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四白望法提綱

既視其唇。當察唇之四白。四白者,口唇四際之白色也。考之內經,督脈至人中,任脈至承漿,衝脈絡唇口,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經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

通於土氣。故五閱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以部位言之,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察其色之上下左右,可辨其病之上下左右也。青赤黃白黑五色,合之五行,應乎五臟也。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腑主乎外,臟主乎內也。於是乎有澤夭之分焉,所以辨其成敗也。

有浮沉清濁之分焉,所以辨其表裡陰陽也。有微甚散摶之分焉,所以辨其虛實久新也。以五色相應之理推之,其病症可知也;以五行生剋之理推之,其順逆可知也;以氣色部位合而推之,其臟腑相乘之理又可知也。經云,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

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千金云,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此皆診色之要也。若合四診而觀之,參四時而辨之,推之無窮,用之不盡矣。

白話文:

既然要觀察患者的嘴脣,就應仔細檢查嘴脣周圍的四白區。四白,指的是口脣四周的白色部分。根據《內經》記載,督脈到達人中的位置,任脈則到達承漿,衝脈連接脣與口,足陽明脈在口旁繞行,手陽明脈則在口旁交錯穿過人中。經典中提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是人體營養物質的儲藏庫,它們的光澤反映在脣四白上,肌肉的飽滿亦由此看出,其味道為甘甜,顏色為黃色,這些都是極陰性的特徵,與土氣相通。因此,在《五閱五使篇》中提到,口脣是脾臟的外在表現。從位置來看,上方屬陽,下方屬陰,左方屬陽,右方屬陰。通過觀察脣色的上下左右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上下左右位置。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對應五行,反映五臟健康狀況。顏色過重,疾病在外;顏色不足,疾病在內。腑器主外,臟器主內。從此可分辨出潤澤與枯槁的差異,以辨別病情的輕重。

顏色有浮沉、清濁之分,用以辨別表裡陰陽。有微弱、強烈、分散、集中的差異,用以辨別虛實、病程長短。通過五色相互對應的原則推論,病症可被瞭解;通過五行生剋理論推斷,病情的順逆可被掌握;通過顏色與位置結合分析,臟腑之間的影響也可理解。經典指出,五臟六腑各有其相應部位,觀察五色,黃赤表示熱症,白色表示寒症。

青黑顯示疼痛,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千金要方》提到,鼻下平坦表示胃病;微紅表示可能出現膿腫;微黑表示有熱症;青色表示有寒症;白色表示病情嚴重。嘴脣黑色表示胃部先有問題,若稍微乾燥且口渴,仍有治療機會;若不口渴,則病情難以治療。這些都是顏色診斷的重要原則。如果結合四診一起觀察,參考四季變化來辨別,其應用範圍無窮,使用價值無盡。

2. 牙齒望法提綱

蓋聞上曰齒,下曰牙,兩旁曰牙,當中曰齒。然齒者,總謂口中之骨,主齚齧者也。家語曰: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齓;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齓。蓋齒者,骨之所終也。經言:丈夫八歲齒更,三八真牙生,七八齒槁;女子七歲齒更,三七真牙生,七七齒槁。夫齒之為言,始也,年也,腎之標,骨之餘也。少長別乎此,盛衰見乎此也。以形言,則齒食多長也,食少者幼也;以色言,則齒色黃者長也,色白者幼也。是皆長幼之常,非疾病之變也。及其病而察其變,則又有提綱焉:一曰形容之變,二曰氣色之變。察其滋潤乾燥,可知病之寒熱;察其枯槁明亮,可決病之死生。形容之變者,咬牙為邪入於胃,齘齒為風入其經。下齒齲者手陽明,上齒齲者足太陽。長而枯者,骨先絕;脫而落者,症多凶。氣色之變者,齒忽黃,為腎虛;齒忽黑,為腎熱。滋潤者,津液猶充;乾燥者,津液已耗。形色枯槁者,精氣將竭;形色明亮者,精氣未衰。

析而言之,互而觀之,合五官,參四診,而吉凶之辨,虛實之分,瞭然如指掌矣。若夫牙齦形色,當以腫起為實,陷下為虛;深赤為太過,淡紅為不及。可與診唇之法,比例而推也。

白話文:

【牙齒檢查要點】

常聽人說,上排的是齒,下排的叫牙,兩側的稱為牙,正中的則叫做齒。然而,所謂的齒,泛指口腔內的硬組織,主要功能在於咀嚼食物。根據古書記載,男性大約在八個月大時開始長牙,到八歲時換牙;女性則是在七個月開始長牙,到七歲時換牙。牙齒,可以看作是骨骼發育的最後階段。

