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目分臟腑部位

凡觀氣色。當視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官也。宗脈之所聚也。陰陽之所會也。氣之清明者也。靈樞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夫筋骨血氣肌肉者。五臟之所屬也。是故以眼分五臟。血絡屬心。黑珠屬肝。白珠屬肺。瞳子屬腎。約束屬脾。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從內眥始者。陽蹺病。

白話文:

觀察氣色,要看眼睛是否精明。精明指的是眼睛,它是五臟六腑精氣的聚集之地,營氣、衛氣、魂魄和神氣都常駐於此。眼睛是心臟的官竅,肝臟的部位,是經脈匯聚之處,陰陽交會之點,氣血清明之象。靈樞經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窩是眼睛的骨架,骨骼的精氣形成瞳孔,筋絡的精氣形成黑眼珠,血液的精氣形成血管,眼窩的氣精形成白眼珠,肌肉的精氣形成約束,包裹著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相連,上通腦部,後從頸部出來。筋骨、血氣、肌肉都是五臟的屬性,所以透過眼睛可以分辨五臟的狀況:血絡屬心,黑珠屬肝,白珠屬肺,瞳孔屬腎,約束屬脾。眼部的赤脈,從上往下走的是太陽病,從下往上走的是陽明病,從外往內走的是少陽病,從內眼角開始的是陽蹺病。

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陰陽合傳而精明也。此臟腑之部。陰陽之分也。由是而觀。有形焉。有容焉。有氣焉。有色焉。分而論之。所以明其理。合而診之。所以通其變。形也。容也。氣也。色也。無往而非臟腑之徵。亦無往而非陰陽之理也。臟腑陰陽。形容氣色。

有諸中。形諸外。要皆以神為本也。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處於心。神也者。視瞻平正。黑白分明。容色精爽。光彩清瑩。朗朗然。不可須臾離也。神之昭著於目者蓋如此。至若目之五輪。睛之八廓。名雖附於羲黃。實則乖夫體用。殊不知眼科診目之法。當遵聖人診目之法。

若附會聖人之法以立法。則附會聖人之法即非法。然則求眼科之法者。其知所以法乎。

白話文:

瞳孔黑色代表陰,眼白泛紅血管代表陽。陰陽相互影響,才會使眼睛明亮。這是臟腑陰陽的區分。從這些現象觀察,眼睛有形狀、有容納物、有氣、有顏色。分開探討,可以明瞭道理;結合起來診斷,才能掌握變化。眼睛的形狀、容納物、氣、顏色,處處都反映著臟腑的狀況,也處處都遵循著陰陽的規律。臟腑陰陽,影響著外在的容貌氣色。

內心如何,就會表現在外。這些都是以神為根本。清醒時,精神寄託在眼睛;睡眠時,精神歸宿於心臟。所謂精神,就是視線平正,黑白分明,容貌精爽,神采清瑩,明亮有神,片刻也不能離開。這就是精神顯現於眼睛的狀態。至於眼睛的五輪、眼球的八廓,雖然名稱源於古代典籍,但實際上卻不符合人體的運作方式。殊不知眼科診斷眼睛的方法,應該遵循聖人診斷眼睛的方法。

如果根據聖人的方法來制定法則,那麼就違背了聖人的方法,不是真正的法則。那麼想要學習眼科的人,是否明白法則的本質呢?

2. 眼目形容提綱

診目形容之法。相士觀人賢否。宜識其常。醫家論病吉凶。當明其變。用是考古參今。刪繁就簡。約而言之。其大綱有四。以形象察氣質。以開闔分陰陽。以目瞼辨虛實。以眼珠決死生。四者既明。而合之氣色。參之病情。庶乎其可見矣。以形象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目大者肝大。

目小者肝小。目深者肝堅。目露者肝脆。目高者肝高。目下者肝下。目偏傾者肝偏傾。目端正者肝端正。此形象之變。氣質之常也。以開闔言之。瞋目者。陽證也。瞑目者。陰證也。目不合者。氣留於陽。目不開者。氣留於陰。目綱筋急而不合者。太陽陽明之筋寒。目綱筋縱而不開者。

