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1. 卷下
2. 目分臟腑部位
凡觀氣色,當視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官也,宗脈之所聚也,陰陽之所會也,氣之清明者也。《靈樞》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夫筋骨血氣肌肉者,五臟之所屬也。是故以眼分五臟:血絡屬心,黑珠屬肝,白珠屬肺,瞳子屬腎,約束屬脾。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從內眥始者,陽蹺病。
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陰陽合傳而精明也。此臟腑之部,陰陽之分也。由是而觀,有形焉,有容焉,有氣焉,有色焉。分而論之,所以明其理;合而診之,所以通其變。形也,容也,氣也,色也,無往而非臟腑之徵,亦無往而非陰陽之理也。臟腑陰陽,形容氣色。
有諸中,形諸外,要皆以神為本也。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處於心。神也者,視瞻平正,黑白分明,容色精爽,光彩清瑩,朗朗然,不可須臾離也。神之昭著於目者蓋如此。至若目之五輪,睛之八廓,名雖附於羲黃,實則乖夫體用。殊不知眼科診目之法,當遵聖人診目之法。
若附會聖人之法以立法,則附會聖人之法即非法。然則求眼科之法者,其知所以法乎?
白話文:
【眼睛反映臟腑狀態】
談到觀察氣色,我們應當關注眼睛的精明度。所謂精明,指的是眼睛,這是五臟六腑精華的集中地,是營養、衛氣、魂魄經常活動的地方,是神氣的源頭,也是心臟的使者和肝臟的功能表現,是多條重要脈絡的匯聚點,是陰陽能量交匯之處,同時也是最能顯示一個人氣質清澈明亮的部分。
根據《靈樞》的記載,五臟六腑的精華氣息都向上匯聚到眼睛,形成了眼睛的精華,其中眼眶的精華形成了眼球,骨骼的精華形成了瞳孔,肌肉的精華形成了眼瞼,血液的精華形成了血管網絡,而眼眶中的氣息精華則形成了眼白。
肌肉的精華形成了眼睛的約束力,包裹並收縮著筋骨、血液和氣息的精華,與脈絡共同形成連接,向上連接到腦部,向後延伸到頸部。肌肉、骨骼、血液和氣息,這些都是五臟所關聯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眼睛來區分五臟:血管網絡反映心臟狀態,黑色的眼球反映肝臟狀況,白色的眼球反映肺部健康,瞳孔反映腎臟功能,眼睛的約束力反映脾臟的活力。紅色的血管如果從上方延伸下來,可能是太陽經的問題;如果從下方延伸上來,可能是陽明經的問題;如果從外側延伸到內側,可能是少陽經的問題;如果從內側開始擴散,可能是陽蹺經的問題。
瞳孔和黑色的眼球遵循陰的規律,而眼白和紅色的血管則遵循陽的規律。陰陽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成了眼睛的精明。這就是臟腑的分佈以及陰陽的區別。由此看來,眼睛不僅有形態,也有表情,有氣息,還有色彩。分別討論這些特徵,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其道理;綜合診斷,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其變化。形態、表情、氣息和色彩,無一不反映著臟腑的徵兆,也無一不符合陰陽的原則。臟腑和陰陽,以及形態、表情、氣息和色彩,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內在的狀態會在外在表現出來,關鍵是以精神為根本。清醒時,精神集中在眼睛;睡覺時,精神停留在心臟。精神,使得視線平穩正直,黑白分明,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清亮明亮,一刻也不能離開。精神在眼睛上的顯現就是如此明顯。至於眼睛的五個部分,以及瞳孔的八個區域,雖然名字源自古代,但實際上與身體機能的運作並不一定相符。很多人不知道,對眼睛的診斷應該遵循古人的方法。
如果只是簡單套用古人的方法來制定診斷標準,那麼這種方法本身就可能不正確。那麼,尋找眼部診斷方法的人,是否知道該如何正確應用這些方法呢?
