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16)
卷下 (16)
1. 腎囊望法提綱
嘗謂肝脈絡陰器。囊形屬腎臟。故以腎為名也。然任脈起於會陰之分。督脈絡於合篡之間。是二經亦各有所主焉。察之之法。其惟形色乎。以形言之。囊宜小。紋宜細。小兒囊緊實者。多壽。氣勝形也。囊墜下者。多病。形勝氣也。傷寒六七日。囊縮者。厥陰病甚。邪氣傳入其經也。
傷寒十二日。囊縱者。厥陰病衰。邪氣傳出其經也。囊脹者謂之疝。任脈為病也。囊腫者謂之水。關門不利也。陰囊更加腫脹。漸漸潰腐者。病水死徵。睪丸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陰狐疝氣。此觀形之法也。以色言之。小兒腎囊緊細色紫者多壽。氣血足也。寬大色白者多疾。
白話文:
古人認為,肝臟的經脈連接著陰器,而囊狀的陰器則屬於腎臟,所以以腎臟來命名。然而,任脈從會陰處開始,督脈則連結於頭頂的百會穴,這兩條經脈也各自掌管著不同的部位。
觀察陰囊的方法,主要透過形狀和顏色。
形狀方面:
- 陰囊應該小巧,紋路應該細緻。
- 小孩的陰囊緊實者,多半長壽,代表氣旺盛於形體。
- 陰囊下垂者,多半容易生病,代表形體勝過氣。
- 傷寒發病六七天,陰囊縮小,代表厥陰病嚴重,邪氣侵入經絡。
- 傷寒發病十二天,陰囊鬆弛,代表厥陰病減弱,邪氣從經絡中排出。
- 陰囊腫脹,稱為疝氣,是任脈生病的徵兆。
- 陰囊腫大,稱為水腫,是膀胱閉塞不通的徵兆。
- 陰囊腫脹並逐漸潰爛,則表示病入膏肓,是水腫病死的徵兆。
- 睪丸大小不一,而且經常上下移動,稱為陰狐疝氣。
顏色方面:
- 小孩的腎囊緊實細緻,呈紫色者,多半長壽,代表氣血充盈。
- 陰囊寬大,呈白色者,多半容易生病。
以上是古代中醫對於陰囊的觀察方法,包含形狀和顏色,以及與健康狀況的關係。
氣血虧也。陰囊縐黑有弦者易養。形色皆順也。陰囊色赤無紋者難養。形色皆逆也。此察色之法也。合而診之。可通變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關於男性生殖器的觀察和判斷方法。
當一個人的氣血不足時(即「氣血虧」),他的陰囊會出現黑色的褶皺和血管(即「陰囊縐黑有弦者」)。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治療(即「易養」)。
如果一個男性的陰囊顏色呈紅色且沒有任何褶皺或血管(即「陰囊色赤無紋者」),那麼他可能患有嚴重的疾病或者病情已經很糟糕了(即「難養」、「形色皆逆也」)。
因此,在進行診治之前,應該仔細地檢查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陰囊等部位的外觀特徵,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健康狀態(即「此察色之法也」、「合而診之」、「可通變矣」)。
2. 陰莖望法提綱
夫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其精竅通於腎。溺竅通於脬。陰器屬於肝。督脈絡之。帶脈束之。衝任滲灌之。陽明主潤而為之長。動乎情。宰乎心。而其病則生於房室。診之之法。如經言宗筋縱者。陽明虛。宗筋痿者。肝氣弱。縱挺不收者。足厥陰之經傷於熱。
縮入不用者。足厥陰之經傷於寒。陽強則有腎熱強中之證。陰痿則有魂傷骨極之因。陰氣不起者。傷於內。囊莖腫脹者。屬於疝。陰囊及莖俱腫者。水病之死證。陰囊及卵俱縮者。肝經之絕候。疳瘡者。淫穢之毒。腫痛者。濕熱之徵。凡此諸候。當參四診。辨其寒熱虛實。察其輕重淺深。
白話文:
前陰是身體的重要部位之一,由多個臟腑和經絡共同作用而成。它與腎、膀胱等器官相連接,對男性而言還包括生殖器官。如果出現問題,通常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或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要診斷這些疾病,必須綜合考慮各種症狀,並區分出冷熱虛實的程度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
