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發髲望法提綱

竊聞腎之華在發。血之榮以發。蓋發者血之餘。血者水之類也。經言女子七歲髮長。丈夫八歲髮長。五八發墮。八八發去者。蓋腎主腦。腦者髓之海。發者腦之華。腎盛則髮長。腎衰則發墮。腦減則發素也。其或年少而發白。年老而發黑者。賦稟不同也。以部位分之。頭上曰發。

耳前曰鬢。中行屬督脈。二行屬太陽。三行屬少陽。頭維額角。足陽明也。曲鬢懸顱。足少陽也。其經血氣盛。則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美而短。氣少血多。則少而惡。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氣血俱熱。則黃而赤。氣血俱衰。則白而落。察其經絡之部位。可知其血氣之盛衰。

其因病而變者。察之又有六法焉。曰逆上。曰衝起。曰直。曰落。曰潤澤。曰枯槁。蓋逆上者。死證也。衝起者。絕候也。因疳積而發亂鬇鬡者。可療。因氣竭而髮直乾枯者。不治。病久而發落者。精血虛。病風而發落者。血液燥。潤澤者。血氣未竭。故生。枯槁者。血氣已竭。

故死。善診者。察其發。觀其證。可以知其逆從矣。若夫髮直如麻者。小腸絕。髮結如穗者。小兒疳。面無血色。頭髮墮落者。血極之證。面色不變。頭髮逆上者。癇病之徵。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齒長骨枯。發無澤者。骨先死。此皆診發之目也。

2. 診頭望法提綱

頭為五體之尊。百骸之長。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是謂諸陽之會。精神之府。望之之法。可不深求其理哉。按內經陽明之脈行於前。太陽之脈行於後。少陽之脈行於側。厥陰之脈會於巔。督則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任則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

由是以形言之。則骨部皆大者多壽。骨部皆小者多夭。皮肉腫起者為實。皮肉陷下者為虛。囟陷者。腦髓不足而難治。囟腫者。臟腑不調而難療。骨縫不合者。賦稟弱。頭項皆軟者。血氣虧。此察頭形之綱領也。以容言之。則仰首者。其病在陽。俯首者。其病在陰。蹙其額者。

頭痛。皺其眉者。心憂。頭項強直者。邪氣實。頭垂傾欹者。正氣虛。頭獨動搖者。風也。更有心絕之證。頭難回顧者。寒也。亦屬陽明之經。此察頭容之綱領也。夫如是。視上下以辨其經絡。審左右以究其逆從。合之五官。參之四診。而形容之變。病症之殊。皆可識常通變矣。

至於妊娠四月。欲知男女。遣妊娠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亦想當然耳。

3. 面形分屬五臟

嘗思診面之法。非特明堂五色。面貌五官。可分五臟也。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一則因形層以分之。如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筋者肝之部。脈者心之部。肉者脾之部。皮者肺之部。骨者腎之部。推而論之。皮有厚薄澤夭。肉有肥瘦消長。脈有小大遲數。

筋有粗細緩急。骨有大小堅脆。太過者為有餘。不及者為不足。皆可辨其盛衰虛實焉。此形層之分也。一則因經絡以分之。如督脈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任脈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衝脈榮於唇口。蹺脈會於睛明。聽宮顴髎之分。手太陽也。眉沖五處之分。足太陽也。迎香禾髎之分。

手陽明也。頰車巨髎之分。足陽明也。耳門和髎之分。手少陽也。前關聽會之分。足少陽也。推而論之。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腫起為太過。其病在外。陷下為不及。其病在內。此經絡之分也。由是觸類旁通。即一指之小。四體之大。其形層經絡。無不皆然。至若因證言病。

如諸書所謂大頭瘟。兩目鼻面腫者。陽明。耳前後並額角腫者。少陽。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面腫曰風。面目腫大。時熱。脈沉滑。中有水氣。曰風水。面浮腫。氣逆多涕唾。曰咳上氣。面浮腫。息肩。脈浮大。曰不治。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唾痰。兩脅脹痛。喘息不定。

曰肺勞。面目浮腫。曰陽虛胃冷。面目浮腫至項。曰陽虛氣結。病人營衛竭絕。面浮腫。曰死。面腫色蒼黑。曰死。咳嗽羸瘦。脈堅大。曰死。咳嗽脫形發熱。脈小堅急。曰死。肌瘦下脫。形熱不去。曰死。兩腮消瘦縮入。曰胃虛肉絕。外此而痘疹、癰疽、癘風、時疫。其病在頭面者。

皆可按部位。分經絡。合之面容。參之面色。以辨其同異。而判其吉凶也。然其中腫起為實。浮腫為虛。何也。蓋形之聚散不同。色之澤夭亦異。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腫而屬虛者。邪氣實而正氣虛也。推之於痘疹癰疽。其義一也。

4. 面容分屬五臟

診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則理明。合而診之。則病著。夫形也者。言乎其體也。容也者。言乎其態也。以形為體。以態為用。而五臟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則厲然而目張。喜則油然而頤解。思則嫗然而瞼定。悲則瞿然而泣出。恐則薄然而氣下。

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腎之容。此面容五臟之分也。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此五臟之分。五志之病也。由是而觀。有太過。有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然此就太過不及而言。又當隨時以處中焉。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蓋中者無所偏倚。和者無所乖戾。當喜怒而喜怒。當哀樂而哀樂。無病之容也。其或發而不中。則有偏倚。發而失節。即有乖戾。故經曰。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蓋以五志之變。合五行而推也。善診者。觀察病人之態。推而極之。補其偏。救其弊。則失中者中。而違和者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