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診足望法提綱

嘗考內經。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裡。足之三陽。從頭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上而下。陰則自下而上。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足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臀至膝。曰髀。自膝至踝。曰脛。踝下謂之跗。

跗前謂之趾。其大趾。則少陽、陽明、厥陰、太陰之所行。其次趾、中趾。則陽明之所行。其次於小趾之次趾。則少陽之所行。其小趾。則太陽。少陰之所行。此皆經絡之辨。部位之分也。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形容哉。以形言。則形盛為有餘。形瘦為不足。脛腫跗腫者。水氣之實。

白話文:

我曾經研究過《內經》,書中記載:陽氣從腳趾的外側開始,陰氣從腳趾的內側開始。腳的三陽經脈從頭到腳,腳的三陰經脈從腳到腹部。陽氣運行於身體外側,陰氣運行於身體內側。陽氣從上往下走,陰氣從下往上走。簡單來說,左邊是陽,右邊是陰;上面是陽,下面是陰;腳的外側是陽,內側是陰。從臀部到膝蓋叫做髀,從膝蓋到腳踝叫做脛,腳踝以下叫做跗,跗的前端叫做趾。

大拇指是少陽、陽明、厥陰、太陰經脈經過的地方;第二趾和中趾是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小趾的旁邊的趾是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小趾是太陽和少陰經脈經過的地方。這些都是經絡的辨別和部位的區分。觀察身體的方法,不必深入研究它的外形。從外形來看,身體健壯就代表有餘,身體瘦弱就代表不足。脛腫和跗腫代表水氣充盈。

脛枯腳小者。脾胃之虛。脛有大小者。腎壅偏枯。股無生肉者。脾虛氣竭。足下平滿者。傷腎之絕徵。腳底先穿者。癘風之敗證。十指墮落者。筋死。十趾不用者。經病。兩腿消瘦。曰腎消。獨膝腫大。曰鶴膝。足腫至踝。曰陽虛氣結。腳腫上脛。曰腳氣逆沖。身體羸瘦。獨足腫大者。

營衛俱微。足趺壅腫。兩膝如斗者。胃氣欲絕。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則屈者為陰。伸者為陽。強者邪氣實。痿者形氣虛。拘急者。寒邪。縱緩者。熱疾。瘛瘲者。筋脈相引。振掉者。血氣俱虛。屈伸不能者。筋將憊。屈伸不利者。腎已虧。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伸而不屈者。

白話文:

小腿細弱、腳部變小的人是因為脾胃虛弱;小腿上有大小不一的情況是因為腎臟阻塞和偏廢;大腿沒有肌肉生長是因為脾虛氣衰;腳底部平坦且充滿水泡是受損腎臟的明確症狀;腳底板先磨破是痳瘋病的失敗症候羣;手指掉落是筋骨死亡的表現;手指無法使用是經絡疾病的症狀;雙腿消瘦被稱作「腎消」;單個膝蓋腫脹被稱作「鶴膝」;腳部浮腫到腳踝處是陽虛氣凝固的症狀;腳部浮腫上升到小腿部位是腳氣反衝的症狀;全身瘦削但唯獨腳部浮腫的人是營養不良和血液循環不佳所導致的症狀; 營養和防護功能都減弱了,腳背變得臃腫,兩個膝蓋像鬥一樣鼓起,這是胃氣即將消失的跡象。從外觀來看,彎曲的是陰性,直立的是陽性;強壯表示邪氣旺盛,萎縮表示形態和氣息虛弱;緊張和抽搐代表寒冷邪氣,放鬆和平靜代表熱性疾病;手抖眼花代表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障礙;四肢活動受限代表筋疲力盡;四肢活動不便代表已經出現腎虛現象;如果只能彎曲而不能伸展,那麼問題出現在筋膜上;反之,如果只能伸展而不能彎曲,那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

病在骨。陰緩而陽急者。陽蹺病。陽緩而陰急者。陰蹺病。跌蹶能前不能卻者。太陽經之傷。蹠跛或左而或右者。風寒濕之病。轉筋者。寒邪在筋。掣節者。寒邪在節。足縱而不任地者。大經空虛。足搖而不任身者。骨髓枯減。足不收者。脾氣虛。足不舉者。脾氣實。揚手擲足者。

煩燥。逾垣上屋者。怒狂。筋緩不能行者。肝勞。棄衣而狂走者。胃實。立不能坐。坐不能起者。陰陽交合。陰陽俱病也。此皆以容言也。合形容而視之。審經絡而辨之。驗其足之寒溫。切其脈之動靜。參以四診。究其三因。而病症之變。標本之殊。亦可知其大略矣。

白話文:

