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發髲望法提綱

竊聞腎之華在發。血之榮以發。蓋發者血之餘。血者水之類也。經言女子七歲髮長。丈夫八歲髮長。五八發墮。八八發去者。蓋腎主腦。腦者髓之海。發者腦之華。腎盛則髮長。腎衰則發墮。腦減則發素也。其或年少而發白。年老而發黑者。賦稟不同也。以部位分之。頭上曰發。

耳前曰鬢。中行屬督脈。二行屬太陽。三行屬少陽。頭維額角。足陽明也。曲鬢懸顱。足少陽也。其經血氣盛。則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美而短。氣少血多。則少而惡。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氣血俱熱。則黃而赤。氣血俱衰。則白而落。察其經絡之部位。可知其血氣之盛衰。

其因病而變者。察之又有六法焉。曰逆上。曰衝起。曰直。曰落。曰潤澤。曰枯槁。蓋逆上者。死證也。衝起者。絕候也。因疳積而發亂鬇鬡者。可療。因氣竭而髮直乾枯者。不治。病久而發落者。精血虛。病風而發落者。血液燥。潤澤者。血氣未竭。故生。枯槁者。血氣已竭。

白話文:

頭髮是腎臟精氣的外在表現,也是血液滋養的結果。頭髮是血液的剩餘部分,而血液是水的變體。經書記載,女子七歲頭髮開始生長,男子八歲頭髮開始生長。五十八歲頭髮開始脫落,八十八歲頭髮完全脫落,這是因為腎臟主導頭腦,頭腦是髓液的匯集處,頭髮是頭腦的光華。腎臟充盈則頭髮茂盛,腎臟衰弱則頭髮脫落,頭腦衰退則頭髮稀疏。有些人年輕頭髮就白了,有些人年老頭髮卻依然烏黑,這是先天稟賦不同的緣故。

根據位置的不同,頭髮可以分為不同的部位,頭頂的頭髮稱為髮,耳前的頭髮稱為鬢,中間一排頭髮屬於督脈,兩側兩排頭髮屬於太陽經,第三排頭髮屬於少陽經,頭頂兩側的頭髮屬於足陽明經,額頭兩側的頭髮屬於足少陽經。這些經絡氣血充盈,頭髮就會又美又長;氣血充足,頭髮就會又美又短;氣血不足,頭髮就會又少又差;氣血都少,頭髮就會不生;氣血都熱,頭髮就會發黃發紅;氣血都衰弱,頭髮就會變白脫落。觀察頭髮經絡的位置,可以了解身體氣血的盛衰。

頭髮的病變有六種變化,分別是逆上、衝起、直、落、潤澤、枯槁。逆上是死亡的徵兆,衝起是絕望的預兆。因疳積而頭髮雜亂蓬鬆,可以治療;因氣竭而頭髮直立乾燥,則無法治療。久病導致頭髮脫落,是精血虛弱;患風病導致頭髮脫落,是血液乾燥。頭髮潤澤,表示氣血尚未枯竭;頭髮枯槁,表示氣血已經枯竭。

故死。善診者。察其發。觀其證。可以知其逆從矣。若夫髮直如麻者。小腸絕。髮結如穗者。小兒疳。面無血色。頭髮墮落者。血極之證。面色不變。頭髮逆上者。癇病之徵。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齒長骨枯。發無澤者。骨先死。此皆診發之目也。

白話文:

因此人死亡,善於診斷的人,觀察其頭髮,觀察其病症,就可以知道其死因是逆氣還是順氣所致。

比如頭髮直硬如麻,表示小腸已經絕氣。頭髮糾結如穗,表示小兒患有疳疾。面色無血色,頭髮脫落,表示血液極度虧虛。面色沒有變化,頭髮倒豎,表示有癇病的徵兆。

出汗時頭髮光滑潤澤,喘不過氣,表示肺部先絕。牙齒長出,骨骼枯瘦,頭髮沒有光澤,表示骨骼先死。

這些都是觀察頭髮來診斷病情的要點。

2. 診頭望法提綱

頭為五體之尊。百骸之長。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是謂諸陽之會。精神之府。望之之法。可不深求其理哉。按內經陽明之脈行於前。太陽之脈行於後。少陽之脈行於側。厥陰之脈會於巔。督則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任則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此皆經絡之行。即部位之分也。

