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6)
卷下 (6)
1. 診口形容提綱
聞之舌以舒捲為用。口以開闔為用。各一其陰陽也。且口者脾之竅。心之外戶也。難經七衝門。謂唇為飛門。齒為戶門。以其開闔運動。聲音從口出。飲食從口入。四通五達。為臟腑之衝要也。察之之法。蓋有十焉。曰張、曰噤、曰撮、曰僻、曰振、曰動、曰頦落、曰口齧。
由是分其燥濕。辨其寒熱。其為病亦可見矣。何言之。張則開而不閉。噤則閉而難開。撮則上下有蹙聚之形。僻則左右有緩急之狀。振者寒慄鼓頷。急急搖振。動者開闔其口。頻頻運動。頦落者似張。而頦不能闔。口齧者似動。而齧不頻開。燥由津液之干。濕屬唾涎之滑。是故張主虛。
噤主實。撮為邪正交爭。正氣衰而邪氣勝。僻是經筋相引。急為正而緩為邪。振乃陽明之虛。動緣胃氣之絕。頦落者。頰車不收。病在陽明之脈。口齧者。腎臟將敗。病達胃腑之經。是皆口之形容也。然形容雖有燥濕之分。燥濕亦有虛實之辨。故燥雖屬熱。濕雖屬寒。而上下表里不同。
臟腑陰陽亦異。苟不合之四診。參之五官。則知其燥而不知其所以燥。知其濕而不知其所以濕。將治熱而熱不除。療寒而寒不退。其不倒行逆施也者幾希。若夫口之五色著於唇。口之五味詳於問。又當參伍相證焉。庶乎體益明而用益達矣。他如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推而論之。即痘瘡廣瘡。及諸痛瘡瘍。其順逆亦猶是也。
白話文:
[診斷口腔狀態的總綱]
聽說舌頭的功用在於伸縮自如,嘴巴的功用在於開合自由,這些都與陰陽平衡有關。嘴巴是脾臟的出口,也是心臟的外門。根據《難經》中的七衝門理論,嘴脣被稱為飛門,牙齒為戶門,因為它們可以開合活動,聲音由此發出,食物由此進入,四通八達,是臟腑間的重要通道。診斷方法大約有十種:張嘴、緊閉、撮口、歪斜、顫抖、活動、下巴脫臼、咬緊。
藉此我們可以分辨出病態的乾燥或濕潤,以及冷熱症狀,從而看出病症。如何理解呢?張嘴表示開合無礙,緊閉則是難以開啟。撮口是上脣和下脣緊湊在一起,歪斜則是左右有鬆緊不均的情況。顫抖是指寒戰時顎骨劇烈搖晃,活動則是嘴巴頻繁開合。下巴脫臼類似張嘴,但下巴無法關閉;咬緊類似活動,但咬合時不會頻繁開合。乾燥是由於體內津液不足,濕潤則因唾液過多。因此,張嘴通常代表虛弱,
緊閉代表實證。撮口表示正邪兩股力量在交戰,正氣衰弱而邪氣旺盛。歪斜是經絡肌肉相互牽引,緊繃表示正常,鬆弛則是異常。顫抖是陽明經絡的虛弱,活動則表示胃氣已盡。下巴脫臼,臉頰肌肉不能收縮,問題出在陽明脈絡。咬緊,腎臟功能衰竭,疾病影響到胃腑的經絡。這些都是口腔的外觀表現。雖然外觀有乾燥和濕潤之分,但乾燥和濕潤也有虛實之別。因此,即使乾燥通常屬於熱症,濕潤通常屬於寒症,但上下表裡的情況不同,
臟腑陰陽的差異也很大。如果不配合四診法(望、聞、問、切),並參考五官的變化,就只能知道它是乾燥或濕潤,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知道它是熱症,卻不知道如何治療;知道它是寒症,卻不知道如何緩解。如果治療方式錯誤,病情可能更糟。至於嘴脣上的五色變化,以及透過問診瞭解的五味,都應該互相印證。這樣才能讓診斷更加精確,治療更加有效。例如,像浸淫瘡這種皮膚病,如果從口腔開始擴散到四肢,通常可以治療;
但如果從四肢蔓延至口腔,則很難治療。以此類推,即使是痘瘡、廣瘡等其他皮膚病,其順利與否的判斷原則也是一樣的。
2. 診口形容條目
既識口之提綱。當知口之條目。如書云。目瞪口開。兩手舒展。若驚怖之狀者。大驚卒恐。氣血分離也。呼吸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也。癇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者。馬癇也。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者。心臟實。為陽毒所侵也。口張生瘡者。小腸傷熱也。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者。太陽中暍也。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仁痛者。此為肝臟受傷所致也。肺病言音喘急。短氣好唾。熱而狂。閉目悸。言非常所說。口赤而張。飲無時度者。熱傷肺。火剋金。
不治。若面赤鼻不欹。可治也。中風口開者。心絕也。痙病目瞪口開。神昏不知人者。死證也。病人口張者。三日死也。鼻口虛張短氣者。肺絕也。口張但氣出不返者。肺絕。三日死也。病人口張開者。心先病也。病人脈絕。口張足腫者。五日死也。口如魚口。不能復閉。氣出多不返者。
死證也。口如魚口。不能合者。脾絕也。目瞪口呆。勢危者。必絕也。神脫口開。天柱傾欹者。死證也。口噤難言者。風痙也。言遲者。風也。牙關緊急。口闔不得開者。風寒中於陽明也。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者。欲作剛痙也。胸滿口噤。臥不著席。