白話文:

看人相貌來判斷賢愚,要掌握常規;醫生診斷病情吉凶,則需明辨變化。因此,參考古法,精簡重點,概括來說,主要有四個方面:根據外貌觀察氣質,通過眼開眼閉辨別陰陽,從眼瞼判斷虛實,從眼珠推測生死。四者明瞭,再結合氣色,參照病情,便能有所了解。從外貌來說,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眼睛大的人肝臟大,眼睛小的人肝臟小,眼睛深陷的人肝臟堅實,眼睛突出的人肝臟脆弱,眼睛位置高的人肝臟位置高,眼睛位置低的人肝臟位置低,眼睛歪斜的人肝臟歪斜,眼睛端正的人肝臟端正。這些外貌的變化,是氣質的常態。從開合來說,眼睛怒睜是陽證,眼睛閉合是陰證,眼睛不能閉合是氣滯於陽,眼睛不能睜開是氣滯於陰,眼瞼肌肉緊繃不能閉合是太陽陽明經脈寒,眼瞼肌肉鬆弛不能睜開是……

太陽陽明之筋熱。目圓者陽氣絕。目小者陰氣亡。口眼喎斜者。陽明中風。口目動作者。陽明將絕。昏睡露睛者。陰陽俱不足也。此開闔之變。陰陽之分也。以目瞼言之。上瞼屬脾。下瞼屬胃。瞼動遲者脾動遲。瞼動速者脾動速。上瞼氣壅者。脾衰於內。下瞼微腫者。水聚於中。

目胞腫痛者邪氣實。目眶陷下者正氣虛。此目瞼之變。虛實之辨也。以眼珠言之。目腫脹者為實。目陷下者為虛。上視者太陽不足。下視者宗氣虧虛。斜視者。少陽已絕。直視者。少陰已終。目轉目運者。陰經之絕證。目睘戴眼者。陽經之死候也。此眼珠之變。死生之異也。

蓋察目之形容者。所以辨其臟腑經絡也。觀目之氣色者。所以辨其寒熱虛實也。合形容氣色以觀之。參聲音脈症以辨之。分其臟腑經絡。以審其寒熱虛實。庶乎知病之所。而無泛治之虞。不則寒熱虛實雖明。而臟腑經絡未達。其猶風馬牛不相及歟。

白話文:

太陽陽明經絡的筋脈發熱,眼睛圓睜的人陽氣耗盡,眼睛細小的陰氣衰竭。嘴巴和眼睛歪斜的人,是陽明經脈中風。嘴巴和眼睛不停地動的人,陽明經脈將要衰竭。昏睡卻露出眼珠的人,陰陽都衰竭。這些都是開合變化的表現,也是陰陽的區分。

以眼瞼來說,上眼瞼屬於脾,下眼瞼屬於胃。眼瞼動作遲緩的人脾氣虛弱,眼瞼動作迅速的人脾氣旺盛。上眼瞼氣血阻滯的人,脾氣衰弱。下眼瞼輕微腫脹的人,水濕積聚在體內。

眼胞腫痛是邪氣入侵,眼眶凹陷是正氣虛弱。這些都是眼瞼的變化,可以用來辨別虛實。以眼珠來說,眼睛腫脹是實證,眼睛凹陷是虛證。向上看的人是太陽經氣不足,向下看的人是宗氣虛弱。斜視的人少陽經脈衰竭,直視的人少陰經脈衰竭。眼珠轉動不靈活的人,是陰經衰竭的徵兆。眼珠突出戴著眼珠的人,是陽經衰竭的死亡徵兆。這些都是眼珠的變化,是死生之間的區別。

