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14)
卷下 (14)
1. 絡脈望法提綱
聞之直行曰經。橫行曰絡。諸脈之浮而外見者。皆絡脈也。絡也者。本經別出之旁支。聯絡於他經者也。析而論之。經十二。絡十五。皆辨其行。以分其部。按其部。以診其病焉。經絡論。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言經脈之色有常。絡脈之色無常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亦皆應其經脈之色也。言五臟之經。應五臟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言陰絡之色應五臟。陽絡之色應四時。陽外而陰內也。其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者。以其變之因乎時。不因乎病。故亦以為常也。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以其不應時之寒。不應時之熱。故以為寒熱也。皮部論曰。其色多青則痛。
白話文:
經脈直行,稱為經,橫行則稱為絡。所有浮於表面、看得見的脈都是絡脈。絡脈是從本經分出來的旁支,連接其他經脈。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都依循各自的走行,劃分不同的部位。根據部位診斷病症。
黃帝問岐伯:絡脈的顏色各不相同,青黃赤白黑都有,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經脈有固定的顏色,而絡脈的顏色不固定。黃帝又問:經脈的固定顏色是什麼?岐伯回答:心經赤色、肺經白色、肝經青色、脾經黃色、腎經黑色,都對應著各自的經脈顏色。黃帝問:絡脈的陰陽也對應經脈嗎?岐伯回答:陰絡的顏色對應五臟,陽絡的顏色隨著四季變化而改變。
陰在外陽在內,陽絡顏色受寒多則凝滯,呈現青黑色;受熱多則濕潤,呈現黃赤色。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稱為無病之色,因為顏色變化是受季節影響,不是因為病症引起,所以也視為正常。五色皆現則稱為寒熱,因為不符合季節的寒冷或炎熱,所以才認為是寒熱之症。皮膚的顏色如果多青色,就代表疼痛。
多黑則痹。黃赤則熱。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蓋陽絡隨時而行者。變從乎外。天道之常也。因病而見者。變從乎內。人道之變也。合時與病而察之。可知其變中之常。常中之變矣。至於兩跗上脈豎堅陷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手魚絡青者。胃中有寒。魚際絡赤者。
胃中有熱。魚際脈黑者。或是癇候。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青短者。少氣也。頸脈動。喘疾咳曰水。耳間青脈起者。為掣痛。耳後完骨上青絡盛。臥不靜者。是癇候。臂多惕脈者。謂之脫血。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驚跳不定者。即為脈虛。青紫之脈。散見於面者。多病風熱。
白話文:
脈色多黑,就容易導致痺症。黃赤色則表示身體發熱。白色則代表身體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則代表寒熱交雜。這是因為陽氣循著經絡,隨著時間變化而流動,外在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脈色。這是天道常規。如果因為疾病而出現脈色變化,則代表內在病變。這是人體的變化。綜合考量時間、疾病和脈色,就能了解身體變化的常規和異常。至於雙腳踝上方的經脈豎起堅硬凹陷,屬於足陽明經病變。魚際紋路有血色,屬於手陽明經病變。手上的魚際紋路呈現青色,表示胃中有寒氣。魚際紋路呈現紅色,表示胃中有熱氣。魚際紋路呈現黑色,可能是癲癇先兆。突然出現黑色,則表示長期痺症。青色且短,則表示氣虛。頸部經脈搏動,呼吸急促並伴有咳嗽,稱為水病。耳間出現青色的經脈,表示會抽痛。耳後完骨上方出現青色的經脈,而且患者躺著不安穩,這是癲癇先兆。手臂上的經脈跳動頻繁,稱為脫血。經脈跳動頻繁,長期就會導致痿症。驚跳不定,就是脈虛。青紫色經脈散佈在臉上,大多是風熱病。
紅赤之脈。散見於腮者。多病痘疹。此皆陰陽之絡。因病而變者。亦宜合時與病而察之也。然愚謂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絡脈之見。皆當有血色以間乎其中焉。變見於左者。應在左。變見於右者。應在右。左右皆見。左右皆病。察其何部何色。而斷其何臟何腑也。至於絡之形容。
亦有粗細浮沉長短緩急之殊焉。推而論之。則絡之粗者。病氣有餘。絡之細者。形氣不足。猶脈之大則病進。細則氣衰也。絡之浮者病在外。絡之沉者病在內。猶脈之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也。絡之長者氣治。絡之短者氣病。猶脈之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也。絡之緊急者為寒。絡之縱緩者為熱。
