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8)

1. 形體周身部位

竊聞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靈素視形容。觀體態。內則以臟分五行。外則以形合五臟。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脈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腎之部。皆以形體分臟腑也。然臟腑之經絡。運行於形體。

則形體之部位。又當分臟腑之經絡。謹按靈樞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白話文:

我聽說人出生,依靠五行來滋養成長,依靠四大來形成形體。因此,《靈樞》觀察人的外貌,看人的體態,內裡則以臟腑分屬五行,外在則以形體配合五臟。例如,肺對應皮膚、脾對應肌肉、心對應血管、肝對應筋腱、腎對應骨骼。皮膚是肺的部位,肌肉是脾的部位,血管是心的部位,筋腱是肝的部位,骨骼是腎的部位。都是以形體來區分臟腑。

但是,臟腑的經絡運行於形體,因此形體的部位又必須區分臟腑的經絡。《靈樞經脈篇》說:肺手太陰經脈,起源於中焦,向下連結大腸,再沿著胃口向上,經過膈肌,歸屬於肺。從肺部橫向走出腋窩,向下沿著大腿內側,經過少陰心主經脈的前方,向下到肘部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向上,經過骨頭的下緣,進入寸口,向上到魚際,沿著魚際走向大拇指末端。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走,經過次指內側,從次指末端出來。

大腸手陽明經脈,起源於大拇指和次指的末端,沿著手指上緣,經過合谷穴(兩骨之間),向上進入兩筋之間,沿著手臂上緣,進入肘外側,向上沿著大腿前外側,經過肩部,從髃骨前方出來,向上經過柱骨的交匯處,向下進入缺盆,連結肺部,向下經過膈肌,歸屬於大腸。它的分支從缺盆向上經過頸部,貫穿頰部,進入下齒中,再從嘴巴側面出來,交會人中穴。左側的經脈走向右側,右側的經脈走向左側。

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

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脾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

白話文:

鼻子兩側是胃經的循行路線,從鼻樑交界處開始,沿著鼻翼外側向下,進入牙齒,再從嘴巴周圍出來,往下經過下巴,轉到耳後,沿著臉頰向上,經過耳前,到達髮際,最後抵達額頭。其中一條支線從下巴往前走,經過喉嚨,進入鎖骨窩,下穿橫膈膜,連接到胃,並與脾臟相連。另一條支線則從鎖骨窩往下,經過乳房下緣,一直到肚臍周圍。

腳趾內側是脾經的循行路線,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緣向上,經過腳踝骨後,一直延伸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脾經還有兩條支線,一條從腳踝下方三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另一條從腳踝上方分出,進入大腳趾與第二腳趾之間,並從大腳趾尖端出來。

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

白話文:

脾經起於腳內踝前下方,向上沿著小腿內側,經過脛骨後緣,與足厥陰肝經交匯,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前方,進入腹部,屬於脾臟,連繫胃部,上行至膈肌,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脾經的一個分支從胃部出發,上行至膈肌,注入心臟。心手少陰心經起於心臟,外出連繫心包,下行穿過膈肌,連繫小腸。心經的一個分支從心包出發,上行經過咽喉,連繫眼睛,直行部分則從心包出發,上行至肺部,下行出腋窩。

心經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肘內側,抵達手掌後方尺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循行於小指內側,從小指末端外出。小腸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末端,沿著手外側上行,經過腕部,直行向上沿著手臂外側上緣,經過肘內側兩筋之間,向上沿著肩膀外側後緣,經過肩關節,繞過肩胛骨,上行至肩部,進入鎖骨上窩,連繫心臟,沿著咽喉下行穿過膈肌,抵達胃部。

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

白話文:

屬於小腸經脈。它的分支從鎖骨凹陷處開始,沿著脖子向上,經過臉頰,到達眼角,再進入耳朵。另一分支從臉頰上分出來,到達鼻樑,再到達眼內角,斜著連接到顴骨。膀胱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向上經過額頭,到達頭頂。它的分支從頭頂到達耳朵上部。它的主幹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分往後頸,沿著肩膀,內側貼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柱,連接到腎臟,屬於膀胱經脈。它的分支從腰部往下,貼著脊椎,穿過臀部,進入膝窩。