3. 眼目形容提綱
診目形容之法。相士觀人賢否,宜識其常。醫家論病吉凶,當明其變。用是考古參今,刪繁就簡,約而言之,其大綱有四。以形象察氣質,以開闔分陰陽,以目瞼辨虛實,以眼珠決死生。四者既明,而合之氣色,參之病情,庶乎其可見矣。以形象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目大者肝大。
目小者肝小。目深者肝堅。目露者肝脆。目高者肝高。目下者肝下。目偏傾者肝偏傾。目端正者肝端正。此形象之變,氣質之常也。以開闔言之,瞋目者,陽證也。瞑目者,陰證也。目不合者,氣留於陽。目不開者,氣留於陰。目綱筋急而不合者,太陽陽明之筋寒。目綱筋縱而不開者,
太陽陽明之筋熱。目圓者陽氣絕。目小者陰氣亡。口眼喎斜者,陽明中風。口目動作者,陽明將絕。昏睡露睛者,陰陽俱不足也。此開闔之變,陰陽之分也。以目瞼言之,上瞼屬脾,下瞼屬胃。瞼動遲者脾動遲。瞼動速者脾動速。上瞼氣壅者,脾衰於內。下瞼微腫者,水聚於中。
目胞腫痛者邪氣實。目眶陷下者正氣虛。此目瞼之變,虛實之辨也。以眼珠言之,目腫脹者為實。目陷下者為虛。上視者太陽不足。下視者宗氣虧虛。斜視者,少陽已絕。直視者,少陰已終。目轉目運者,陰經之絕證。目睘戴眼者,陽經之死候也。此眼珠之變,死生之異也。
蓋察目之形容者,所以辨其臟腑經絡也。觀目之氣色者,所以辨其寒熱虛實也。合形容氣色以觀之,參聲音脈症以辨之。分其臟腑經絡,以審其寒熱虛實,庶乎知病之所,而無泛治之虞。不則寒熱虛實雖明,而臟腑經絡未達,其猶風馬牛不相及歟。
白話文:
【眼目形容提綱】
要掌握觀察眼睛形態的方法,就像面相師能從外貌判斷一個人的賢愚,醫生也應懂得從眼睛的變化來預測疾病的兇吉。基於此,我們將古人的智慧與現代知識結合,去繁存簡,總結出四個重點:從眼睛的形狀來瞭解患者的體質,從眼睛開閉的情況來區分陰陽,從眼皮來辨別虛實,從眼球來判斷生死。一旦掌握了這四點,再結合面色和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就能更準確地判斷疾病。
從形狀來看,眼睛是肝臟健康的反映。眼睛大的人肝臟較大;眼睛小的人肝臟較小;眼睛深陷的人肝臟較堅韌;眼睛凸出的人肝臟較脆弱;眼睛位置高的肝臟位置高;眼睛位置低的肝臟位置低;眼睛傾斜的人肝臟傾斜;眼睛端正的人肝臟正常。這些都是形狀和體質的基本關係。
從眼睛的開閉來看,瞪眼表示陽性症狀;閉眼表示陰性症狀;眼睛不能閉合是因為陽氣過剩;眼睛無法打開是因為陰氣過盛;眼睛周圍肌肉緊張且不能閉合,代表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肌肉受寒;眼睛周圍肌肉鬆弛且不能打開,表示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肌肉受熱;眼球突出的人陽氣耗盡;眼球縮小的人陰氣消散;口眼歪斜的人可能是陽明經中風;口眼抽搐的人可能陽明經即將衰竭;昏睡時眼球露出,表示陰陽兩氣均不足。這些都是眼睛開閉的變化,以及陰陽的區分。
從眼皮來看,上眼皮與脾臟相關,下眼皮與胃部相關。眼皮運動緩慢表示脾臟活動緩慢;眼皮運動快速表示脾臟活動快速;上眼皮腫脹表示脾臟內部功能衰退;下眼皮輕微腫脹表示體內水分積聚;眼瞼腫痛表示邪氣旺盛;眼眶凹陷表示正氣虛弱。這些都是眼皮的變化,以及虛實的辨別。
從眼球來看,眼球腫脹表示實證;眼球凹陷表示虛證;向上看錶示太陽經氣血不足;向下看錶示宗氣(人體生命的根本)虛弱;斜眼看錶示少陽經氣血耗盡;直眼看錶示少陰經氣血耗盡;眼球不停轉動表示陰經氣血耗盡;眼球上翻表示陽經氣血耗盡。這些都是眼球的變化,以及生死的差異。
總之,觀察眼睛的形態是為了辨別臟腑和經絡的健康狀況。觀察眼睛的面色是為了辨別寒熱和虛實。將形態和麪色結合起來觀察,再輔以聲音、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就能清楚地瞭解各個臟腑和經絡的寒熱虛實情況,這樣才能確定疾病的真正原因,避免盲目治療。否則,即使明白寒熱虛實,但如果不清楚臟腑和經絡的關聯,那就像風馬牛不相及,無法對症下藥。
4. 眼目氣色提綱
凡診眼目,既察形容,當觀氣色。夫目者,心之符,肝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也。華色者,其榮也。論疾診尺篇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以目色分五臟也。由是而觀,有明暗之辨焉;有清濁之分焉;有淺深之異焉。
明則神氣充足;暗則神氣虧虛。清者病在陽;濁者病在陰。淺深者,言乎其虛實也。合而論之,則深而清明者為太過;淺而濁暗者為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察其氣色而言臟腑,察其臟腑而言病症。明暗者言其光彩;清濁者論其氣色。氣色淡者謂之淺;氣色濃者謂之深也。
以寒熱言之,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以證候言之,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其聲色臭味情志變動,與夫部位之生克、色病之從違,皆可以面部相應之法,比例而推也。然面目相應者,固可同斷;面目不應者,亦可合觀。蓋應者其常,不應者其變,知其所以變,
則知其所以病矣。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由此觀之,則目色之欲清明,不欲濁暗,益可見矣。夫清明者,神之著;靈動者,