白話文:
紅色或赤色的脈絡,如果散佈在腮部,大多會得麻疹。這些都是陰陽的經絡,因為生病而產生變化。也應該配合時間和病情觀察。但我認為,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經絡的顯現,都應該帶有血色。如果變化出現在左側,就應該在左側尋找病因;如果變化出現在右側,就應該在右側尋找病因。如果左右兩側都出現變化,就代表左右兩側都有病。要仔細觀察病變的部位和顏色,才能判斷是哪個臟器或腑臟出了問題。至於經絡的形態,也有粗細、浮沉、長短、緩急的不同。推論起來,經絡粗壯表示病氣過盛,經絡細小表示身體虛弱,就像脈象一樣,脈象大代表病情加重,脈象細代表氣血虛弱。經絡浮現代表病症在外,經絡沉陷代表病症在內,就像脈象一樣,脈象浮代表病症在表層,脈象沉代表病症在內部。經絡長代表氣血調和,經絡短代表氣血不調,就像脈象一樣,脈象長代表氣血調和,脈象短代表氣血不調。經絡緊急代表寒症,經絡鬆弛代表熱症。
猶脈之急為寒。緩為熱也。於是乎因人大小。而定絡之粗細。因人肥瘦。而定絡之浮沉。相時寒暑。以驗緩急。相時冷暖。以驗短長。八法互觀。合之絡色。參之脈證。庶乎可通其變矣。經曰。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其見浮而堅。其見大而明者多血。細而沉者少氣。
亦此意歟。若夫幼科食指之紋。即手太陰之絡也。痘科耳後之筋。即手少陽之絡也。皆可以是參觀者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急促代表寒症,緩慢則代表熱症。脈絡的粗細依人體大小而定,浮沉則依肥瘦而定。根據季節寒暑變化判斷脈搏的緩急,根據氣溫冷暖變化判斷脈搏的長短。綜合八綱辨證,觀察脈絡顏色,結合脈象和症狀,就能夠推測病情變化。經書記載,十五絡脈真實則表現在身體表面,虛弱則沉潛在內。脈象浮而堅實代表血氣充足,細而沉潛代表氣血不足。
這些都是同樣的道理。兒童科醫生觀察食指紋路,就是觀察手太陰經脈;痘疹科醫生觀察耳後筋絡,就是觀察手少陽經脈,都可以以此為參照。
2. 絡脈主病提綱
絡脈已言其診法矣。然必先知其部。與其病焉。靈樞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實則心痛。虛則頭強。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手陽明之別。
名曰偏歷。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實則肘攣。虛則不收。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實則癲狂。虛則足不收。脛枯。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
白話文:
絡脈的診法已經說過了,但必須先了解其部位和病症。靈樞經中說,手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列缺,實則手尖銳利、掌心發熱,虛則容易打呵欠、小便頻數。手少陰經的別絡,名為通里,實則胸膈疼痛,虛則不能說話。手心主經的別絡,名為內關,實則心痛,虛則頭部強硬。手太陽經的別絡,名為支正,實則關節鬆弛、肘部無力,虛則會生瘡。手陽明經的別絡,名為偏歷,實則牙齒疼痛、耳聾,虛則牙齒冰冷、胸膈疼痛。手少陽經的別絡,名為外關,實則肘部攣縮,虛則手不能收縮。足太陽經的別絡,名為飛陽,實則鼻塞、頭部及背部疼痛,虛則鼻出血。足陽明經的別絡,名為豐隆,實則癲狂,虛則足部不能收縮、小腿枯瘦。足少陽經的別絡,名為光明,實則昏厥,虛則痿痺、坐立不起。足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公孫。
厥氣上逆則氣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任脈之別。名曰尾翳。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實則脊強。虛則頭重。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夫經言虛實者。絡脈之病。經言名目者。絡脈之部。知其病而察其部。則察其部而知其病矣。經又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其暴黑者。
白話文:
如果氣逆衝向上,就會導致氣亂。實證表現為腸道劇烈疼痛,虛證則會出現腹脹。足少陰經分支脈叫做大鐘,氣逆會造成胸悶氣短,實證表現為小便不通,虛證則會腰痛。足厥陰經分支脈叫做蠡溝,氣逆會造成睪丸腫脹和突然疝氣,實證表現為陰莖勃起且堅硬,虛證則會突然發癢。任脈分支脈叫做尾翳,實證表現為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會發癢。督脈分支脈叫做長強,實證表現為脊背僵硬,虛證則會頭昏腦脹。脾經的主要分支脈叫做大包,實證表現為全身疼痛,虛證則會全身關節鬆軟無力。