經典醫書中提到,男性在八歲時換牙,二十四歲時長出智齒,五十六歲時牙齒開始萎縮;女性在七歲時換牙,二十一歲時長出智齒,四十九歲時牙齒開始萎縮。由此可知,「齒」這個字,象徵著生命開始,記錄著年齡增長,是腎臟健康的反映,也是骨骼發育的結果。從牙齒的長短來判斷,吃得多的人牙齒較長,吃得少的人牙齒較短;從牙齒顏色來看,牙齒偏黃的人年紀較大,牙齒偏白的人較年輕。這些都是正常年齡差異的表現,並非疾病的徵兆。

然而,一旦生病,牙齒的變化就能作為判斷依據,其中包含兩個重點:一是外觀的變化,二是氣色的變化。觀察牙齒是否滋潤或乾燥,可以推測病情是寒還是熱;觀察牙齒是否枯槁或明亮,可以預測病人的生死。外觀的變化方面,咬緊牙關表示邪氣入侵胃部,磨牙代表風邪進入經絡。下排牙齒蛀牙,問題可能出在手陽明經;上排牙齒蛀牙,問題可能出在足太陽經。牙齒瘦長且枯槁,表示骨骼已經受到嚴重影響;牙齒脫落,通常預示病情惡化。氣色的變化方面,牙齒突然變黃,可能是腎臟虛弱;牙齒突然變黑,可能是腎臟火熱。牙齒滋潤,顯示津液還充足;牙齒乾燥,表示津液已經耗盡。牙齒外觀和顏色呈現枯槁,顯示精氣將盡;牙齒外觀和顏色保持明亮,顯示精氣尚未衰竭。

綜合上述分析,互相參考,結合五官檢查和四診(望、聞、問、切),便能清楚判斷病情的吉凶,區分身體的虛實。至於牙齦的形狀和顏色,腫脹表示實證,凹陷表示虛證;顏色深紅表示過度,淺紅表示不足。這與嘴脣檢查的方法相似,可以相輔相成地應用。

如此一來,病情的輕重緩急,就如掌握在手中般清晰明瞭。

3. 牙齒望法條目

既知牙齒之提綱。當知牙齒之條目。 諸書謂雜病咬牙者,胃實也。痘症咬牙者,死候也。痘症咬牙齒落者,無不死也。 小兒齒嚼咬人者,腎絕之證也。 人之自齧舌者,厥逆走上,脈氣不至也。齧舌者,少陰氣至也。齧頰者,少陽氣至也。齧唇者,陽明氣至也。 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又齘齒者,痙病也。痙者腰折瘛瘲,齒噤齘也。 小兒蝕齒者,疳蟲之候也。齒齲者,手陽明絡實,則齲聾之證也。 肉濡而卻,齒長而垢,發無潤澤者,骨先死,少陰絕也。 骨枯肉軟,齒長而垢,發無澤者,骨先死,足少陰氣絕也。 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者,少陰終也。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下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者,不可治也。 小兒齒落久不生者,腎氣虧也。病人齒黃枯落者,骨絕也。牙黃落者骨絕,十日死也。 牙床腐爛,牙齒脫落者,牙疳之凶候也。齦肉赤爛疼痛,口臭血出,牙枯脫落,穿腮蝕唇者,牙疳也。牙疳穿腮齒落者,難治也。 齒如黃豆者,腎氣絕也。齒如熟小豆,其脈躁者,陰陽俱竭也。 齒垢黃,面目爪甲上黃者,黃疸也。唇腫齒黑者,死證也。唇腫唇黑齒焦者,腫脹之死證也。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也。目無精光,齒齦黑者,心肝絕也。 色黑而齒槁者,腎熱也。熱病唇焦齒燥者,津液耗也。虛極之病,唇枯齒乾者,死候也。 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腰欲折,自汗出如流水者,四日死。一曰人中平,八日死,腎絕也。 病無所在,汗注不休,齒本槁痛者,骨寒熱也。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者可治。齒已槁者不可治。 骨厥亦然也。齒黑腰痛,足逆冷者,骨蒸也。 至若黃髮兒齒者,壽考之徵也。唇亡齒寒者,衰憊之兆也。 牙床紅腫者,陽明之病也。牙床潰爛者,腸胃之證也。 重齦病齒,齦腫如水泡者,熱蓄於胃也。 小兒面色黧黑,齒齦出血,口中氣臭,足冷如冰,腹痛泄瀉,啼哭不已者,腎疳也。 齒齦間津津出血不止者,陽明之經病也。 牙肉色白者,非久病血少,即失血過多也。 牙肉之際,有藍跡一線者,沾染鉛毒也。若服水銀輕粉,亦令牙床壅腫也。 此皆診齒之目也。