疾病在骨頭,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的,是陽蹺病;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的,是陰蹺病。跌倒能往前走卻不能往後退的,是太陽經受傷。腳掌跛行,有時向左有時向右的,是風寒濕邪入侵。肌肉抽筋的,是寒邪入侵筋脈;關節疼痛的,是寒邪入侵關節。腳縱向伸展卻無法承受重量的,是大經空虛。腳搖晃無法支撐身體的,是骨髓枯竭。腳無法收縮的,是脾氣虛弱。腳無法抬起來的,是脾氣過盛。手腳無意識地揚起和擺動,是煩躁。翻牆上房,是怒狂。筋脈鬆軟無法行走的,是肝臟勞累。脫掉衣服瘋狂奔跑,是胃氣過盛。站著不能坐,坐著不能起的,是陰陽失調,陰陽皆有疾病。這些都是以症狀描述疾病,要綜合觀察患者的形體、神態,審察經絡,辨別病因,觀察足部的寒熱,觸摸脈搏的動靜,再參照四診法,探究三因,才能了解病症的變化和本標的差異,從而大致推斷病情。

2. 毫毛望法提綱

心主身之血脈。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若析而論之。則經絡之行。部位之分。又各有所主。何則。督行於背。任行於腹。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陰行於內。陽行於外。

視其經絡。分其部位。其經之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彼言十二經之氣血多少者。論其常。此言充膚熱肉生毫毛者。察其變。毫毛有長短粗細美惡。由氣血有多少清濁盛衰。是皆因人而異者也。其因病而變。又各不同。毫毛畢直者。風寒外感之證。

白話文:

心臟掌管全身的血脈,肺臟主宰全身的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結合部位。太陰代表肺臟,負責將氣溫傳遞到皮膚和毛髮。如果細分來看,經絡的運行和部位的劃分各有其主宰。督脈行於背部,任脈行於腹部,手三陰經從臟器走向手部,手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足三陰經從足部走向腹部。陰經運行於內,陽經運行於外。

觀察經絡的分布和部位,經絡的血氣充盈,就會滋養皮膚和肌肉,使之溫熱。如果血氣只充盈於皮膚,就會滲透到皮膚,長出毛髮。前人所言十二經氣血的多少,是論述其常態,而這裡所言充膚熱肉生毫毛,則是觀察其變化。毛髮的長短粗細、美醜,都取決於氣血的多少、清濁、盛衰,這些都因人而異。如果因疾病而有所變化,又各有不同。毛髮直立,是風寒外感之證。

毫毛折落者。肺臟內絕之形。洒洒然毛聳者。太陽中暍。洒洒然毛立者。虛邪中人。毛焦者。寒熱在於皮肌。毛悴者。情志傷其臟腑。毛敗者。肺熱而金受火之克。毛枯者。疳病而金乏土之生。此皆診法之略也。由是而觀。當以粗而長者為血多。細而短者為血少。聳與直立為邪實。

焦與枯敗為正虛。悴同折主死。美而澤主生。善診者。察毫毛。觀氣色。聽聲音。參脈證。可以知其吉凶矣。若夫毛竅之多寡。或言八萬四千。或言十萬八千。而究竟不知幾萬幾千。即能知其幾萬幾千。亦何取乎幾萬幾千。夫經絡之曲折。病證之紛紜。古聖述之於前。昔賢驗之於後。

白話文:

頭髮掉落,代表肺臟衰敗;頭髮蓬鬆豎起,代表陽氣受損;頭髮直立,代表體內有虛邪入侵;頭髮焦枯,代表寒熱侵犯皮膚;頭髮乾枯,代表情志傷損臟腑;頭髮脫落,代表肺熱傷金;頭髮枯萎,代表脾胃虛弱;這些都是診斷的簡單方法。從頭髮的粗細長短可以判斷血氣的多少,蓬鬆豎立代表邪氣入侵,焦枯、枯萎、脫落代表正氣虛弱,乾枯和掉落預示著死亡,光澤豐盈則預示著生機。善於診斷的人,觀察頭髮,察看氣色,聆聽聲音,結合脈象,便能預測吉凶。至於毛孔的數量,有人說八萬四千,有人說十萬八千,究竟有多少並不重要。即使知道具體數字,又有什么意义呢?经络的走向,病症的變化,古圣人已经总结在前,前贤也已验证,我们只要用心学习,便能掌握精髓。

雖西醫剖視。不能如此其詳。而況針穴之微妙。石藥之功能。斷非技巧所能窺者乎。然則今人不逮古聖也遠甚。書曰。事不師古。鮮克有濟。

白話文:

雖然西方醫學可以進行解剖觀察,但也不能像古人那樣詳細地瞭解身體內部的情況。而且對於針灸穴位和礦物質草藥的功效,這些都是無法通過技術手段來探知的。因此,現在的人與古代賢明的醫生相比差得非常遠。《尚書》說:“做事不學習古代先進經驗,很少能夠成功。”

3. 腠理望法提綱

聞之津液滲泄之所曰腠。紋理縫會之中曰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字書謂膚肉之間為腠理。以其有脈理焉。三說合觀。體用備矣。考之內經。則曰開、曰闔、曰粗、曰細。曰疏、曰密。有因天者。有因人者。有因腑而異者。有因病而異者。因天者何。

熱則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汗大泄。血氣減。皮淖澤。寒則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此腠理之開閉。因天之寒暑也。因人者何。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此腠理之粗細。因人之脂膏也。

