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診腹望法提綱

嘗觀銅人內景諸圖。臍在腹中。胃居臍上。腸居臍下。其中行直行者。任脈也。次於任脈者。足少陰。次於少陰者。足陽明。陽明之旁。足厥陰也。厥陰之旁。足太陰也。若少陽則行於側。太陽則行於背矣。然其分屬臟腑者。又與脈行異。如胸膈之上。心肺之部也。脅肋之間。

肝膽之部也。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太陰。臍腹屬少陰。少腹屬厥陰。衝任在於中央。腎部主乎季脅。以及左脅屬肝。右胠屬脾。皆診家所宜究心者。由是而觀。則上下左右不同。前後中外亦異。按其經絡。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療之辨。亦有確可憑者。如腹大支滿。

或上肢兩脅者。屬胃。脅下脹痛。善太息。口苦者。屬膽。腹氣滿。少腹尤堅者。屬三焦。少腹偏腫而痛者。屬膀胱。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者。屬小腸。腸鳴而痛。飧泄不化者。屬大腸。䐜脹經溲不利者。為脾。喘而兩胠滿者。為肺。腹滿引腰背者。為腎。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者。

白話文:

觀察銅人內景圖,可見臍位於腹部中央,胃在臍上,腸在臍下。其中直行於腹部的經脈是任脈,其次是足少陰脈,再其次是足陽明脈。足厥陰脈在足陽明脈旁,足太陰脈在足厥陰脈旁。少陽脈則行於身體兩側,太陽脈則行於背部。然而,經脈所屬臟腑與其行經路線有所不同,例如胸膈之上為心肺之部,脅肋之間為肝膽之部,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太陰,臍腹屬少陰,少腹屬厥陰,衝任脈位於中央,腎部主宰季脅,左脅屬肝,右胠屬脾。這些都是診病者應用心研究的內容。由此可見,身體上下左右不同,前後中外亦異。根據經絡的分布和部位,病症的差異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分。例如腹大脹滿,或上肢兩脅疼痛,屬胃;脅下脹痛,善太息,口苦,屬膽;腹氣滿,少腹尤堅,屬三焦;少腹偏腫而痛,屬膀胱;少腹脹滿,引腰而痛,屬小腸;腸鳴而痛,食積不化,屬大腸;脹滿,小便不利,屬脾;喘息,兩胠滿,屬肺;腹滿引腰背,屬腎;脅下滿而痛,引小腹,屬肝。

為肝。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者。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者。足少陰。厥而腹滿。響響然者。足太陰。是皆部位上下之分。臟腑經絡之辨也。析而言之。臟病為積。腑病為聚。積終不移。聚則轉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皮厚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

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腹腫脹者。病氣有餘。腹消減者。形氣不足。腹滿按之痛者。為實。按之不痛者。為虛。腹滿時減。復如故者。為寒。腹滿不減。且燥實者。為熱。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不可移者。難已。腹脹心窩未滿者。可治。心窩已滿者。不可治。

白話文:

肝臟病變會導致小腹脹大,向上蔓延至胃部甚至心臟;足厥陰經病變則會導致腹脹便秘,向上蔓延至胸部和咽喉;足少陰經病變則會導致厥逆和腹脹,發出響聲;足太陰經病變也會導致腹脹。這些都是根據部位上下、臟腑和經絡來區分的。

從病症來看,臟腑病變稱為「積」,多為固定的;而腑病病變稱為「聚」,多為流動的。「積」位於臍上則為逆,位於臍下則為順。「積」的症狀包括皮膚厚實、顏色蒼白,這都屬於氣虛;皮膚薄弱、顏色黯淡,則屬於水腫。

腫脹凸起者為實,凹陷下陷者為虛。腹部腫脹者,代表病氣過盛;腹部消瘦者,代表形氣不足。腹部脹滿按壓疼痛者,為實;按壓不痛者,為虛。腹部脹滿時而消減,時而復原者,屬於寒證;腹部脹滿不減,並且乾燥堅硬者,屬於熱證。新發生的積聚,疼痛且可以移動者,容易治療;積聚不痛,且不可移動者,難以治療。腹部脹滿,心窩部位尚未充盈者,可以治療;心窩部位已經充盈者,則不可治療。

缺盆未平者。可治。缺盆已平者。不可治。筋未青。漲高起者。可治。筋已青。漲高起者。不可治。從上腫下者。屬氣。其邪在外。從下腫上者。屬水。其邪在內。男從身上腫下。女從身下腫上者。易治。男從身下腫上。女從身上腫下者。難治。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