腳攣急。必齘齒者。痙之為病也。產後發疾口噤。倒悶吐沫。瘛瘲。眩冒不知人者。卒中風也。口不能言者。肝風之候也。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風痱也。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者。風眩發。大人癲。小兒癇。其實一也。神昏卒倒。
口噤不語者。中惡屍疰之候也。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口噤不能語。惟欲飲水者。熱在胸中。為壞傷寒也。諸乘寒。鬱冒不仁。口急不能言。戰而慄者。胃無穀氣。脾澀不通也。煩疼口難言者。榮氣不足也。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病邪必欲解也。
妊婦項背強直。筋脈攣急。口噤語澀。昏迷發搐。時作時止者。子癇也。小兒初生。面青身冷。口噤者。胎寒也。臍風口噤舌大痰壅者。不可治也。面青口撮者。疼痛也。小兒初生。唇口撮。多啼不能吮乳者。臍風也。小兒初出腹。面目繞鼻口悉黃。閉目聚口撮面而啼。口中乾燥。
四肢不能伸縮者。今人以為臍風。實則其血沮敗。肌肉不成。血脈不斂也。小兒初生。口撮如囊。吮乳不得。舌強唇青。面色黃赤者。即名之為撮口也。撮口臍風。唇口收束鎖緊。舌強直者。死證也。撮口吐白沫。四肢厥冷者。不治之證也。口僻者。足陽明之筋。有寒則急。
有熱則緩也。喎僻不遂者。邪氣反緩。正氣即急也。口歪於左者。右邊癱瘓。左臉動肉縮短也。口歪於右者。左邊癱瘓。右臉動肉縮短也。口眼喎斜者。風中經絡也。口耳為僻。眥急不能卒視者。足陽明手太陽之筋急也。口喎唇疹者。足陽明病也。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喎冒昧好自笑者。
心虛寒。厲風傷心也。病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者。瘧始發之狀也。瘧而寒慄鼓頷者。陽明虛也。平人口振者。亦陽明虛也。口目動作者。陽明終也。下頦脫落者。謂之落架風。陽陰之脈。縱緩不收也。小兒睡熟齧牙者。
或腹有蟲積。或欲出新牙也。狀如感冒風寒。畏風特甚。時作狗聲。每欲齧人及衣物。小腹墜脹。小便難者。癲狗咬傷而毒發也。小兒咬爪甲者。疳病有蟲也。小兒齧齒咬人者。腎絕也。痘症咬牙。甚則脫落者。疫氣內陷於腎也。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血也。
傷寒一日。頭痛口乾而煩滿者。巨陽與少陰俱病也。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證也。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亦急下之證也。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者。肺中風也。唇口乾燥生瘡者。胃中客熱也。脈自澀。唇口乾燥者。其人不欲飲也。
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脈反無熱者。此為陰伏。是瘀血也。傷熱氣喘。甚則唾血。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者。氣極也。熱病七八日。脈微小。溲血。口中乾。一日半死。脈代者。一日死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也。
丁腫五六日不瘥。眼中見火。神昏口乾心煩者。死證也。嗌乾口中熱如膠者。足少陰之證也。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也。小兒流涎不已者。脾氣虛也。流涎滯頤者。脾冷也。口中多涎者。上焦寒也。虛滿而咳。善嘔沫者。手太陰厥逆也。人之涎下者。蟲動也。
吐涎心痛。發作有時者。蛔之為病也。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者。是蛔咬也。脾脈微急。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者。膈中病也。癇發痰涎壅盛。氣促昏倒。口吐痰沫者。痰癇也。喜吐沫者。豬癇也。癲疾嘔多沃沫。氣下泄者。
皆不治也。髮直如麻。口吐沫者。死證也。反胃口中多出沫。沫大出者。死證也。膈噎吐如蟹沫者。脾敗也。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左寸脈陰絕者。心虛也。口瘡腐爛者。心病也。口糜者。膀胱移熱於小腸也。病苦身熱未去。口中生瘡。心中煩滿。汗不出。
身重。左寸脈陽實者。手太陽小腸實也。口中生瘡。脹滿不通者。大腸實熱也。口瘡者。邪之出也。口爛蝕齦者。三焦相溷。內外不通。臟氣相熏也。此皆口之形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