庶可識常通變矣。至於兒生陰物不起。亦為死證者。豈以賦稟不足。形體未備歟。特察小兒。宜從望診。故並述之。
白話文:
可以辨識正常和異常的情況了。至於嬰兒出生時陰莖不能勃起,也是死亡的症狀之一,難道是因爲先天稟賦不足、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嗎?特別要觀察小孩的情況,應該從外觀診斷入手,所以一併敘述一下。
3. 診汗望法提綱
嘗思汗液之有無。由於腠理之開闔。而腠理之開闔。則因衛氣之虛實。故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俱有餘。則無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者也。若因而診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陽經之部者屬乎陽。
在陰經之部者屬乎陰。頭額汗出者。病在諸陽。手足汗出者。病在於胃。心窩汗出者。心臟虧虛。陰下汗出者。下焦濕熱。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兆。汗不至足者。熱病咳衄之危證。此皆部位之分也。形色者何。三陽實。三陰虛者。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者。汗不止。
有汗身熱者。陽邪在營。無汗身熱者。陰邪在衛。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風濕發汗。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漐漐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黃汗者。濕熱之證。白汗者。厥氣之徵。紅汗者。氣虛之候。小兒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壽。小兒初生。汗出不流者。
白話文:
常思考汗液的有無,這是由於毛孔的開合造成的。而毛孔的開合,則取決於衛氣的虛實。所以經書上說:「陽氣充足,則身體發熱而不流汗;陰氣充足,則容易出汗,身體發冷;陰陽都充足,則不流汗卻感覺寒冷。」
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在營氣中則為血液,在衛氣中則為汗液。如果根據這個道理來診斷,就會發現汗液有部位的區分,也有形色的辨別。部位指的是:在陽經部位的汗液屬於陽,在陰經部位的汗液屬於陰。
頭額出汗,疾病在諸陽;手足出汗,疾病在胃;心窩出汗,心臟虛弱;陰部出汗,下焦濕熱;汗出偏於一邊,是身體偏枯的先兆;汗液不到腳部,是熱病咳嗽出血的危險徵兆。這些都是部位的區分。
形色指的是:三陽實,三陰虛,則汗液不出;三陰實,三陽虛,則汗液不止。
有汗液且身體發熱,是陽邪在營氣中;沒有汗液卻身體發熱,是陰邪在衛氣中。汗液出得少,是身體自和;汗液出得過多,是身體過於虛弱。
風濕發汗,微微像是要出汗,風濕就會一同消失;汗液像水一樣流淌,疾病一定不會消除。黃色的汗液,是濕熱的徵兆;白色的汗液,是厥氣的徵兆;紅色的汗液,是氣虛的徵兆。
小嬰兒出生時,汗液像血一樣,多半會夭折;小嬰兒出生時,汗液出不來,也是不好的徵兆。
不成人。汗出如浴者。酒風之候。汗出如油者。命絕之容。汗出如流珠。脈浮者。衛氣衰。汗大如貫珠不流者。元氣絕。濈濈然汗出者。表將解。漐漐然汗出者。里未和。汗出不止者。陽亡於外。奪血無汗者。陰虛於內。此皆形色之分也。若夫時有寒暑。衣有冷暖。形有動靜。
