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13)
卷下 (13)
1. 尺膚望法提綱
嘗謂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故謂之寸。從尺澤至高骨。卻行一尺。故謂之尺。尺膚者。尺澤至高骨之膚也。蓋氣口為肺之脈。皮膚為肺之合。脈行膚內。膚在脈外。故視膚而有取乎尺也。其視之之法有六。曰緩、曰急、曰滑、曰澀、曰賁而起、曰減而少氣。夫緩者尺膚縱緩不急也。
急者尺膚緊急不緩也。滑則不澀。而有流利之容。澀則不滑。而有蹇滯之貌。賁而起者。沸起之狀。減而少氣者。損少之形。蓋緩則為熱。急則為寒。滑屬陽而氣淖澤。澀屬陰而血凝泣。賁而起者。太過為實。減而少氣者。不及為虛。六者合觀。變在其中矣。經曰。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然則色脈皮膚。皆當相應也。合而觀之。亦可推其順逆焉。千金云。風病則滑。痹病則澀。氣血盛。則尺之肉豐盛。氣血虛。
則尺之肉虧竭。此亦診尺之要也。論疾診尺篇曰。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尺堅大。
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是又診尺膚以參脈證。參脈證以決死生矣。至若尺之部位。手之寒溫。因切而知者。容後續述。
白話文:
曾經有人說,從魚際穴到高骨這段距離,反向量測約一寸,因此稱之為「寸」;從尺澤穴到高骨這段距離,反向量測約一尺,因此稱之為「尺」。「尺膚」就是指從尺澤穴到高骨之間的皮膚。氣口是肺部脈象的位置,皮膚與肺部相連,脈象在皮膚下運行,皮膚在外保護脈象,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皮膚來瞭解「尺」的情況。
觀察尺膚的方法有六種:緩、急、滑、澀、賁起、減少氣息。緩是指尺膚鬆弛,不緊繃;急是指尺膚緊繃,沒有鬆弛;滑是皮膚光滑,流暢無阻;澀是皮膚乾澀,有阻滯的現象;賁起是皮膚凸起,像沸騰的水一樣;減少氣息是皮膚凹陷,像能量不足的樣子。
緩代表有熱象;急代表有寒象;滑代表陽氣充足,氣血潤澤;澀代表陰氣過重,血液凝固;賁起表示過度,有實症;而減少氣息表示不足,有虛症。綜合以上六種情況,就可以看出身體的變化。經典上說,脈象緊急,尺膚也會緊急;脈象緩慢,尺膚也會緩慢;脈象滑,尺膚也會滑;脈象澀,尺膚也會澀;脈象大,尺膚會賁起;脈象小,尺膚會減少氣息。所以,顏色、脈象和皮膚都應該相呼應。結合一起看,就可以推斷出身體的順逆。
《千金方》中說,風病會使尺膚滑,痹病會使尺膚澀,氣血旺盛,尺膚的肉質就會豐滿;氣血虛弱,尺膚的肉質就會萎縮。這也是診斷尺膚的重要點。在《論疾診尺篇》中提到,如果尺膚滑且有濕潤感,可能是風病;如果尺膚的肉質柔弱,可能是疲倦或睡太多;如果尺膚的肉質萎縮,可能有寒熱交錯的疾病,不易治療;如果尺膚滑且有油脂感,可能是風病;如果尺膚澀,可能是風濕病;如果尺膚粗燥像枯魚的鱗片,可能是水濕病;如果尺膚澀而脈象滑,可能會多汗;如果尺膚寒冷而脈象細微,可能會有腹瀉;如果尺膚粗壯且經常發熱,可能是熱病;如果尺膚堅硬而脈象細小,氣息微弱,可能會立即死亡。這些都是通過診斷尺膚,並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生死的依據。至於手部的冷暖,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2. 診皮望法提綱
嘗思診尺膚之法,可察皮之滑澀;診腠理之法,可察皮之粗細。然皮不僅觀尺膚,法不僅觀腠理,則夫周身之皮,當講周身之法,而尺膚腠理之診,亦宜比例而觀焉。何則?周身之皮,實由周身之脈以灌溉;周身之脈,當分周身之部以參觀。故經言:「欲知皮部,以經脈為記。」