這十五條分支脈,實證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虛證一定會出現虛弱無力的表現。這些症狀肉眼看不見,需要仔細探查身體各部位才能找到。不同的經絡,分支脈的位置和症狀也各不相同。經書中提到的虛實,指的是分支脈的病變,提到的名稱,指的是分支脈所在的部位。了解病變就能推斷出所在的部位,了解部位也能推斷出病變。經書還說,診斷分支脈的時候,脈色青則代表寒邪引起的疼痛,脈色赤則代表有熱證,脈色突然發黑則代表……。
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是則不但知其虛實。且知其寒熱矣。合前篇觀之。其體用不已備乎。(別也之別當作故)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簡潔地描述了疾病的症狀和特徵。
它說的是疾病長期存在的情況。如果皮膚上出現紅色、黑色或藍色斑點,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受到寒冷或炎熱的影響。而如果是藍色斑點較小的話,可能表示病人的氣力不足。 這樣不僅可以知道病人是否有虛弱或者強壯的情況,還能瞭解他們是否感到寒冷或發燒。結合前面的文章來看,這些診斷方法已經非常完善了("別也之別"應該寫成 "故")。
3. 診筋望法提綱
竊聞筋者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於身形也。其候在目。其主在肝。膝為之府。爪為之餘者也。以部位分之。則手之筋行乎手。足之筋行乎足。陽明行於前。太陽行於後。少陽行於側。陰筋行乎身之陰。陽筋行乎身之陽。皆依經脈而行。可依經脈而分也。詳觀經筋篇。
手陰陽之筋。皆起於手指。陽筋自手而上行於頭面。陰筋自手而上行於胸腹。足陰陽之筋。皆起於足趾。陽筋自足而上行於頭面。陰筋自足而上行於胸腹。其為病也。皆當其所過者。轉筋支痛。治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蓋燔針所以治寒。不燔針所以治熱。診候之法。
寒則見其筋攣反折。熱則見其弛縱不收。在陽筋則見其不能俯。在陰筋則見其不能仰。見於膝則行走難以屈伸。見於身。則左右難以動搖。損在筋者。筋緩不能自收持。痹在筋者。筋攣不可以行走。筋極肝傷。則腰背相引。難以俯仰。筋死肝絕。則舌卵捲縮。不能展舒。及夫痙癇瘛瘲。
白話文:
筋是力量的來源,是肉體的力量所在,也是氣的根本,它牢固地支撐著身形。筋的氣候表現在眼睛,筋的主人是肝臟,膝蓋是筋的府邸,指甲是筋的餘部分。從部位來看,手的筋走行於手部,腳的筋走行於腳部。陽明筋行於身體前側,太陽筋行於身體後側,少陽筋行於身體側面。陰筋走行於身體陰面,陽筋走行於身體陽面。所有的筋都依循經脈而行,可以根據經脈來區分。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經筋篇。
手部陰陽筋都起源於手指,陽筋從手部向上行至頭面部,陰筋從手部向上行至胸腹部。腳部陰陽筋都起源於腳趾,陽筋從腳部向上行至頭面部,陰筋從腳部向上行至胸腹部。筋的病症會出現在其所經過的部位,表現為筋攣、支痛。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知覺為準則,以疼痛為度。燔針用來治療寒症,不燔針用來治療熱症。診斷方法是:
寒症會表現為筋攣、反折,熱症會表現為筋弛縱不收。陽筋病變會導致不能俯身,陰筋病變會導致不能仰頭。膝蓋部位病變會導致行走困難,難以屈伸。全身病變會導致左右難以轉動。筋損傷會導致筋緩無力,不能自主收縮。筋痹會導致筋攣,無法行走。筋氣虛弱,肝臟受損,會導致腰背牽引,難以俯仰。筋氣衰竭,肝臟絕亡,會導致舌頭卵圓捲縮,不能伸展。痙攣、癲癇、瘛瘲等病症,也與筋有關。
頹疝陰病。紐痛腫痛。口目僻急。皆可按部位而知經筋也。若望其筋。知其病。惟腫脹有筋起之證。傷寒有筋惕之文。腫脹以青漲高起者。為不可治。則知未青漲高起者。猶可治也。傷寒以筋惕為發汗亡陽所致。則知用溫經益陽之法。當可治也。至於筋溜者。有所疾前。筋屈不能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也。疹筋者。尺脈數甚。筋急而見。其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也。斯二者。亦可望筋而知病也。其他筋瘻、筋急、筋攣。筋弛。亦有可見。有不可見。然察其病情。按其部位。皆可知其病在何經之筋也。由是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而經筋之病。
庶可知其要矣。
白話文:
疝氣、陰病、紐痛、腫痛、口眼歪斜,這些疾病都可透過觀察身體部位來判斷經筋受損。觀察筋脈可以了解病症,尤其是腫脹處有筋脈凸起者。傷寒引起的筋惕,通常是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因此需要溫經益陽來治療。筋溜是指患病之前筋脈屈縮無法伸展,邪氣滯留其中無法消散。疹筋是指尺脈跳動頻繁,筋脈緊繃,腹部緊繃,且有白色或黑色斑點出現,代表病情嚴重。這兩種情況也都可以通過觀察筋脈來了解病情。除此之外,筋瘻、筋急、筋攣、筋弛等病症,有的能看得見,有的看不見。但通過觀察病情和按壓部位,都能判斷病症屬於哪條經筋。因此,結合觀察、切脈、望診等方法,就能了解經筋病症的症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