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旋消旋減者。正勝邪。為可治。旋消旋起者。正不勝邪。為不可治。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者。死不治。久病腹皮甲錯。著於背而成深凹者。腸胃乾癟。亦死不治。是皆診腹之要也。至若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

為膚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為水脹。腫聚往來上下。為蛔脹。彈之而聲空者。是氣。彈之而聲實者。是水。婦人腹皮寬大者。子多。緊急者。子少。妊娠腹形如箕者。是男。腹形如釜者。是女。男胎腹硬。女胎腹軟。如覆杯者則男。如肘頭參差起者。則女。冷者為死。

溫者為生。若是雙軀。令人摸之。冷在何面。則知死在何處。凡諸診候。能參合而行之。皆確有可憑者焉。

白話文:

缺盆沒有平坦的人,可以治療。缺盆已經平坦的人,就無法治療了。筋脈沒有發青,腫起很高的人,可以治療。筋脈已經發青,腫起很高的人,就無法治療了。從上往下腫脹的,屬於氣虛,邪氣在外。從下往上腫脹的,屬於水腫,邪氣在內。男性從身上往下腫脹,女性從身下往上腫脹,比較容易治癒。男性從身下往上腫脹,女性從身上往下腫脹,比較難治癒。先從腹部開始腫脹,然後蔓延到四肢的,可以治療。先從四肢開始腫脹,然後回到腹部的,比較難治癒。腫脹消退又反复出现的,说明正气战胜了邪气,可以治疗。腫脹消退又反复出现的,说明正气不胜邪气,就無法治療了。腫塊從肚臍以下延伸到小腹,像水泡一樣,往上蔓延到胃脘的,是死症。久病腹皮凹陷,連接到背部形成深坑,肠胃乾癟的,也是死症。這些都是診斷腹部的要點。至於按压腹部,凹陷下去卻不彈起來,腹部顏色沒有變化,是膚脹。隨手按壓就會彈起來,像袋子裝水的樣子,是水脹。腫塊來回上下移動,是蛔脹。彈壓腹部聲音空洞,是氣脹。彈壓腹部聲音沉實,是水脹。婦女腹部皮肉寬大的,孩子會多。腹部緊繃的,孩子會少。懷孕的腹部像簸箕一樣,是男孩。腹部像釜一樣,是女孩。男胎腹部硬,女胎腹部軟。像覆蓋著杯子一樣的,是男孩。像肘頭一樣參差起伏的,是女孩。腹部冰冷的,是死胎。腹部溫暖的,是活胎。如果是雙胞胎,用手摸摸,冰冷的一面就是死胎的位置。所有診斷的症狀,都能互相參照著使用,都是可靠的依据。

2. 診背望法提綱

嘗思古聖以背為陽。腹為陰。先賢以背為陰。腹為陽。豈前後有異。而上下不同歟。然愚謂以體之剛柔言。則背陽而腹陰。以用之動靜言。則背陰而腹陽。且陽化氣。陰成形。是腹背皆可謂之陰。陽在外。陰在內。是腹背皆可謂之陽。陰陽之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脈之所行。其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挾脊各三寸者。太陽之所行也。其經脈自上而下。則部位有上下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則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皮膚在外為陽。筋骨在內為陰。

白話文:

古人認為背屬陽,腹屬陰,而後世賢者則認為背屬陰,腹屬陽,讓人不禁疑惑前後說法為何不一致。其實,從身體的堅硬程度來看,背部堅硬屬陽,腹部柔軟屬陰;但從身體的活動方式來看,背部相對靜止屬陰,腹部活動頻繁屬陽。此外,陽氣化為氣,陰氣化為形,所以腹部和背部都能被稱為陰;陽氣在外,陰氣在內,所以腹部和背部也能被稱為陽。陰陽之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豈能只從單一方面理解呢?