夫皮者,肺之合也。筋骨在內為陰,皮膚在外為陽也。析而論之,如形充而皮膚寬緩者壽;形充而皮膚緊急者夭;皮與肉相裹則壽;皮與肉不相裹則夭;薄皮弱肉者,不勝時之虛風;厚皮堅肉者,能勝時之虛風;皮虛者寒,皮實者熱;皮膚腫脹者,邪氣實;皮膚消減者,正氣虛。
皮膚腫痛者,病氣有餘;皮膚潰爛者,形氣不足;皮膚潤澤者,太陰氣盛;皮毛枯槁者,太陰氣衰;皮毛焦者,手太陰氣絕;皮膚著者,足太陰肉絕;皮聚毛落者,肺損;皮枯毛折者,肺絕;皮毛虛弱者,肺熱葉焦;皮膚頑痹者,癘風皮病;身冷膚硬者,脾不上下;皮膚薄著者,
經脈空虛;皮膚不收,肌肉堅聚者,寒濕之證;皮膚空疏,三焦經絕者,血崩之徵;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者,內有乾血;身皮甲錯,腹中急痛者,內生癰膿;皮膚潰而有瘍者,癘風也;皮膚脫若蛇皮者,癘風也;癘風遍身如癬者,脾病;癘風潰爛無膿者,血死;少年皮生黑斑者,
不吉;痘兒頭項皮赤者,多凶。凡腫脹,皮厚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諸痛瘡瘍,斑疹麻痘,色赤而紅者順;青而黑者逆。諸病症,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身澀而脈滑者死;身滑而脈澀者死。此皆皮部之診也。由是推而言之,則壽夭診於緩急,
強弱診於厚薄;消減腫脹,以診其虛實;潤澤枯槁,以診其盛衰;八者交參,則診視之法備,而皮膚之變詳。夫如是,按經絡而分內外陰陽,察部位而分上下左右,參伍以觀,錯綜以變,庶乎其有得歟。
白話文:
我曾思考過診斷皮膚狀況的方法,可以從皮膚的光滑或粗糙來判斷;從檢視毛孔的開合,可以瞭解皮膚的細緻程度。然而,對於皮膚的觀察不僅限於手腕內側的皮膚,診斷方法也不僅限於觀察毛孔,全身的皮膚都應當使用全身的診斷方法,而手腕內側和毛孔的檢查,也應當一併考慮進去。為什麼呢?全身的皮膚實際上是由全身的血液循環所滋養;全身的血液循環,應當分為全身各個部分來參考觀察。因此,經典中說:「想要了解皮膚的情況,應該以經脈作為參考。」
皮膚,是肺臟的外在表現。筋骨在體內屬於陰,皮膚在體外屬於陽。具體來說,如果身體健壯且皮膚寬鬆,壽命可能較長;如果身體健壯但皮膚緊繃,壽命可能較短;如果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壽命可能較長;如果皮膚和肌肉分離,壽命可能較短;皮膚薄且肌肉柔弱的人,可能無法抵擋季節性的虛弱風邪;皮膚厚且肌肉堅韌的人,能夠抵擋季節性的虛弱風邪;皮膚虛弱的人容易感到寒冷,皮膚實厚的人容易感到熱;皮膚腫脹的人,可能是因為邪氣太盛;皮膚消瘦的人,可能是因為正氣不足。
皮膚腫痛的人,可能是因為病氣過剩;皮膚潰爛的人,可能是因為體質虛弱;皮膚光澤的人,可能是因為太陰氣旺盛;皮毛枯萎的人,可能是因為太陰氣衰弱;皮毛焦黃的人,可能是因為手太陰氣絕;皮膚附著的人,可能是因為足太陰氣絕;皮膚聚集而毛髮脫落的人,可能是肺部受損;皮膚枯萎而毛髮斷裂的人,可能是肺部絕望;皮膚虛弱的人,可能是因為肺熱葉焦;皮膚麻木的人,可能是因為痲瘋病;身體冰冷而皮膚僵硬的人,可能是因為脾臟功能失調;皮膚薄而緊貼的人,可能是經脈空虛;皮膚不再彈性,肌肉結塊的人,可能是因為寒濕症狀;皮膚鬆散,三焦經絡絕望的人,可能是因為月經失調;皮膚角質層堆積,雙眼暗淡的人,可能是因為體內有乾血;身體皮膚角質層堆積,腹部劇烈疼痛的人,可能是因為體內生了膿包;皮膚潰爛且有傷口的人,可能是因為痲瘋病;皮膚脫落像蛇皮一樣的人,可能是因為痲瘋病;全身長滿像癬一樣的痲瘋病,可能是因為脾臟疾病;皮膚潰爛但沒有膿的人,可能是因為血液凝固;年輕人皮膚上長出黑色斑點,可能不是好兆頭;小兒頭頸部皮膚發紅,可能會有危險。