觀察眼睛的形狀和神態,可以辨別臟腑經絡的病變。觀察眼睛的氣色,可以辨別寒熱虛實的病狀。綜合觀察眼睛的形狀、神態和氣色,並結合聲音、脈象和症狀進行判斷,才能準確地分清臟腑經絡,辨別寒熱虛實。這樣才能知道疾病的根本所在,避免盲目治療。否則,即使明白了寒熱虛實,但對臟腑經絡還沒有把握,就如同風馬牛不相及,難以治癒疾病。

3. 眼目氣色提綱

凡診眼目。既察形容。當觀氣色。夫目者心之符。肝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也。華色者。其榮也。論疾診尺篇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以目色分五臟也。由是而觀。有明暗之辨焉。有清濁之分焉。有淺深之異焉。

明則神氣充足。暗則神氣虧虛。清者病在陽。濁者病在陰。淺深者。言乎其虛實也。合而論之。則深而清明者為太過。淺而濁暗者為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察其氣色而言臟腑。察其臟腑而言病症。明暗者言其光彩。清濁者論其氣色。氣色淡者謂之淺。氣色濃者謂之深也。

白話文:

凡診眼目。既察形容。當觀氣色。夫目者心之符。肝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也。華色者。其榮也。

凡是診斷眼睛,除了觀察外貌,更要看氣色。因為眼睛是心臟的符號,是肝臟的竅穴,也是五臟六腑精氣的表現。眼珠的顏色,就如同人體的榮光。

論疾診尺篇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以目色分五臟也。由是而觀。有明暗之辨焉。有清濁之分焉。有淺深之異焉。

《論疾診尺篇》說:眼睛發紅,病在心臟;眼睛發白,病在肺臟;眼睛發青,病在肝臟;眼睛發黃,病在脾臟;眼睛發黑,病在腎臟;眼睛發黃,但顏色說不出來,則病在胸中。這就是用眼睛顏色區分五臟的方法。由此看來,眼睛還有明暗、清濁、淺深等不同的表現。

明則神氣充足。暗則神氣虧虛。清者病在陽。濁者病在陰。淺深者。言乎其虛實也。合而論之。則深而清明者為太過。淺而濁暗者為不及。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內。察其氣色而言臟腑。察其臟腑而言病症。明暗者言其光彩。清濁者論其氣色。氣色淡者謂之淺。氣色濃者謂之深也。

眼睛明亮,表示神氣充足;眼睛昏暗,表示神氣虧虛。眼睛清澈,表示病在陽氣;眼睛混濁,表示病在陰氣。眼睛的淺深,則說明身體的虛實。綜合來看,眼睛深邃而明亮,表示陽氣太過;眼睛淺淡而混濁,表示陰氣不及。陽氣太過,病症在外;陰氣不及,病症在內。觀察眼睛的氣色可以判斷臟腑的病變,再根據臟腑的病變判斷病症。眼睛的明暗指的是光彩,眼睛的清濁指的是氣色。氣色淡薄的稱為淺,氣色濃郁的稱為深。

以寒熱言之。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以證候言之。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其聲色臭味情志變動。與夫部位之生克。色病之從違。皆可以面部相應之法。比例而推也。然面目相應者。固可同斷。面目不應者。亦可合觀。蓋應者其常。不應者其變。知其所以變。

則知其所以病矣。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由此觀之。則目色之欲清明。不欲濁暗。益可見矣。夫清明者。神之著。靈動者。

白話文:

以寒熱言之。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

從寒熱的角度來說,黃色和紅色偏熱,青色和白色偏寒。

以證候言之。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

從症狀的角度來說,黃色和紅色代表風邪,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邪。

其聲色臭味情志變動。與夫部位之生克。色病之從違。皆可以面部相應之法。比例而推也。

聲音、顏色、氣味、情緒、行為變化,以及身體部位之間的生克關係,以及疾病的發生與人體的協調性等等,都可以透過面部相應的方法,來進行推測和判斷。

然面目相應者。固可同斷。面目不應者。亦可合觀。蓋應者其常。不應者其變。知其所以變。

面部與身體其他部位相應的,就可以直接判斷。面部與其他部位不相應的,也要綜合觀察。因為相應的是常態,不相應的是變化。了解變化產生的原因,

則知其所以病矣。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由此觀之。則目色之欲清明。不欲濁暗。益可見矣。夫清明者。神之著。靈動者。