背部是胸腔的所在,其中督脈在背部正中行進,兩側各一寸半處是太陽經脈的行進路線,再往外各三寸處也是太陽經脈的行進路線。這些經脈從上往下運行,所以背部存在上下之分,背部疾病可能發生在左或右,所以背部也存在左右之分。以此類推,身體上半部為陽,下半部為陰,左側為陽,右側為陰,皮膚在外屬陽,筋骨在內屬陰。

是故上下標本不同。左右逆從亦異。診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則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背高如龜曰龜背。脊骨如鋸曰脊疳。背爛透膜者。形壞豈能治。背平病水者。肺傷不可療。此形之因病而變者。言乎其容。則脊強者。病在太陽。反折者。病在督脈。

背曲肩隨者。胸中之府將壞。項強腰折者。背上之經已傷。頸直背強。合身回側者。肝實之狀。骨枯髓減。腰脊不舉者。骨痿之形。呼吸搖肩者。心中堅。轉搖不能者。腎將憊。諸反張。大人脊容側手。小兒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因病而變者。於是合氣色以觀其同異。

白話文:

因此,身體上下的部位、表裡的病症表現不同,左右的病理變化也各有差異。診斷疾病的方法,怎麼能不精細地探究其道理呢?

從病人的外形來看,腫脹凸起的地方,是邪氣入侵導致的實證;凹陷下陷的地方,是正氣不足導致的虛證。背部高聳像龜殼一樣,叫做「龜背」,脊椎骨像鋸子一樣,叫做「脊疳」。背部潰爛穿透皮膚,身體形體已經損壞,難以治療。背部平坦,患水腫的人,肺部受損,無法醫治。這些都是因為疾病而導致身體外形發生變化的情況。

從病人的容貌來看,脊背僵硬的,病症在太陽經;反折的,病症在督脈。背部彎曲,肩膀跟著一起彎曲的,胸腔內臟將要壞死。頸部僵硬,腰部彎折的,背部的經脈已經受損。頸部直立,背部僵硬,全身旋轉側身,是肝臟實證的表現。骨骼枯萎,骨髓減少,腰背無法抬舉,是骨頭虛弱的表現。呼吸時肩膀搖動的,是心臟堅硬的表現。轉動身體時無法轉動的,是腎臟將要衰竭的表現。各種反常的張開,成年人脊背的容積,只容得下一隻手,小孩脊背的容積,只容得下三根手指,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這些都是因為疾病而導致容貌發生變化的情況。

接著,再結合病人的氣色,觀察這些變化是否一致。

參脈症而辨其本標。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雖變化無窮。而意見有定。庶幾其各當歟。且凡言實者。邪氣實也。言虛者。正氣虛也。邪氣實者。正氣有有餘不足。正氣虛者。邪氣有有餘不足。一切精微法。應作如是觀。非惟診背宜爾也。

白話文:

參照脈象的症狀,就可以辨別疾病的本源和表面。虛症中可能隱藏著實症,實症中也可能包含著虛症。雖然病情變化多端,但醫生的診斷理念卻是明確的,希望都能夠對症下藥。

此外,凡是提到「實」的,是指邪氣實證;提到「虛」的,是指正氣虛弱。邪氣實證,意味著正氣有餘或不足;正氣虛弱,也意味著邪氣有餘或不足。一切精微的醫學理論,都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不僅僅適用於診斷背部的疾病,其他疾病也應如此。

3. 診手望法提綱

四肢為諸陽之本。脾實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內外之分焉。嘗觀經脈篇。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下而上。陰則自上而下。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臂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臂下謂之掌。掌下謂之指。其大指曰拇指。其次指曰食指。內屬太陰。外屬陽明。其中指曰將指。其屈而不伸者。曰無名指。內屬厥陰。外屬少陽。其小者。曰小指。內屬少陰。外屬太陽。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推而論之。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經絡有上下標本之殊。

白話文:

四肢為諸陽之本,脾實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內外之分焉。

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脾臟強健則主宰著四肢的運作。但四肢卻有上下、左右、內外的區分。

嘗觀經脈篇。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下而上。陰則自上而下。

我曾仔細研究《經脈篇》,發現手的三條陰經都從臟腑出發,然後走向手部;手的三條陽經則從手部出發,走向頭部。陽氣運行在外,陰氣運行在內;陽氣從下往上走,陰氣從上往下走。

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臂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更進一步分析,左手為陽,右手為陰;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手臂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從肩膀到手肘叫做臑,從手肘到手腕叫做臂。

臂下謂之掌。掌下謂之指。其大指曰拇指。其次指曰食指。內屬太陰。外屬陽明。其中指曰將指。其屈而不伸者。曰無名指。內屬厥陰。外屬少陽。其小者。曰小指。內屬少陰。外屬太陽。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