一般來說,皮膚厚且顏色深的人,可能是因為氣滯;皮膚薄且顏色亮的人,可能是因為水腫。所有疼痛、創傷、斑疹、麻疹和水痘,如果顏色紅潤,通常是正常的;如果顏色青黑,可能是病情惡化。所有疾病,如果皮膚寒冷且乾燥,可能是因為陽氣不足;如果皮膚熱且乾燥,可能是因為陰氣不足;如果身體感覺遲鈍且脈搏平滑,可能是死亡的前兆;如果身體感覺順暢但脈搏阻塞,也可能是死亡的前兆。這些都是皮膚的診斷方法。由此推斷,壽命長短可以從皮膚的鬆弛或緊繃來判斷,體質強弱可以從皮膚的厚度或薄度來判斷;消瘦或腫脹,可以從皮膚的虛弱或實厚來判斷;皮膚的光澤或枯萎,可以從皮膚的健康或衰弱來判斷。將這八種方法相互結合,就可以全面地診斷皮膚的狀況,並詳細地瞭解皮膚的變化。這樣做,按照經絡來區分內外陰陽,根據部位來區分上下左右,綜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結果。
3. 診肉望法提綱
經言: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分肉之間,谿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聖人於此,不啻三致意焉。且脾胃屬土,其充在肌,故觀肌肉之消長,可知脾胃之盛衰。夫脾者,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胃者,五臟六腑所稟氣者也。診脈雖以胃氣為本,
觀形當以肌肉為先也。若夫形肉已脫,九候雖調,聖人不曰可生,而曰猶死。則是肌肉之消長,尤關胃氣之有無矣。診之之法,其可不講乎?析而言之,如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
血有餘,氣不足;瘦而無澤者,血氣不足;瘦而澤者,血不足,氣有餘。肥者耐寒,瘦者耐熱。肉瘦削者脾虛;肉壅腫者脾實;肉蠕動者脾病熱;肉瞤瞤者脾中風;筋惕肉瞤者陽虛;食減肉消者意損。瘦削乾黑者,肉極之證;肉宛膲弱者,肉痿之徵;肉上粟起者,寒客皮膚;
肌膚不仁者,邪入絡脈。肌肉充盛者,形氣有餘;肌肉消減者,形氣不足。肥人肉如棉絮者,謂之無氣;婦人肌若魚鱗者,謂之帶下。骨痛肉枯者,寒勝其熱;爛肉腐肌者,熱勝其寒。疳病形容羸瘦者,症起腸胃之內;癉瘧肌肉消爍者,邪舍分肉之間。脫肉者死;破䐃者死。
大肉陷下,大骨枯槁者皆死。肌肉不滑澤,肉滿唇反者,肉先死;癘風割切不痛者,肉先死;肉痿軟,唇反,人中滿者,肉先死。此皆肌肉之診也。由是約而言之,當以堅脆診壽夭,以肥瘦診血氣,以有澤無澤診盛衰,以消減壅腫診虛實。八者交推,則診候之法備,而肌肉之證明。
所謂肌者,四肢間附骨之肉也。䐃者,肘膝後如塊之肉也。曰谿曰谷,則以血之流注,如水之流注。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也。若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是又合脈以觀之,因症以辨之,審其順逆,而判其吉凶矣。大凡診法,皆當錯綜相參,
非獨診肌云爾。
白話文:
經典裡說:肝負責身體的筋膜,脾則主管身體的肌肉。大的肌肉羣聚在一起稱為"谷",小的肌肉羣聚在一起稱為"谿"。肌肉之間的分界,即谿谷的交會處,是營運全身氣血、匯聚大氣的地方。對於這一點,古聖先賢們非常重視。脾胃屬土,它們的能量主要表現在肌肉上,所以觀察肌肉的增減,就能瞭解脾胃功能的好壞。脾是孤臟,它的能量灌溉四周;胃則是五臟六腑氣血的來源。雖然診斷脈象時會以胃氣為根本,但在觀察形態時,應以肌肉為首要。如果形體和肌肉已經嚴重萎縮,就算脈象再平穩,也不能判定病人能活下來,因為肌肉的消長,直接關係到胃氣的存在與否。診斷肌肉的方法,豈能不研究呢?