白話文:

既然理解了牙齒的基本知識,接下來應該認識更詳細的牙齒狀況。

許多古籍指出,若是因各種疾病而咬緊牙關,這通常代表胃部功能亢進。若是出疹期間咬緊牙關,則是死亡的徵兆。出疹期間咬緊牙關且掉牙,更是必死無疑。

小孩咬人,可能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

自行咬傷舌頭,可能是血液運行逆轉,脈象異常。咬舌代表少陰經脈的到達,咬頰代表少陽經脈的到達,咬脣則代表陽明經脈的到達。

胸悶、口緊閉、無法平躺、腳部肌肉緊繃、牙齒咬緊,這些都是痙病的徵狀。痙病會造成腰部彎曲、抽搐,以及牙齒咬緊。

小孩齲齒,可能是寄生蟲感染的徵兆。齲齒,可能是手陽明經絡堵塞,導致齲齒和聽力問題。

肉體萎縮,牙齒變得長而髒,頭髮失去光澤,代表骨頭正在衰弱,少陰經脈衰竭。

骨頭枯萎、肉體鬆軟,牙齒髒亂,頭髮失去光澤,代表骨頭正在衰弱,足少陰經脈衰竭。

臉色暗沉、牙齒髒亂,腹部脹氣且上下不通暢,這是少陰經脈衰竭的徵兆。

若是腎臟受風影響,患者可能盤腿而坐並感到腰痛,觀察肋骨下方,若出現如餅大小的黃色斑點,還有機會治療。但若是牙齒呈黃色或紅色,頭髮直立,臉色像土色,則無法治療。

小孩牙齒遲遲不長,可能是腎臟功能衰竭。病人牙齒黃色且掉落,代表骨頭衰竭。牙齒黃色且掉落,十天內可能會死亡。

牙牀腐爛,牙齒掉落,這是牙疳的嚴重徵兆。牙齦紅腫疼痛、口臭、出血、牙齒枯黃且掉落、穿透腮幫子及嘴脣,這都是牙疳的症狀。牙疳穿透腮幫子且牙齒掉落,非常難以治療。

牙齒呈黃豆色,代表腎臟功能衰竭。牙齒呈熟小豆色,脈搏急躁,代表陰陽兩虛。

牙齒髒黃,臉色、指甲呈黃色,這可能是黃疸。嘴脣腫脹、牙齒變黑,這是死亡的徵兆。嘴脣腫脹、顏色黑且牙齒焦黑,這是腫脹病的死亡徵兆。

病人牙齒忽然變黑,十三天內可能會死亡。眼睛無神、牙齦變黑,代表心臟和肝臟衰竭。

牙齒呈黑色且枯黃,代表腎臟過熱。高燒不退,嘴脣乾裂、牙齒乾燥,代表體內津液流失。若是極度虛弱,嘴脣乾裂、牙齒乾燥,這是死亡的徵兆。

牙齒突然枯黃,臉色暗沉,眼白呈黃色,腰部疼痛,大量流汗,四天內可能會死亡。另一種說法是,若是人中部位平坦,八天內可能會死亡,代表腎臟衰竭。

身體沒有明顯病症,但汗水不斷,牙根疼痛,代表骨頭寒熱交錯。骨頭寒熱交錯,身體各部位都不舒服,汗水不斷,若牙齒尚未枯黃,仍有機會治療。但若牙齒已經枯黃,則無法治療。

骨頭厥逆也是同樣道理。牙齒變黑、腰痛,腳部冰冷,代表骨頭蒸熱。

若是老人牙齒和頭髮呈黃色,這代表健康長壽。若是失去嘴脣保護,牙齒會因為寒冷而受損,這是衰老疲倦的徵兆。

牙牀紅腫,這是腸胃炎的病症。牙牀潰爛,這是腸胃的問題。

牙齦腫脹如水泡,代表胃部有熱量囤積。

小孩臉色暗沉,牙齦出血,口氣惡臭,腳部冰冷,腹痛、腹瀉,不停哭泣,這可能是腎臟疾病。

牙齦間持續出血,這是陽明經脈的病症。

牙齦顏色蒼白,可能是長期血量不足,或是失血過多。

牙齦和牙齒交接處有一條藍色痕跡,代表鉛中毒。若是服用水銀或輕粉,也會導致牙牀腫脹。

這些都是牙齒檢查的重點。

4. 診鼻望法提綱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五官先生鼻。五臟先成精。精乃一身之本。頭為五體之尊。是以雷公問道。黃帝傳經。五色獨決於明堂。四診先觀其天牝。蓋鼻者。形之始也。氣之門戶也。呼吸之間。通乎天地。貫乎經絡。五臟六腑。無不畢達。四體百骸。無不周遍者也。