手臂下方稱為手掌,手掌下方稱為手指。最粗的那根手指叫做拇指,其次是食指,食指內側屬太陰經,外側屬陽明經。中間那根手指叫做中指,也就是將指;不能伸直的那根手指叫做無名指,它內側屬厥陰經,外側屬少陽經。最小的指頭叫做小指,它內側屬少陰經,外側屬太陽經。這些都是經絡的運行路線,也是部位的區分。

推而論之。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經絡有上下標本之殊。

以此類推,男女在左右方面的經絡運行有逆向和順從的區別;而經絡在上下方面則有標本之分,也就是說,上半身是標,下半身是本。

病症有內外淺深之辨。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理哉。以形言之。則形盛為有餘。形瘦為不足。手之壅腫者為實。手之枯細者為虛。左右偏枯曰偏風。手指墮落曰癘風。手掌腫無紋。曰陰虛氣絕。手背腫至腕。曰陽虛氣結。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之。則強者。病氣實。痿者。形氣虛。

撒手者。陽氣外脫。握手者。陰邪內伏。手之伸者。病在陽。手之屈者。病在陰。屈不易伸。伸不易屈者。陰陽交合。陰陽俱病也。屈而不伸。其病在筋。伸而不屈。其病在骨。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者。亡陽之證。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者。將死之容。攣急轉筋者。邪氣實而傷於寒。

白話文:

病症之辨

病症有內外、淺深之分。觀察病症,難道可以不深究其道理嗎?

以形體而言:

  • 形體豐滿,稱為「有餘」。
  • 形體消瘦,稱為「不足」。
  • 手部腫脹,稱為「實」。
  • 手部枯瘦,稱為「虛」。
  • 左右手偏枯,稱為「偏風」。
  • 手指脫落,稱為「癘風」。
  • 手掌腫脹且無紋路,稱為「陰虛氣絕」。
  • 手背腫脹至手腕,稱為「陽虛氣結」。

這些都是以形體來判斷病症。

以容貌而言:

  • 身體強壯者,病氣實。
  • 身體痿弱者,形氣虛。
  • 撒手者,陽氣外脫。
  • 握拳者,陰邪內伏。
  • 手伸直者,病在陽。
  • 手彎曲者,病在陰。
  • 彎曲不易伸直,伸直不易彎曲,稱為「陰陽交合」,陰陽俱病。
  • 彎曲而不伸直,病在筋。
  • 伸直而不彎曲,病在骨。
  • 出汗不止,四肢微微僵硬,為「亡陽之證」。
  • 小腹疼痛,手足拘攣,為「將死之容」。
  • 攣急轉筋,為邪氣實而受寒所傷。

弛縱不收者。正氣虛而因於熱。瘛瘲不定者。筋脈相引而難瘳。振搖不定者。血氣俱虧而可療。兩手不舉者。脾實。四肢不收者。脾虛。掣衣揚手者。煩躁猶可解。循衣摸床者。實熱已難除。叉手冒心者。血液大虧。交手目瞀者。肺病臂厥。捶胸者。脹悶之狀。拒按者。疼痛之容。

手如數物者。風癇。手不欲動者。脾虧。指不用者。屬脈。臂不遂者。為痹。手足漐習者。肝絕之形。手足嚲曳者。風懿之狀。此皆以容言也。於是合形容而診之。按經絡而驗之審其寒溫。察其部位。參四診以究同異。分三因而辨本標。病症之殊。療治之變。庶乎知所適從矣。

白話文:

身體放鬆無法收縮,是正氣虛弱又夾雜著熱氣所致。抽搐不定,是筋脈相互牽引,不容易痊癒。身體搖晃不定,是氣血都虧損,但可以治療。雙手抬不起來,是脾臟實證。四肢無法收縮,是脾臟虛弱。抓扯衣服揚起手臂,表示煩躁,還有得救。沿著衣服摸床,表示實熱已經很難去除。叉手遮住胸口,表示血液嚴重虧損。雙手交疊,眼睛昏花,是肺部疾病引起的臂厥。捶打胸口,表示胸悶。拒絕按壓,表示疼痛。

手部像抓住很多東西一樣,是風癇。手部不想動,是脾臟虧損。手指無法使用,是屬於脈病。手臂不靈活,是痺症。手腳麻木無力,是肝臟衰竭的徵兆。手腳拖拉,是風邪入侵的表現。這些都是根據外觀表現來判斷。因此,要結合外觀表現進行診斷,根據經絡進行驗證,判斷寒熱,觀察病灶部位,參照四診來研究異同,區分三因,辨別本標,根據病症的差異,調整治療方法,才能知道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