由是以形言之。則骨部皆大者多壽。骨部皆小者多夭。皮肉腫起者為實。皮肉陷下者為虛。囟陷者。腦髓不足而難治。囟腫者。臟腑不調而難療。骨縫不合者。賦稟弱。頭項皆軟者。血氣虧。此察頭形之綱領也。以容言之。則仰首者。其病在陽。俯首者。其病在陰。蹙其額者。

頭痛。皺其眉者。心憂。頭項強直者。邪氣實。頭垂傾欹者。正氣虛。頭獨動搖者。風也。更有心絕之證。頭難回顧者。寒也。亦屬陽明之經。此察頭容之綱領也。夫如是。視上下以辨其經絡。審左右以究其逆從。合之五官。參之四診。而形容之變。病症之殊。皆可識常通變矣。

至於妊娠四月。欲知男女。遣妊娠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亦想當然耳。

白話文:

頭部是人體五官之首,百骸之長,從囟門到心臟,如同絲線般相連不斷,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也是精神的住所。觀察頭部的方法,豈能不深入探究其道理呢?根據《內經》,陽明經脈行於頭部前方,太陽經脈行於頭部後方,少陽經脈行於頭部兩側,厥陰經脈匯聚於頭頂。督脈從背部脊柱向上行至頭部,再到鼻尖。任脈從腹部向上行至下巴,再沿著臉部。這些都是經絡的運行路線,也是頭部各部位的劃分。

由此可知,頭骨部位大的人多長壽,頭骨部位小的人多夭折。皮膚和肌肉腫起是實證,皮膚和肌肉凹陷是虛證。囟門凹陷,說明腦髓不足,難以治療。囟門腫起,說明臟腑失調,難以治療。頭骨縫合不緊密,說明先天稟賦弱。頭頸軟弱无力,說明血氣不足。這些是觀察頭形的綱領。從頭部的姿勢來看,仰頭者,病在陽;俯頭者,病在陰;皺眉者,頭痛;皺額者,心憂;頭頸僵直者,邪氣實;頭部下垂傾斜者,正氣虛;頭部獨自搖晃者,是風邪;頭部難以回顧者,是寒邪,也屬於陽明經的病症。這些是觀察頭部姿勢的綱領。

如此一來,觀察頭部的上下方位可以辨別經絡,審察頭部的左右方位可以探究病邪的來去,結合五官的變化,參照四診的結果,就可以識別常態和病變。

至於懷孕四個月,想要知道胎兒是男是女,可以讓孕婦面向南方行走,然後叫她回頭,左邊回頭的是男孩,右邊回頭的是女孩。這也是合乎常理的。

3. 面形分屬五臟

嘗思診面之法。非特明堂五色。面貌五官。可分五臟也。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一則因形層以分之。如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筋者肝之部。脈者心之部。肉者脾之部。皮者肺之部。骨者腎之部。推而論之。皮有厚薄澤夭。肉有肥瘦消長。脈有小大遲數。

筋有粗細緩急。骨有大小堅脆。太過者為有餘。不及者為不足。皆可辨其盛衰虛實焉。此形層之分也。一則因經絡以分之。如督脈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任脈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衝脈榮於唇口。蹺脈會於睛明。聽宮顴髎之分。手太陽也。眉沖五處之分。足太陽也。迎香禾髎之分。

手陽明也。頰車巨髎之分。足陽明也。耳門和髎之分。手少陽也。前關聽會之分。足少陽也。推而論之。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腫起為太過。其病在外。陷下為不及。其病在內。此經絡之分也。由是觸類旁通。即一指之小。四體之大。其形層經絡。無不皆然。至若因證言病。

白話文:

觀察面相,不只看明堂的五色、面貌和五官,還可以分辨五臟。面相可分為兩種:一是根據形體層次來分,比如肝與筋、心與脈、脾與肉、肺與皮、腎與骨相連。筋屬肝,脈屬心,肉屬脾,皮屬肺,骨屬腎。由此推論,皮膚有厚薄、光澤、早衰等不同,肉有肥瘦、消長等不同,脈有大小、遲速等不同,筋有粗細、緩急等不同,骨有大小、堅脆等不同。太過者為有餘,不及者為不足,都能判斷其盛衰虛實。這是根據形體層次來判斷的。二是根據經絡來分,比如督脈從背部中線往上行至頭部,到達鼻尖;任脈從腹部中線往上行至下巴,沿面部走;衝脈盛於唇口;蹺脈匯於睛明穴;聽宮、顴髎屬手太陽經;眉衝五處屬足太陽經;迎香、禾髎屬手陽明經;頰車、巨髎屬足陽明經;耳門、和髎屬手少陽經;前關、聽會屬足少陽經。由此推論,腫起者為實,陷下者為虛,腫起為太過,病在外;陷下為不及,病在內。這是根據經絡來判斷的。由此觸類旁通,即使是手指的微小變化,也能反映四肢的整體狀況,形體層次和經絡都是如此。至於根據症狀和言語來判斷疾病,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諸書所謂大頭瘟。兩目鼻面腫者。陽明。耳前後並額角腫者。少陽。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面腫曰風。面目腫大。時熱。脈沉滑。中有水氣。曰風水。面浮腫。氣逆多涕唾。曰咳上氣。面浮腫。息肩。脈浮大。曰不治。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唾痰。兩脅脹痛。喘息不定。

曰肺勞。面目浮腫。曰陽虛胃冷。面目浮腫至項。曰陽虛氣結。病人營衛竭絕。面浮腫。曰死。面腫色蒼黑。曰死。咳嗽羸瘦。脈堅大。曰死。咳嗽脫形發熱。脈小堅急。曰死。肌瘦下脫。形熱不去。曰死。兩腮消瘦縮入。曰胃虛肉絕。外此而痘疹、癰疽、癘風、時疫。其病在頭面者。

白話文:

如果像許多醫書上說的,患上大頭瘟,眼睛、鼻子、臉腫脹,這是陽明經受病;耳朵前後以及額角腫脹,這是少陽經受病;腦後、脖子下方腫起來,這是太陽經受病。

臉腫叫做風病。如果臉和眼睛腫大,時常發熱,脈象沉而滑,裡面有水氣,叫做風水病。臉浮腫,氣逆上衝,經常流口水,叫做咳嗽上氣。臉浮腫,呼吸困難,脈象浮大,這是無救治的病徵。

呼吸短促、臉腫,鼻子聞不到香味,咳嗽吐痰,兩脅脹痛,呼吸急促不定,叫做肺勞。臉浮腫,叫做陽虛胃冷。臉腫一直蔓延到脖子,叫做陽虛氣結。病人氣血耗竭,臉浮腫,這是死亡徵兆。臉腫色澤蒼黑,也是死亡徵兆。

咳嗽瘦弱,脈象堅硬有力,這是死亡徵兆。咳嗽瘦弱發熱,脈象細小堅硬,也是死亡徵兆。肌肉瘦弱下垂,身體發熱不退,這是死亡徵兆。兩腮消瘦凹陷,叫做胃虛肉絕。除了以上這些,還有痘疹、癰疽、癘風、時疫等等,這些疾病如果發生在頭面部的,都是非常危險的。

皆可按部位。分經絡。合之面容。參之面色。以辨其同異。而判其吉凶也。然其中腫起為實。浮腫為虛。何也。蓋形之聚散不同。色之澤夭亦異。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腫而屬虛者。邪氣實而正氣虛也。推之於痘疹癰疽。其義一也。

白話文:

可以依據身體部位,區分經絡,觀察臉部容貌,參考面色,來辨別病症的不同,並判斷吉凶。其中,腫起屬於實症,浮腫屬於虛症。這是因為身體形狀的聚散不同,面色的光澤和衰敗也各有差異。實症是邪氣實,虛症是正氣虛。腫起而屬虛者,是邪氣實而正氣虛。推而廣之,痘疹、癰疽等症狀,也是同樣道理。

4. 面容分屬五臟

診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則理明。合而診之。則病著。夫形也者。言乎其體也。容也者。言乎其態也。以形為體。以態為用。而五臟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則厲然而目張。喜則油然而頤解。思則嫗然而瞼定。悲則瞿然而泣出。恐則薄然而氣下。

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腎之容。此面容五臟之分也。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此五臟之分。五志之病也。由是而觀。有太過。有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白話文:

診面之法

診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 診斷面相,可從形體和神態兩個方面著手。

分而言之,則理明;合而診之,則病著。 分開論述形體和神態,則道理清晰明了;將兩者結合起來診斷,則病症就能確切地顯現出來。

夫形也者,言乎其體也;容也者,言乎其態也。 形體指的是人的外貌,神態指的是人的表情。

以形為體,以態為用,而五臟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 以形體作為觀察的基礎,以神態作為觀察的重點,就能由此推斷出五臟的虛實和五志的病變。

何者?怒則厲然而目張,喜則油然而頤解,思則嫗然而瞼定,悲則瞿然而泣出,恐則薄然而氣下。 比如,生氣時,人會怒目而視,眼神凶狠;高興時,人會面露笑容,嘴角上揚;思慮時,人會眉頭緊鎖,雙眼凝視;悲傷時,人會眼泛淚光,神情哀戚;害怕時,人會面色蒼白,呼吸急促。

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容,恐者腎之容。此面容五臟之分也。 怒容是肝臟的表現,喜容是心臟的表現,思容是脾臟的表現,悲容是肺臟的表現,恐容是腎臟的表現。這些都是面容與五臟之間的聯繫。

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此五臟之分,五志之病也。 生氣則氣血逆流,高興則氣血流暢,思慮則氣血凝滯,悲傷則氣血衰敗,害怕則氣血下陷。這些都是五臟的表現,也是五志的病變。

由是而觀,有太過,有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 由此可見,五志的病變,有過度和不足兩種情況。過度則病症顯露在外,不足則病症潛藏在內。

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過度則病氣攻克了正常的臟腑,並進一步侵犯其他臟腑;不足則正常的臟腑失去控制,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然此就太過不及而言。又當隨時以處中焉。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蓋中者無所偏倚。和者無所乖戾。當喜怒而喜怒。當哀樂而哀樂。無病之容也。其或發而不中。則有偏倚。發而失節。即有乖戾。故經曰。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蓋以五志之變。合五行而推也。善診者。觀察病人之態。推而極之。補其偏。救其弊。則失中者中。而違和者和矣。

白話文:

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過度或不足,也就是偏離中庸之道。所以,要根據時機調整,保持中庸狀態。中庸之道指的是喜怒哀樂尚未顯露,稱為中;顯露出來卻合乎節度,稱為和。中,指的是不偏不倚;和,指的是不乖不戾。該喜怒時就喜怒,該哀樂時就哀樂,這樣才是無病之相。如果發泄情緒時不中庸,就會偏執;發泄情緒時失控,就會乖戾。所以經書說,陽氣過盛的人容易喜悅,陰氣過盛的人容易憤怒;肝氣虛弱的人容易恐懼,肝氣充盈的人容易憤怒;心氣虛弱的人容易悲傷,心氣充盈的人容易狂喜不止。憤怒傷肝,悲傷克制憤怒;喜悅傷心,恐懼克制喜悅;思慮傷脾,憤怒克制思慮;憂愁傷肺,喜悅克制憂愁;恐懼傷腎,思慮克制恐懼。這是根據五志的變化,結合五行推演而來的。精通診病的人,會觀察病人的狀態,推測病情根源,補充不足,救治弊病,這樣就能讓失衡的人恢復中庸,讓不舒服的人恢復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