另一分支從肩膀內側左右分開,向下穿過肩胛骨,貼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從後側下緣,往下匯聚到膝窩,再往下穿過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跟骨到達小指外側。腎足少陰經脈,起於小腳趾下方,斜著走向腳心,從跟骨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分到腳跟中間,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從膝窩內側下緣出來,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後緣,穿過脊椎,屬於腎經,連接到膀胱經脈。它的主幹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貼著舌根。另一分支從肺部出來,連接到心臟,注入胸腔。心臟主管手厥陰心包絡經脈,起於胸腔,出來屬於心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膜,連接到三焦經脈。它的分支沿著胸腔,從腋窩下三寸處出來,向上到達腋窩,沿著手臂內側,行走在太陰少陰經脈之間,進入肘部,往下經過手臂,行走在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

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人迎。合手少陽。

白話文:

沿著中指,從指尖出發,分支走向手掌中心。接著沿著小指和無名指,從指尖出發。這是三焦手少陽經脈,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向上經過兩指之間,沿著手腕外側,穿過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向上到達肘部,沿著上臂外側向上至肩膀,與足少陽經脈交匯後,進入鎖骨上窩,分布於胸部中央,連接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沿著三焦經脈循行。分支從胸部中央向上進入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連接耳後,直上穿過耳廓上緣,向下彎曲至下巴,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穿出耳朵前方,經過客主人穴前,交匯於面頰,到達眼睛外眥。

膽足少陽經脈起於眼睛外眥,向上到達頭角,向下穿過耳後,沿著頸部循行,經過手少陽經脈前方,到達肩部,然後與手少陽經脈交匯,進入鎖骨上窩。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穿出耳朵前方,到達眼睛外眥後方。另外,還有分支從眼睛外眥向下到達人迎穴,與手少陽經脈相合。

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

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爪甲。出三毛。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白話文:

抵達鎖骨下方,加上頰車穴。往下經過頸部,與缺盆穴相連。再往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連接肝臟,屬於膽經。沿著脅肋內側走行,從氣街穴出來,繞過毛髮邊緣,進入髀厭穴。直行的一支,從缺盆穴往下,經過腋窩,沿著胸部,經過季肋,往下與髀厭穴相連。再往下沿著大腿陽面,從膝蓋外側邊緣出來,經過外輔骨前方,直直往下抵達絕骨的末端。再往下從外踝前方出來,沿著足背往上,進入小指與次指之間。分支的一支,則從足背往上,進入大指與次指之間。

沿著大指歧骨內側走行,從其末端出來,回到指甲,再從三毛穴出來。肝足厥陰經脈,起於大拇指叢毛的邊緣,往上沿著足背上緣走行,離內踝一寸,往上八寸,與足太陰經脈交叉,從其後方出來。往上經過膕窩內側邊緣,沿著大腿內側,進入毛髮之中,經過陰器,抵達小腹,與胃經相連,屬於肝經,絡於膽經。往上穿過橫膈膜,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方走行,往上進入頏顙,連接眼睛,往上出現在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匯。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奇經凡八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

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而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而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

白話文:

經脈的支脈從眼睛下方連接到頰內,環繞嘴唇內側。另一支脈則從肝臟出發,穿過膈膜,向上連接到肺臟。陰陽經脈相互交貫,如同無始無終的圓環。經脈流溢的氣息會進入奇經八脈,相互滋潤。八脈分別是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陽維脈起於諸陽經脈的交匯處,從外踝向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於諸陰經脈的交匯處,從內踝向上行於營分。它們是人體的綱維,起著調節和統御的作用。陽蹺脈起於腳跟,沿外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陰蹺脈起於腳跟,沿內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使人體的機制靈活敏捷。督脈起於會陰,沿著背部向上行於身體後側,是陽經的總督,故稱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沿著腹部向上行於身體前側,是陰經的承任,故稱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是十二經脈的總匯。

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於是乎因經絡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經絡。或以經絡分臟腑。或以形體分臟腑。而凡證候之殊。形容之異。與夫痘疹癰疽一切病患。皆可由是而察焉。黃帝曰。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諺曰。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醫寄死生。可不加之意乎。

白話文:

任脈沿著肚臍往上走,是所有經脈的樞紐,因此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著圍繞腰部,像束帶一樣,負責統率其他經脈。由此可知,我們可以根據經絡來區分身體部位,也可以根據部位來了解經絡,甚至可以藉此分清楚臟腑。因此,各種病症的表現、身體的變化、痘疹、癰疽等各種疾病,都可以透過經絡來觀察。黃帝說:「經絡是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的關鍵,不可不通暢。俗話說得好,不熟悉十二經脈,開口動手就容易出錯。醫生掌管著生死,怎麼能不重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