具體來說,身材豐滿且肌肉結實分明的人,肌肉堅韌,這樣的人壽命長。身材豐滿但肌肉缺乏彈性且不明顯的人,肌肉脆弱,這樣的人壽命短。肥胖而皮膚光澤的人,血氣充沛;肥胖但皮膚沒有光澤的人,血液過剩,但氣不足;瘦弱而皮膚沒有光澤的人,血氣都不足;瘦弱但皮膚有光澤的人,血液不足,但氣有餘。肥胖的人比較耐寒,瘦弱的人比較耐熱。肌肉削瘦的人脾虛;肌肉浮腫的人脾實;肌肉蠕動的人脾有熱;肌肉顫抖的人脾風;筋肉顫動的人陽虛;食慾下降肌肉消瘦的人心神受損。瘦削乾黑的人,是肉極的徵兆;肌肉柔軟無力的人,是肉痿的徵兆;肌肉上出現粟粒狀突起的人,是寒氣侵襲皮膚;肌膚失去知覺的人,是邪氣進入絡脈。肌肉飽滿的人,形氣有餘;肌肉消瘦的人,形氣不足。肥胖的人肌肉如棉絮,這是缺乏氣的表現;女性皮膚像魚鱗一樣,這是帶下的表現。骨頭疼痛肌肉枯萎的人,是寒氣勝過熱氣;肌肉腐爛的人,是熱氣勝過寒氣。疳疾患者形體瘦弱,是由腸胃問題引起的;瘧疾患者肌肉消瘦,是邪氣侵入肌肉層。肌肉嚴重消瘦的人會死亡;肌肉破損的人也會死亡。肌肉嚴重凹陷,骨骼枯槁的人,都是瀕臨死亡。肌肉失去光澤,嘴脣反縮的人,肉質已經開始死亡;痲瘋病患者割傷不痛的人,肉質已經開始死亡;肌肉萎軟,嘴脣反縮,鼻樑飽滿的人,肉質已經開始死亡。這些都是對肌肉的診斷。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通過肌肉的堅韌或脆弱來診斷壽命的長短,通過肥胖或瘦弱來診斷血氣的狀態,通過皮膚是否有光澤來診斷健康狀況,通過肌肉的消瘦或浮腫來診斷虛實。將這些八個方面相互聯繫,就能全面掌握診斷方法,從而確診肌肉的問題。
所謂肌肉,就是四肢上附著在骨頭上的肉。而"䐃",是指手肘和膝蓋後方的肌肉塊。"谿"和"谷",是根據血液的流動,就像水流的流向。水流進河川叫做谿,水流進谿叫做谷。如果形體豐滿但脈象細微,呼吸短促的人,病情危急;形體瘦弱但脈象粗大,胸部充滿氣的人,病情嚴重。這時候,我們要結合脈象來觀察,根據症狀來辨別,判斷病情的順逆,從而預測病情的吉凶。一般來說,診斷方法都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不只是診斷肌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