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推廣望色大意

竊謂脈之理微,色之理愈微。蓋有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者。然病症不同,氣色當異。苟推而廣之,擴而充之,觸類而長之,則雖難以形容者,亦可以擬議焉。如風色當青,寒色當黑,暑色當赤,濕色當黃。風令脈緩,寒令脈急,暑令脈虛,濕令脈澀。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

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合色脈皮膚而參觀,則風令脈緩者,當色青而皮膚緩。寒令脈急者,當色黑而皮膚急。暑令脈虛者,當色赤而皮膚減而少氣。濕令脈澀者,

當色黃而皮膚澀。夫如是而風寒暑濕之色,難以形容者,不亦心解矣乎?不寧唯是,又如喜則氣散,怒則氣逆,思則氣結,恐則氣下,悲則氣消者,亦可因其氣之變,而擬議之也。何也?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也。

色者氣之華,有諸內必形諸外也。更進而推廣之,如經言風寒中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夫皮膚既閉,則其面色亦閉矣。此可因經言皮膚閉,而知其面色閉。又可因病人面色閉,而知其皮膚閉。即可因面色閉,皮膚閉,而知其傷於寒也。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太陽主表,

其證頭項痛,腰脊強,惡寒無汗。夫惡寒無汗,則其皮膚閉也可知。皮膚閉則其面色閉也又可知。此可因惡寒無汗,而知其面色閉。即可因面色閉而知其惡寒無汗。又可因惡寒無汗而知其頭項痛,腰脊強。即可因頭項痛,腰脊強,惡寒無汗,而知其太陽病,傷於寒矣。傷寒論云: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斯時也,未發熱者,色或慘然而黑,此外寒之色也。已發熱者,色或怫鬱而赤,此表熱之色也。若未得汗,其色當閉。若已得汗,其色當開。若將汗未汗,則色當有閉而欲開之象矣。匪直此也,更可因其赤色之微甚,而知其熱之輕重。

因其赤色之浮沉,而知其熱之進退。因其赤色之散摶,而知其病之聚散。因其赤色之澤夭,而知其症之成敗。而凡六部十法,與夫四時五色,莫不可推。傷寒如此,諸病亦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難以筆楮形容矣。

白話文:

我認為脈象的道理微妙,而面色的道理更是隱晦難懂,有些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然而不同的病症,面色也會相應地變化。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充分理解,並舉一反三,那麼即使是最難以描述的狀態,也能夠有所揣摩。例如,風邪的面色應呈現青色,寒邪的面色應呈現黑色,暑邪的面色應呈現紅色,濕邪的面色應呈現黃色。風邪使脈象緩慢,寒邪使脈象緊急,暑邪使脈象虛弱,濕邪使脈象澀滯。脈象緩慢的人,皮膚也會顯得鬆弛。

脈象緊急的人,皮膚也會顯得緊繃。脈象滑利的人,皮膚也會顯得光滑。脈象澀滯的人,皮膚也會顯得粗糙。脈象大的人,皮膚也會膨脹凸起。脈象小的人,皮膚也會萎縮,氣血不足。綜合面色、脈象和皮膚狀況來觀察,風邪影響下脈象緩慢的人,面色應當青色,皮膚鬆弛。寒邪影響下脈象緊急的人,面色應當黑色,皮膚緊繃。暑邪影響下脈象虛弱的人,面色應當紅色,皮膚萎縮,氣血不足。濕邪影響下脈象澀滯的人,面色應當黃色,皮膚粗糙。

像這樣對於風、寒、暑、濕等外邪的面色,雖然難以具體描述,但我們不是已經心中有數了嗎?不僅如此,像高興時氣血散開,生氣時氣血上逆,思考時氣血凝結,害怕時氣血下降,悲傷時氣血消耗,也可以根據氣血的變化來揣摩。為什麼呢?高興的面色溫和自然,生氣的面色嚴厲,慾望的面色愉悅,恐懼的面色蒼白,憂慮悲傷的面色沉靜。