白話文:

所謂「腠」,指的是津液滲泄的地方;「理」,指的是紋理縫會之處。腠是三焦通會元真所在,理則是皮膚臟腑的紋理。古書上說,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叫做腠理,因為這個部位有脈絡紋理。綜合三種說法,腠理的體用就都講清楚了。

《內經》裡提到腠理的開闔、粗細、疏密,有受天氣影響的,有受人體本身影響的,也有受臟腑影響的,還有受疾病影響的。

受天氣影響的,是指天氣熱時,人體氣血在外,皮膚鬆弛,腠理開張,汗液大量排出,血氣減少,皮膚濕潤光滑。天氣冷時,人體氣血在內,皮膚緊縮,腠理閉合,汗液不排,血氣充盈,肌肉堅實。這就是腠理開閉受天氣寒暑影響。

受人體本身影響的,是指體質偏膏的人,肌肉鬆軟,紋理粗大,身體偏寒;體質偏瘦的人,紋理細密,身體偏熱。體質偏脂的人,肌肉堅實,紋理細密時身體偏熱,紋理粗大時身體偏寒。這就是腠理粗細受人體脂膏影響。

何謂因腑而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疏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此腠理之疏密。因腑而異者也。何謂因病而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

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然陽病亦有汗出者。陰病亦有不汗出者。其開也衛氣虛。其閉也衛氣實。是又因證而異。可與診汗之法參觀也。

白話文:

人體的腠理(皮膚組織)疏密程度,會因人體臟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三焦和膀胱的腠理,與皮膚的毛髮有關。皮膚毛髮密而厚實的人,三焦和膀胱的腠理也較厚;皮膚毛髮粗而薄的人,三焦和膀胱的腠理也較薄。皮膚毛髮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的腠理就較鬆弛;皮膚緊實而無毛髮的人,三焦和膀胱的腠理就較緊密。毛髮細緻而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的腠理就較直;毛髮稀疏的人,三焦和膀胱的腠理就較結實。這是腠理疏密的差異,是由於臟腑的不同而造成的。

人體的病症也會影響腠理的疏密程度。陽氣盛則身體發熱,腠理閉塞,呼吸急促,汗出不暢,口乾舌燥,腹部脹滿,容易死亡,且怕熱不怕冷。陰氣盛則身體寒冷,汗出稀少,身體發抖,容易昏厥,腹部脹滿,容易死亡,且怕冷不怕熱。這是陰陽盛衰的變化,是疾病的表現。然而,陽氣盛的病症,也可能伴隨汗出;陰氣盛的病症,也可能伴隨不出汗。汗出是因為衛氣不足,汗不出是因為衛氣充實。這又是一種病症的差異,可以用診斷汗液的方法來觀察。

要之。開則有汗。閉則無汗。察腠理之開閉。視汗液之有無一也。此腠理之開閉。因病而異者也。蓋觀粗細與疏密者。欲明其體。而觀開闔之常變者。欲達其用也。且夫腠理之開闔。非腠理之自為開闔也。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焉。蓋衛氣也。衛氣者。下焦之所出。

太陰主其內。太陽主其外者也。陰平陽秘。衛氣和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如是而云開闔。則似開非開。似闔非闔。然非不開也。非不闔也。有時而開。有時而闔。或因寒暑。或因冷暖。或因動靜。非病也。常也。時開則開。時闔則闔者也。設或不當開而開。

白話文:

總之,身體毛孔開則會出汗,閉則不會出汗。觀察毛孔的開閉,以及汗液的有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毛孔的開閉會因疾病而異,觀察毛孔粗細和疏密,是了解身體狀況,而觀察毛孔的開闔變化,則是了解身體的功能。毛孔的開闔並非自行開闔,而是由溫養肌肉、滋潤皮膚、充實毛孔,並且負責開闔的衛氣所控制。衛氣源於下焦,太陰主內,太陽主外。陰陽平衡,衛氣調和,則肌肉舒展、皮膚光滑、毛孔緊密。如此開闔,看似開非開,看似闔非闔,但並非完全不開也不闔,而是會根據寒暑、冷暖、動靜等因素,在不同時間開闔,這屬於正常現象。若不該開卻開了,就是病態了。

不當闔而闔。豈得謂之無病哉。合汗而診之。因時而驗之。參證而辨之。知其開闔之常。即知其開闔之變矣。經曰。謹察衛氣。為百病母。腠理之開闔。衛氣之虛實也。開闔虛實。蓋可以忽乎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仍然強行閉門不出,這能說他沒有生病嗎?要判斷一個病人是否真的有出汗問題,必須根據當時的季節和環境來檢視,再參考其他症狀進行辨識,瞭解正常情況下的皮膚毛孔開合狀態,就能知道現在出現的異常狀況了。《黃帝內經》裡提到:“仔細觀察人體的衛氣(保護神),它是所有疾病的根源。”皮膚毛孔的開合以及衛氣的虛實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不能輕易忽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