神之用。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神也者,心之精爽也。《左傳》云:「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其是之謂乎?(地蒼,朝鮮本作地炭。見《東醫寶鑑》。)
白話文:
凡是診斷眼睛的情況,除了觀察外觀形態,還應當注意氣色。眼睛是心臟的反映,也是肝臟的出口,它匯聚了全身五臟六腑的精氣。眼睛的光華顏色,代表了其健康狀況。根據「論疾診尺篇」所述:「眼睛呈現紅色,病在心臟;白色,病在肺部;青色,病在肝臟;黃色,病在脾臟;黑色,病在腎臟;若黃色無法描述,則病在胸腔中。」這是以眼睛顏色來區分五臟的健康狀態。從這些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顏色的明亮與昏暗、清澈與混濁以及深淺的差異。
明亮的眼睛表示神氣充足;昏暗的眼睛顯示神氣虧損。清澈的顏色通常病在陽性;混濁的顏色通常病在陰性。顏色的深淺則代表虛實情況。綜合來說,顏色深而清澈是過盛;顏色淺而混濁是不足。過盛的病在外表;不足的病在內部。通過觀察氣色判斷臟腑,再由臟腑判斷疾病。明亮與昏暗指的是眼睛的光彩;清澈與混濁討論的是氣色。氣色淡薄稱為淺;氣色濃厚稱為深。
就寒熱而言,黃色和紅色多表示熱氣;青色和白色表示少熱氣。根據症狀,黃色和紅色代表風邪;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症。聲音、顏色、氣味、情緒的變化,以及身體部位的生剋關係、顏色與疾病的相應或違背,都可以利用面部相應的法則,按比例推測。然而,即使面部與眼睛的反應相同,仍可一同判斷;即使反應不同,也可結合觀看。因為相應是常態,不相應是異常,瞭解異常的原因,
就能瞭解疾病的緣由。古籍上說:「精明的五種顏色,是氣的光華。」紅色應該像紅色的緞帶,而不是像赭石;白色應該像鵝毛,而不是像鹽;青色應該像青色玉璧的光澤,而不是像藍色;黃色應該像包裹著雄黃的織物,而不是像黃土;黑色應該像濃漆的顏色,而不是像灰塵。由此可見,眼睛顏色最好是清澈明亮,而非混濁昏暗,這一點更加顯而易見。清澈明亮是精神的表現;靈活活動是精神的作用。擁有精神則生命得以延續,失去精神則生命終結。精神,就是心臟的精粹。《左傳》提到:「心臟的精粹,被稱為魂魄。」如果魂魄離去,人又怎能長久存活?這正是其含義所在。
(注:「地蒼」在朝鮮版本中作「地炭」。出處《東醫寶鑑》。)
5. 瞼色望法提綱
既述瞼之形容,當觀瞼之氣色。夫瞼者,眼弦也。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小眥在外為陽,大眥在內為陰。察其色之所見,以言其病之所在,脾胃之候也。《脈經》云:脾之候在瞼。以氣色言之,青屬木,赤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此臟腑五行之分也。察其澤夭,以知成敗;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清濁,以知陰陽;察其微甚,以知虛實;察其散摶,以知遠近。浮清為外,沉濁為內。視氣色而言臟腑,審臟腑而言病症,參之以五色相應之理,其常變可推也;參之以五行生剋之理,其順逆可推也;合氣色部位而參之,其相乘之理,又可推也。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皆可比例以相參也。析而觀之,合而斷之,變化無窮矣。聖人之法,所操者約,所及者廣。五官氣色,皆當作如是觀也。然經言五色決於明堂,又當參伍以通其變焉。合四診而察之,庶乎其可矣。
白話文:
既然已描述了眼皮的外觀,接下來就應觀察眼皮的氣色。所謂的眼皮,就是眼睛的上下眼瞼。上眼瞼屬陽,下眼瞼屬陰;左邊的眼瞼屬陽,右邊的眼瞼屬陰;小眼角在外面為陽,大眼角在裡面為陰。通過觀察眼皮的顏色,可以判斷疾病的位置,這是反映脾胃健康狀況的徵兆。《脈經》有提到:脾胃的健康情況可以在眼皮上看出來。從氣色來說,青色代表木,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白色代表金,黑色代表水。這是臟腑與五行的對應關係。觀察其光澤或枯槁,可以知道病情的好壞;觀察其顏色的顯露或隱藏,可以知道病情的輕重;觀察其清澈或渾濁,可以知道陰陽的平衡;觀察其微弱或強烈,可以知道虛實的程度;觀察其分散或集中,可以知道病情的進展速度。顏色顯露且清澈表示病情在外部,顏色隱藏且渾濁表示病情在內部。看氣色來推測臟腑的情況,再根據臟腑的情況來判斷病情,再結合五色相應的原理,病情的常態和變化就可以推測出來;再結合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病情的順利與否也可以推測出來;再結合氣色和部位的關係,病情的複雜性也可以推測出來。
黃色和紅色可能表示有風濕,青色和黑色可能表示疼痛,白色可能表示寒冷,這些都可以相互參考判斷。詳細地觀察,綜合地判斷,病情的變化無窮無盡。聖人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應用範圍廣泛。對於五官的氣色,都應該這樣去觀察。然而,經典說五色的判斷在於明堂(面部),還需要和其他部位的氣色互相參考,以理解其變化。結合四診(望、聞、問、切)來觀察,大概就可以判斷病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