腠理因之而開闔。汗液因之而有無。非病也。常也。其或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是皆人事之異。非病候之殊也。故善診汗者。必視寒暑。觀冷暖。察動靜。知其汗之常。以審其汗之變。
夫而後可按部位。辨形色。以分其表裡。而判其虛實焉。他如熱汗為陽。冷汗為陰。宜合體之冷熱而分之。合病之陰陽而辨之。則其診益備。其用益明矣。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汗流如雨,像洗澡一樣,這是酒風的徵兆。如果汗出像油一樣,則命不久矣。汗像珠子一樣流下來,脈搏浮動,代表衛氣衰弱。汗珠大如彈珠,不流動,則元氣已絕。汗出得很緩慢,像是滲出來一樣,代表表症將要解開。汗出得很急促,像是湧出來一樣,代表裡症尚未和解。汗出不止,代表陽氣外泄。沒有汗,卻流血,代表陰氣虛弱於內。這些都是汗液的形態和顏色所透露的訊息。
至於季節有寒暑之分,衣物有冷暖之別,身體有動靜之差,這些都會影響到毛孔的開合,也因此汗液的出現與否。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並非疾病。如果因為飲食過飽,汗從胃部出來;驚嚇而損傷精氣,汗從心臟出來;負重遠行,汗從腎臟出來;疾走恐懼,汗從肝臟出來;勞碌過度,汗從脾臟出來。這些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同情況,不是疾病的特殊徵兆。所以善於診斷汗症的人,一定要觀察寒暑、冷暖、動靜,才能辨別汗液的正常與異常。
只有這樣才能根據汗液的部位、形態和顏色,來判斷表裡虛實。此外,熱汗屬於陽性,冷汗屬於陰性,需要結合身體的冷熱和疾病的陰陽來區分,這樣診斷就會更加完善,應用也會更加明晰。
4. 診血望法提綱
嘗思血之為物也。和調於五臟。灑成於六腑。其色屬火。其形類水。內主於心。外行於營。循環上下。灌溉周流。以應度數。以奉生身。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若乃將息失宜。嗜欲過度。外感六淫之邪。內動五臟之志。營衛不調。臟腑相勝。有過不及。病斯見焉。
彼謂諸見血皆熱證者。是知其屬火。而不知其類水。知其太過。而不知其不及也。析而論之。則出於九竅。曰九竅出血。出於小便曰尿血。曰血淋。出於大便。曰腸風。曰血痔。從鼻出曰鼻衄。從舌出曰舌衄。從齒齦出曰齒衄。從汗孔出曰肌衄。因嘔而出曰嘔血。因吐而出曰吐血。
白話文:
血液是人體重要的物質,調和五臟,滋養六腑。血液屬火,形狀像水,內在主於心臟,外在運行於營氣,循環上下,灌溉全身,以維持生命運作。古籍記載:「血氣者,人之神。」因此,要謹慎養護血氣。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嗜欲過度,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五臟,營衛失調,臟腑功能失衡,就會生病。
有些人認為所有出血都是熱證,只知道血液屬火,卻不知道它也像水一樣,只知道過度,卻不知道不足。仔細分析,出血可以從九竅而出,稱為九竅出血;從小便而出,稱為尿血、血淋;從大便而出,稱為腸風、血痔;從鼻腔而出,稱為鼻衄;從舌頭而出,稱為舌衄;從牙齦而出,稱為齒衄;從汗孔而出,稱為肌衄;因嘔吐而出,稱為嘔血;因吐出而出,稱為吐血。
因咯而出曰咯血。因唾而出曰唾血。因咳而出曰咳血。因嗽而出曰嗽血。凡諸血證。所出不同。所因亦異。而況有毆傷出血。跌僕出血者乎。況有月事逆行。傷寒誤汗者乎。他如外科之瘡瘍出血。女科之崩漏奪血。以及胎前產後。半產下痢。亦指不勝屈矣。故內經謂諸血皆屬於心則可。
丹溪謂諸見血皆熱證。則斷斷不可。且就血而論其形色。亦有可辨。如諸書謂精壯者。血輪多。故色濃而赤。虛弱者。血輪少。故色淡而稀。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新血鮮紅。舊血瘀黑。色之鮮紫濃厚者。為氣盛。色之晦暗無光者。為氣衰。風證色青。寒證色暗。暑證色赤。