面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內在的狀態必然會在外在表現出來。進一步說,如經典所述,風寒侵襲人體,會讓人全身毛孔都豎立起來,皮膚緊閉而發熱。既然皮膚已經緊閉,那麼面色也一定會緊閉。我們可以從經典中皮膚緊閉的描述,推知面色也會緊閉。反之,也可以從病人面色緊閉,推知皮膚緊閉。由此,我們可以從面色和皮膚的緊閉,推知他受到了寒邪的侵襲。受到寒邪侵襲的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影響。太陽經主管表層,其症狀包括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畏寒無汗。畏寒無汗,就可以知道他的皮膚已經緊閉。皮膚緊閉,就可以知道他的面色也一定緊閉。由此,我們可以從畏寒無汗,推知面色緊閉。再由面色緊閉,推知畏寒無汗。再由畏寒無汗,推知頭頸疼痛,腰背僵硬。再由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畏寒無汗,推知這是太陽經的疾病,受到了寒邪的侵襲。《傷寒論》中說:

太陽經的疾病,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未發燒,但必定會畏寒,身體疼痛,嘔吐。在這時,如果還未發燒,面色可能會陰沉發黑,這是外寒的面色。如果已經發燒,面色可能會紅潤,這是表層熱象的面色。如果還未出汗,面色應該緊閉。如果已經出汗,面色應該開放。如果即將出汗但還未出汗,面色應該有從緊閉轉向開放的趨勢。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紅色面色的深淺,推知熱象的輕重。從紅色面色的浮沉,推知熱象的進退。從紅色面色的分散,推知疾病的聚集或分散。從紅色面色的光澤,推知病情的好壞。對於六部十法和四季五色,都可以進行推測。對於傷寒如此,對於其他疾病也是這樣。如何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就看個人的理解能力了,這可不是用文字能夠完全描述的。

2. 主病條目大意

色自內而達外,已言其相應矣。醫從外以知內,當講夫主病焉。夫相應之與主病,其義一也。其義一,其用二。如濕病色黃,疸病色黃,脾病色黃,此內外相應之理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然脾病之黃,不同於疸;疸病之黃,不同於濕。此氣色主病之分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

蓋相應者,言其色之同;主病者,辨其氣之異。夫色之同者,擬議非難;而氣之異者,形容不易。故今條目諸篇,惟集古聖先賢所言者,分錄於後。學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否則如刻舟求劍,膠柱鼓瑟矣。至若病症不齊,氣色各異,可以象求,難以言盡。

然能熟其提綱,識其部位,參伍診法,錯綜病情,雖四海之大,百世之遠,萬病之殊,皆可因望而知變,因變而知治。大哉!至哉!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非岐黃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斯?

白話文:

[主要疾病的概述]

色彩由內在反映到外在,我們已經討論了這種內外相應的道理。醫生則是由外在的表現來瞭解內在的情況,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主病’原則。‘相應’和‘主病’兩者在道理上是一致的,但應用時卻有差別。

比如濕病、黃疸病和脾病,三者的臉色都可能呈現黃色,這是內外相應的原理,顯示了多種疾病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表現。然而,脾病的黃色和黃疸的黃色並不同,黃疸的黃色又和濕病的黃色有差別,這是‘氣色主病’的區別,顯示了一個共同的表現可能出自多種不同的疾病。

相應是描述顏色的相同,主病則是在分辨氣色的不同。顏色的相同較易辨認,但氣色的不同卻難以描述。因此,本章節收集了古聖先賢的相關論述,並分別記錄下來。學習者不要因為文字而誤解語句,也不要因為語句而誤解意思,要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才能真正領會。否則,就像在船舷刻記號找劍,或用膠粘住瑟柱來彈瑟一樣,徒勞無功。

再說,疾病千變萬化,氣色各有不同,可以通過形象來理解,但難以完全用語言表達。然而,如果能熟悉疾病的總綱,認識身體的各個部位,結合診斷方法,全面分析病情,就算面對廣大的世界,遙遠的時間,以及各種不同的疾病,都能通過觀察來瞭解病情的變化,通過病情的變化來找到治療的方法。這是何等偉大的知識啊!它涵蓋了整個天地,塑造了萬物,沒有任何遺漏。如果不是像岐伯和黃帝這樣的醫學聖人,又有誰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