰、伸展屬於外表,靜態、虛弱、前傾、彎曲屬於內裡。這是外貌的表裡區分。從陰陽的角度來看,動態、強壯、後仰、伸展都屬於陽性,靜態、虛弱、前傾、彎曲都屬於陰性。這是外貌的陰陽區分。從寒熱的角度來看,在外表屬陽性的多數是熱性,在內裡屬陰性的多數是寒性。這是外貌的寒熱區分。
從虛實的角度來看,陽性多實,陰性多虛,陽性常有過剩,陰性常有不足。這是外貌的虛實區分。然而,將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這八種狀態結合起來觀察,動靜之中各有前傾和後仰,強弱之中各有彎曲和伸展,變化無窮。如果將這八種狀態結合起來觀察,表裡之中各有寒熱,陰陽之中各有虛實,變化也是無窮無盡的。而且,動態和靜態是相互滋養的,強壯和虛弱是相互補助的,前傾和後仰、彎曲和伸展是相互作用的。
當這八種狀態處於平衡時,就不能說有疾病,當不平衡時,就能說有疾病。然而,中庸之道並無固定形式,病狀也不是輕易可以描述的。天有冷暖,人有陰陽,身體有勞逸,年齡有老少。天冷時人多彎曲,天熱時人多伸展,陰性時人多前傾,陽性時人多後仰,勞累時人多強壯,悠閒時人多虛弱,年輕時人多動態,年老時人多靜態。
何況,老少、勞逸、陰陽、冷暖,這些因素又有動靜、強弱的差別,前傾、後仰、彎曲、伸展的不同。然而,天的冷暖、人的陰陽、身體的勞逸、年齡的老少,如果能根據時間來保持中庸之道,才能根據症狀來瞭解疾病。否則,可能會把正常當作異常,把異常當作正常,無法理解中庸之道,又怎能正確地掌握呢?不顛倒的人恐怕寥寥無幾。
4. 行止動靜提綱
人身一太極也。太極一陰陽也。診法之分動靜,猶太極之分陰陽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猶人身之動屬乎陽,靜屬乎陰也。動以行言,靜以止言。行有遲速,止有屈伸。猶太極之分兩儀,兩儀之分四象也。由是而剛柔得位,動靜有常。論陰陽則無咎,論身體則無病矣。
然而陰陽有偏勝之時,身體有違和之日。故聖人測陰陽於氣候,驗病症於形容。就行而言,則速為陽,遲為陰。行之速者,陽之陽。行之遲者,陽之陰。就止而言,則伸為陽,屈為陰。止之伸者,陰之陽。止之屈者,陰之陰。陰陽之要,有表裡焉,有臟腑焉。陽入之陰則靜,
陰出之陽則怒。重陰者癲,重陽者狂。以寒熱分之,則陽多熱,陰多寒。以虛實分之,則陽道實,陰道虛。陽經之病,實則見其棄衣而走,虛則見其身重難行。陰經之病,實則見其坐而欲起,虛則見其臥而卷身。陽主乎動。行之速者,陽有餘。行之遲者,陽不足。陰主乎靜。
止之伸者,陰有餘。止之屈者,陰不足。欲動而不能動者,其病在陽。欲靜而不能靜者,其病在陰。乍靜乍亂,水漿不入,形體不仁者,陰陽離散。時動時靜,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者,血氣調勻。善診者,觀動靜之常,以審動靜之變。合乎望聞問切,辨其寒熱虛實,化而裁之。
推而行之,可謂知陰陽矣。
白話文:
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太極,太極就是陰與陽的結合。診斷方法上區分的動與靜,就如同太極中的陰與陽。太極在運動中產生陽,在靜止中產生陰,這就像人體的活動歸屬於陽,而休息則歸屬於陰。運動用行動來描述,靜止用停止來表示。行動有快慢,停止有曲直。這就像太極分化為兩儀,兩儀再分化為四象一樣。從此,剛柔各得其所,動靜各有定規。如果能夠理解陰陽理論,就不會犯錯;如果能夠理解身體的陰陽平衡,就不會生病。
然而,陰陽有時會出現偏盛的情況,身體也會有失調的日子。所以,高明的醫生會根據天氣來測量陰陽的變化,並從外觀上驗證病情。以行動來說,快速的是陽,緩慢的是陰。行動快速的人,他的陽更盛;行動緩慢的人,他的陰更盛。以靜止來說,伸展是陽,彎曲是陰。靜止時伸展的人,他的陰中有陽;靜止時彎曲的人,他的陰更盛。陰陽的關鍵,有內外之分,也有臟腑之別。陽進入陰則靜,陰出至陽則怒。陰過盛的人會患癲症,陽過盛的人會發狂。從寒熱來看,陽盛的人多熱,陰盛的人多寒。從虛實來看,陽道實,陰道虛。陽經的病,實則會看到他脫衣狂奔,虛則會看到他身體沉重,行走困難。陰經的病,實則會看到他想坐又想站,虛則會看到他躺著蜷縮身體。陽主宰著動,行動快速的人,他的陽氣更盛;行動緩慢的人,他的陽氣不足。陰主宰著靜,靜止時伸展的人,他的陰氣更盛;靜止時彎曲的人,他的陰氣不足。想要動卻無法動的人,他的病在陽;想要靜卻無法靜的人,他的病在陰。忽然靜止忽然混亂,無法進食,身體麻木的人,他的陰陽已離散。時動時靜,行為舉止令人欣賞,進退有序的人,他的血氣調和。擅長診斷的醫生,會觀察動靜的常態,來判斷動靜的異常。配合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辨別寒、熱、虛、實的狀況,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這樣,就可以說他懂得陰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