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6)

1. 腎囊望法提綱

嘗謂肝脈絡陰器。囊形屬腎臟。故以腎為名也。然任脈起於會陰之分。督脈絡於合篡之間。是二經亦各有所主焉。察之之法。其惟形色乎。以形言之。囊宜小。紋宜細。小兒囊緊實者。多壽。氣勝形也。囊墜下者。多病。形勝氣也。傷寒六七日。囊縮者。厥陰病甚。邪氣傳入其經也。

傷寒十二日。囊縱者。厥陰病衰。邪氣傳出其經也。囊脹者謂之疝。任脈為病也。囊腫者謂之水。關門不利也。陰囊更加腫脹。漸漸潰腐者。病水死徵。睪丸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陰狐疝氣。此觀形之法也。以色言之。小兒腎囊緊細色紫者多壽。氣血足也。寬大色白者多疾。

氣血虧也。陰囊縐黑有弦者易養。形色皆順也。陰囊色赤無紋者難養。形色皆逆也。此察色之法也。合而診之。可通變矣。

2. 陰莖望法提綱

夫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其精竅通於腎。溺竅通於脬。陰器屬於肝。督脈絡之。帶脈束之。衝任滲灌之。陽明主潤而為之長。動乎情。宰乎心。而其病則生於房室。診之之法。如經言宗筋縱者。陽明虛。宗筋痿者。肝氣弱。縱挺不收者。足厥陰之經傷於熱。

縮入不用者。足厥陰之經傷於寒。陽強則有腎熱強中之證。陰痿則有魂傷骨極之因。陰氣不起者。傷於內。囊莖腫脹者。屬於疝。陰囊及莖俱腫者。水病之死證。陰囊及卵俱縮者。肝經之絕候。疳瘡者。淫穢之毒。腫痛者。濕熱之徵。凡此諸候。當參四診。辨其寒熱虛實。察其輕重淺深。

庶可識常通變矣。至於兒生陰物不起。亦為死證者。豈以賦稟不足。形體未備歟。特察小兒。宜從望診。故並述之。

3. 診汗望法提綱

嘗思汗液之有無。由於腠理之開闔。而腠理之開闔。則因衛氣之虛實。故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俱有餘。則無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者也。若因而診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陽經之部者屬乎陽。

在陰經之部者屬乎陰。頭額汗出者。病在諸陽。手足汗出者。病在於胃。心窩汗出者。心臟虧虛。陰下汗出者。下焦濕熱。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兆。汗不至足者。熱病咳衄之危證。此皆部位之分也。形色者何。三陽實。三陰虛者。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者。汗不止。

有汗身熱者。陽邪在營。無汗身熱者。陰邪在衛。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風濕發汗。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漐漐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黃汗者。濕熱之證。白汗者。厥氣之徵。紅汗者。氣虛之候。小兒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壽。小兒初生。汗出不流者。

不成人。汗出如浴者。酒風之候。汗出如油者。命絕之容。汗出如流珠。脈浮者。衛氣衰。汗大如貫珠不流者。元氣絕。濈濈然汗出者。表將解。漐漐然汗出者。里未和。汗出不止者。陽亡於外。奪血無汗者。陰虛於內。此皆形色之分也。若夫時有寒暑。衣有冷暖。形有動靜。

腠理因之而開闔。汗液因之而有無。非病也。常也。其或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是皆人事之異。非病候之殊也。故善診汗者。必視寒暑。觀冷暖。察動靜。知其汗之常。以審其汗之變。

夫而後可按部位。辨形色。以分其表裡。而判其虛實焉。他如熱汗為陽。冷汗為陰。宜合體之冷熱而分之。合病之陰陽而辨之。則其診益備。其用益明矣。

4. 診血望法提綱

嘗思血之為物也。和調於五臟。灑成於六腑。其色屬火。其形類水。內主於心。外行於營。循環上下。灌溉周流。以應度數。以奉生身。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若乃將息失宜。嗜欲過度。外感六淫之邪。內動五臟之志。營衛不調。臟腑相勝。有過不及。病斯見焉。

彼謂諸見血皆熱證者。是知其屬火。而不知其類水。知其太過。而不知其不及也。析而論之。則出於九竅。曰九竅出血。出於小便曰尿血。曰血淋。出於大便。曰腸風。曰血痔。從鼻出曰鼻衄。從舌出曰舌衄。從齒齦出曰齒衄。從汗孔出曰肌衄。因嘔而出曰嘔血。因吐而出曰吐血。

因咯而出曰咯血。因唾而出曰唾血。因咳而出曰咳血。因嗽而出曰嗽血。凡諸血證。所出不同。所因亦異。而況有毆傷出血。跌僕出血者乎。況有月事逆行。傷寒誤汗者乎。他如外科之瘡瘍出血。女科之崩漏奪血。以及胎前產後。半產下痢。亦指不勝屈矣。故內經謂諸血皆屬於心則可。

丹溪謂諸見血皆熱證。則斷斷不可。且就血而論其形色。亦有可辨。如諸書謂精壯者。血輪多。故色濃而赤。虛弱者。血輪少。故色淡而稀。陽證溢出鮮血。陰證下如豚肝。新血鮮紅。舊血瘀黑。色之鮮紫濃厚者。為氣盛。色之晦暗無光者。為氣衰。風證色青。寒證色暗。暑證色赤。

濕證色如煙煤屋漏。便血淺褐色者已重。深褐色者尤重。褐色變黑者極重。吐血帶痰沫及粉紅色者屬於肺。正赤如朱漆光澤者。屬於心包絡。鮮紫濃厚者屬於脾。青紫稠濃。或帶血縷。或有結塊者屬於肝。咯吐稀痰。中雜如珠。血無幾。色不鮮者屬於腎。成盤成盞。多兼水穀痰涎者屬於胃。

若從大便出者。多屬大小腸。從小便出者。多屬膀胱腎。此皆因形色而分也。其出於五官四體。又當因經絡而分焉。故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凡血證。陽證則身熱多渴。陰證則身冷不渴。有潮熱者重。無潮熱者輕。

上行多逆。下行多順。若吐出便凝。摸之不黏指者。為守臟之血。口鼻俱出如湧泉者。為心肺脈破。則皆不可治也。然予猶有說焉。如吐血先鮮紅而後凝紫。先多而後少。先疾而後徐者。其勢漸減。先凝紫而後鮮紅。先少而後多。先徐而後疾者。其勢漸增。亦皆可以相參也。

若夫因氣色而病異。因脈證而病異。又當合四診而觀之。此特粗舉隅焉。以明諸見血。非皆熱證也。丹溪謂知其要者。可一言而終。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何也。不知其要。斯害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