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診腹望法提綱

嘗觀銅人內景諸圖。臍在腹中。胃居臍上。腸居臍下。其中行直行者。任脈也。次於任脈者。足少陰。次於少陰者。足陽明。陽明之旁。足厥陰也。厥陰之旁。足太陰也。若少陽則行於側。太陽則行於背矣。然其分屬臟腑者。又與脈行異。如胸膈之上。心肺之部也。脅肋之間。

肝膽之部也。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太陰。臍腹屬少陰。少腹屬厥陰。衝任在於中央。腎部主乎季脅。以及左脅屬肝。右胠屬脾。皆診家所宜究心者。由是而觀。則上下左右不同。前後中外亦異。按其經絡。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療之辨。亦有確可憑者。如腹大支滿。

或上肢兩脅者。屬胃。脅下脹痛。善太息。口苦者。屬膽。腹氣滿。少腹尤堅者。屬三焦。少腹偏腫而痛者。屬膀胱。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者。屬小腸。腸鳴而痛。飧泄不化者。屬大腸。䐜脹經溲不利者。為脾。喘而兩胠滿者。為肺。腹滿引腰背者。為腎。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者。

為肝。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者。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者。足少陰。厥而腹滿。響響然者。足太陰。是皆部位上下之分。臟腑經絡之辨也。析而言之。臟病為積。腑病為聚。積終不移。聚則轉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皮厚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

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腹腫脹者。病氣有餘。腹消減者。形氣不足。腹滿按之痛者。為實。按之不痛者。為虛。腹滿時減。復如故者。為寒。腹滿不減。且燥實者。為熱。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不可移者。難已。腹脹心窩未滿者。可治。心窩已滿者。不可治。

缺盆未平者。可治。缺盆已平者。不可治。筋未青。漲高起者。可治。筋已青。漲高起者。不可治。從上腫下者。屬氣。其邪在外。從下腫上者。屬水。其邪在內。男從身上腫下。女從身下腫上者。易治。男從身下腫上。女從身上腫下者。難治。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

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旋消旋減者。正勝邪。為可治。旋消旋起者。正不勝邪。為不可治。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者。死不治。久病腹皮甲錯。著於背而成深凹者。腸胃乾癟。亦死不治。是皆診腹之要也。至若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

為膚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為水脹。腫聚往來上下。為蛔脹。彈之而聲空者。是氣。彈之而聲實者。是水。婦人腹皮寬大者。子多。緊急者。子少。妊娠腹形如箕者。是男。腹形如釜者。是女。男胎腹硬。女胎腹軟。如覆杯者則男。如肘頭參差起者。則女。冷者為死。

溫者為生。若是雙軀。令人摸之。冷在何面。則知死在何處。凡諸診候。能參合而行之。皆確有可憑者焉。

2. 診背望法提綱

嘗思古聖以背為陽。腹為陰。先賢以背為陰。腹為陽。豈前後有異。而上下不同歟。然愚謂以體之剛柔言。則背陽而腹陰。以用之動靜言。則背陰而腹陽。且陽化氣。陰成形。是腹背皆可謂之陰。陽在外。陰在內。是腹背皆可謂之陽。陰陽之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背者。胸中之府。其中行乃督脈之所行。其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第三行挾脊各三寸者。太陽之所行也。其經脈自上而下。則部位有上下之分。其疾病或左或右。則部位有左右之辨。推而言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皮膚在外為陽。筋骨在內為陰。

是故上下標本不同。左右逆從亦異。診之之法。可不精求其理哉。言乎其形。則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背高如龜曰龜背。脊骨如鋸曰脊疳。背爛透膜者。形壞豈能治。背平病水者。肺傷不可療。此形之因病而變者。言乎其容。則脊強者。病在太陽。反折者。病在督脈。

背曲肩隨者。胸中之府將壞。項強腰折者。背上之經已傷。頸直背強。合身回側者。肝實之狀。骨枯髓減。腰脊不舉者。骨痿之形。呼吸搖肩者。心中堅。轉搖不能者。腎將憊。諸反張。大人脊容側手。小兒脊容三指者。不可治。此容之因病而變者。於是合氣色以觀其同異。

參脈症而辨其本標。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雖變化無窮。而意見有定。庶幾其各當歟。且凡言實者。邪氣實也。言虛者。正氣虛也。邪氣實者。正氣有有餘不足。正氣虛者。邪氣有有餘不足。一切精微法。應作如是觀。非惟診背宜爾也。

3. 診手望法提綱

四肢為諸陽之本。脾實主之。然有上下左右內外之分焉。嘗觀經脈篇。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陽行於外。陰行於內。陽則自下而上。陰則自上而下。析而言之。左為陽。右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手臂之在外者為陽。在內者為陰。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臂下謂之掌。掌下謂之指。其大指曰拇指。其次指曰食指。內屬太陰。外屬陽明。其中指曰將指。其屈而不伸者。曰無名指。內屬厥陰。外屬少陽。其小者。曰小指。內屬少陰。外屬太陽。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推而論之。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經絡有上下標本之殊。

病症有內外淺深之辨。望之之法。可弗深究其理哉。以形言之。則形盛為有餘。形瘦為不足。手之壅腫者為實。手之枯細者為虛。左右偏枯曰偏風。手指墮落曰癘風。手掌腫無紋。曰陰虛氣絕。手背腫至腕。曰陽虛氣結。此皆以形言也。以容言之。則強者。病氣實。痿者。形氣虛。

撒手者。陽氣外脫。握手者。陰邪內伏。手之伸者。病在陽。手之屈者。病在陰。屈不易伸。伸不易屈者。陰陽交合。陰陽俱病也。屈而不伸。其病在筋。伸而不屈。其病在骨。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者。亡陽之證。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者。將死之容。攣急轉筋者。邪氣實而傷於寒。

弛縱不收者。正氣虛而因於熱。瘛瘲不定者。筋脈相引而難瘳。振搖不定者。血氣俱虧而可療。兩手不舉者。脾實。四肢不收者。脾虛。掣衣揚手者。煩躁猶可解。循衣摸床者。實熱已難除。叉手冒心者。血液大虧。交手目瞀者。肺病臂厥。捶胸者。脹悶之狀。拒按者。疼痛之容。

手如數物者。風癇。手不欲動者。脾虧。指不用者。屬脈。臂不遂者。為痹。手足漐習者。肝絕之形。手足嚲曳者。風懿之狀。此皆以容言也。於是合形容而診之。按經絡而驗之審其寒溫。察其部位。參四診以究同異。分三因而辨本標。病症之殊。療治之變。庶乎知所適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