白話文:
因為喉嚨阻塞而吐出血液稱為咯血,因為唾液而吐出血液稱為唾血,因為咳嗽而吐出血液稱為咳血,因為喉嚨發癢而吐出血液稱為嗽血。總之,各種血癥,出血的部位不同,原因也各不相同。更何況有被打傷出血,跌倒出血的呢?更何況有月經逆行,傷寒誤冒汗的呢?其他像外科的瘡瘍出血,婦科的崩漏失血,以及懷孕前後、半產、下痢,也都是不可勝數的。所以《內經》說所有血都屬於心臟,這可以理解。
丹溪說所有見血都是熱症,這絕對不對。而且從血的形狀和顏色來看,也可以分辨。像很多書上說身體強壯的人,血液循環多,所以顏色濃鬱而紅色;虛弱的人,血液循環少,所以顏色淡薄而稀薄。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沉像豬肝一樣。新鮮血液鮮紅色,舊血液瘀黑。顏色鮮紫濃鬱的,是氣盛;顏色黯淡無光的,是氣衰。風症顏色青色,寒症顏色暗淡,暑症顏色紅色。
濕證色如煙煤屋漏。便血淺褐色者已重。深褐色者尤重。褐色變黑者極重。吐血帶痰沫及粉紅色者屬於肺。正赤如朱漆光澤者。屬於心包絡。鮮紫濃厚者屬於脾。青紫稠濃。或帶血縷。或有結塊者屬於肝。咯吐稀痰。中雜如珠。血無幾。色不鮮者屬於腎。成盤成盞。多兼水穀痰涎者屬於胃。
若從大便出者。多屬大小腸。從小便出者。多屬膀胱腎。此皆因形色而分也。其出於五官四體。又當因經絡而分焉。故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凡血證。陽證則身熱多渴。陰證則身冷不渴。有潮熱者重。無潮熱者輕。
白話文:
濕證的顏色像煙煤,像是屋頂漏水一樣。便血顏色淺褐色已經很嚴重,深褐色更嚴重,褐色變黑則非常嚴重。吐血帶有痰沫和粉紅色,屬於肺;顏色鮮紅,像朱漆一樣光澤,屬於心包絡;鮮紫色濃厚,屬於脾;青紫色濃稠,或帶有血絲,或有結塊,屬於肝;咯吐稀痰,裡面夾雜著像珍珠一樣的東西,血不多,顏色也不鮮豔,屬於腎;痰吐成盤成盞狀,大多伴隨水穀痰涎,屬於胃。
如果從大便排出,大多屬於大小腸;從小便排出,大多屬於膀胱腎。這些都是根據形色來區分的。如果從五官四肢排出,則應該根據經絡來區分。因此經書上說:「陽絡受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鼻出血;陰絡受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凡是血證,陽證則身體發熱、口渴,陰證則身體冰冷、不渴。有潮熱的症狀比較嚴重,沒有潮熱的症狀比較輕。
上行多逆。下行多順。若吐出便凝。摸之不黏指者。為守臟之血。口鼻俱出如湧泉者。為心肺脈破。則皆不可治也。然予猶有說焉。如吐血先鮮紅而後凝紫。先多而後少。先疾而後徐者。其勢漸減。先凝紫而後鮮紅。先少而後多。先徐而後疾者。其勢漸增。亦皆可以相參也。
若夫因氣色而病異。因脈證而病異。又當合四診而觀之。此特粗舉隅焉。以明諸見血。非皆熱證也。丹溪謂知其要者。可一言而終。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何也。不知其要。斯害也已。
白話文:
血液上行多半逆流,下行多半順暢。如果吐出來的血液凝固,摸起來不沾手指,這是守臟之血。如果口鼻同時大量流血,像泉水湧出一般,這是心肺脈絡破裂,這兩種情況都不可醫治。然而,還是有一些情況可以觀察:如果吐血先鮮紅後凝紫,先量多後量少,先速度快後速度慢,則病勢逐漸減弱;如果先凝紫後鮮紅,先量少後量多,先速度慢後速度快,則病勢逐漸加重。這些觀察結果可以互相參照。
此外,人的氣色、脈象和病症都有關係,還需要結合四診綜合觀察。這裡只是粗略地舉出一些例子,目的是說明出血並不都是熱證。丹溪先生認為,知道其中的關鍵,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為什麼呢?因為不知道其中的關鍵,就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