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經書記載:精氣明朗,五色分明,是氣血的華彩。紅色像用帛包裹的朱砂,不要像赭石;白色像鵝的羽毛,不要像鹽;青色像碧玉的光澤,不要像藍色;黃色像用羅布包裹的雄黃,不要像黃土;黑色像黑色的油漆,不要像地上的青苔。由此可見,眼睛的顏色要明亮,不要混濁暗淡。因為明亮代表神氣的顯露,靈活代表神氣的流動。

神之用。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神也者。心之精爽也。左傳云。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其是之謂乎。(地蒼。朝鮮本作地炭。見東醫寶鑑。)

白話文:

當一個人有精神時就能活著,失去精神就會死亡。精神就是心中最深層的感受和興奮。《左傳》說:「心中的感受和興奮,就叫做靈魂和身體。如果失去了靈魂和身體,又怎麼能夠持久呢?」(在古籍《地蒼》或《朝鮮本》中,“地蒼”被寫成了“地炭”,這可以在《東醫寶鑑》中看到。)

4. 瞼色望法提綱

既述瞼之形容。當觀瞼之氣色。夫瞼者。眼弦也。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小眥在外為陽。大眥在內為陰。察其色之所見。以言其病之所在。脾胃之候也。脈經云。脾之候在瞼。以氣色言之。青屬木。赤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此臟腑五行之分也。察其澤夭。

以知成敗。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清濁。以知陰陽。察其微甚。以知虛實。察其散摶。以知遠近。浮清為外。沉濁為內。視氣色而言臟腑。審臟腑而言病症。參之以五色相應之理。其常變可推也。參之以五行生剋之理。其順逆可推也。合氣色部位而參之。其相乘之理。又可推也。

白話文:

觀察眼瞼的气色,可以了解身體的狀況。眼瞼是眼睛的弦,上面屬陽,下面屬陰,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外側的小眼角屬陽,內側的大眼角屬陰。觀察眼瞼的颜色,可以得知病症所在,也反映了脾胃的健康狀況。醫書記載,脾胃的狀態會反映在眼瞼上。青色屬於木,紅色屬於火,黃色屬於土,白色屬於金,黑色屬於水,這是臟腑五行之分。觀察眼瞼的光澤,可以判斷成敗,觀察眼瞼的浮沉,可以判斷病症的深淺,觀察眼瞼的清濁,可以判斷陰陽的狀態,觀察眼瞼的微弱程度,可以判斷虛實,觀察眼瞼的散開或聚攏,可以判斷病症的遠近。眼瞼浮起來且清澈,表示病症在外,沉下去且濁,表示病症在內。通過觀察氣色,可以了解臟腑的狀況,通過分析臟腑,可以判斷病症,結合五色相應的原理,可以推測疾病的變化,結合五行生剋的原理,可以推測疾病的順逆,結合氣色和部位,可以推測疾病的相乘關係。

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皆可比例以相參也。析而觀之。合而斷之。變化無窮矣。聖人之法。所操者約。所及者廣。五官氣色。皆當作如是觀也。然經言五色決於明堂。又當參伍以通其變焉。合四診而察之。庶乎其可矣。

白話文:

黃色和赤色代表風,青色和黑色代表痛,白色代表寒。這些顏色可以互相參照,比例推算。仔細分析,綜合判斷,變化無窮。聖人的醫術,精簡操作,卻能廣泛應用。五官氣色,也應該如此觀察。不過經書中說五色都反映在面部明堂,還要結合其他因素,通達變化。將四診合在一起進行觀察,才能真正準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