分其部位。則臟腑六部之提綱是已。辨其氣色。則陰陽十法之提綱是已。其相乘之理。合之部位可推也。其相應之理。合之氣色可推也。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與夫聲音臭味情志脈病。亦無有不可推者。凡諸望法。皆當比例以相參也。金匱要略云。鼻頭色青腹中痛。

若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是宜以四時參之。以十法辨之矣。第色雖當辨。形亦宜分。望之之法。又有提綱焉。蓋鼻者。肺之合也。鼻大者。臟氣有餘。鼻小者。臟氣不足。腫起者。邪氣盛。陷下者。正氣衰。

鼻煽張者肺虛。鼻仰息者肺實。鼻枯槁者。寒熱之證。鼻蝕爛者。疳瘡之形。鼻竅乾燥者。陽明之經病。鼻柱崩壞者。癘風之敗症。鼻下紅腫如瘡者。腹中有蟲之疳病。鼻流濁涕者。外受風熱。鼻流清涕者。外感風寒。鼻淵者。腦中熱。故涕下滲。鼻衄者。陽絡傷。故血外溢。

鼻生瘜肉謂之齆。鼻生粉刺謂之齇。此皆鼻形之望法也。析而言之。合而觀之。察五官。參四診。變在其中矣。至於骨部起者壽。骨部陷者夭。故鼻準貴乎豐隆焉。他如氣之粗細。息之疾徐。嚏之有無。竅之通塞。當詳各門。容後續述。

白話文:

[診斷鼻子觀察方法總綱]

宇宙間的氣息交融,萬物得以孕育成長。男女結合,生命得以誕生。在人體五官之中,鼻子是首先形成的;五臟則最先形成精氣。精氣是人體的根本,頭部則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位。因此古有雷公問道,黃帝傳授醫經,面部的五色變化獨特地反映在鼻子(明堂)上,而四診中的望診,首先要觀察的就是鼻子。

鼻子是形體的起源,也是氣息的門戶,在呼吸間,它連接著天地,貫穿全身的經絡,無論五臟六腑,還是四肢百骸,都和鼻子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根據鼻子的不同部位,來瞭解臟腑的狀態;根據鼻子的氣色,來辨別陰陽的十種原則。如果出現了異常,結合部位和氣色,就能推測出原因。例如,肝臟問題會使鼻子顯青色,心臟問題會顯紅色,脾臟問題會顯黃色,肺部問題會顯白色,腎臟問題會顯黑色。此外,聲音、氣味、情緒、脈象和疾病,都能從鼻子的變化中推測出來。所有的望診方法,都應該以此類比參考。

《金匱要略》提到,如果鼻子頂端顯青色,可能是腹部疼痛的徵兆,若是寒冷且持續,可能有生命危險。鼻子頂端略顯黑色,可能有水腫的問題。如果鼻子頂端呈黃色,可能是胸部有寒氣。鼻子頂端顯白色,可能是失血的跡象。若不是季節性的紅色,可能也是致命的信號。這些情況都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和上述的十個原則來判斷。

顏色固然重要,但形狀也不能忽視。望診的方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總綱:鼻子和肺臟密切相關。鼻子大的人,臟氣較旺盛;鼻子小的人,臟氣較弱。鼻子腫脹,表示邪氣較重;鼻子凹陷,表示正氣衰弱。

鼻子扇動,可能是肺虛的表現;鼻子向上吸氣,可能是肺實的表現。鼻子乾枯,可能是寒熱交錯的徵兆;鼻子潰爛,可能是疳瘡的徵兆。鼻子乾燥,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鼻子塌陷,可能是麻風病的惡性症狀。鼻子下方紅腫像長瘡,可能是腹部有寄生蟲的疳病;鼻涕稠厚,可能是外感風熱;鼻涕清澈,可能是外感風寒。鼻塞流涕,可能是腦部過熱;鼻出血,可能是陽絡受損。

鼻子長肉瘤稱為齆;鼻子長粉刺稱為齇。這些都是鼻子形狀的觀察方法。仔細分析,全面觀察,結合五官和四診,病情變化就會一目瞭然。

骨骼突出的人壽命較長,骨骼凹陷的人壽命較短。因此,鼻樑高挺是健康的象徵。其他如呼吸的粗細、快慢,是否打噴嚏,鼻孔是否通暢,都應詳細觀察,留待後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