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五色交錯合參

竊謂五色交錯。有分見者焉。有間見者焉。生克於是乎推。吉凶以此而斷。所謂分見者。六部之色。彼此不同也。如青赤分見。赤黃分見。黃白分見。白黑分見。黑青分見。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黃分見。黃黑分見。黑赤分見。赤白分見。白青分見。此色之相剋者也。所謂間見者。

五色之著。彼此相乘也。如青赤間見。赤黃間見黃白間見。白黑間見。黑青間見。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黃間見。黃黑間見。黑赤間見。赤白間見。白青間見。此色之相剋者也。凡相生者順。相剋者逆。然皆各有淺深。則亦各有虛實。是必察其澤夭。而後決其成敗。倘色夭不澤。

雖相生亦難調治。色澤不夭。雖相剋亦可救療。要在合乎四時。參以十法而明辨之。毋致按圖索驥也可。

白話文:

我認為五種顏色的交錯出現,有些是交替呈現,有些則是間隔出現。我們可以從這些顏色的生成與剋制關係來推測病情的發展,甚至判斷病勢的吉凶。所謂的交替呈現,就是六個部位的顏色各不相同。比如青色和紅色交替出現,紅色和黃色交替出現,黃色和白色交替出現,白色和黑色交替出現,黑色和青色交替出現,這些都是顏色之間的生成關係。反之,青色和黃色交替出現,黃色和黑色交替出現,黑色和紅色交替出現,紅色和白色交替出現,白色和青色交替出現,這些則是顏色之間的剋制關係。

所謂的間隔出現,就是五種顏色間隔地互相疊加出現。例如,青色和紅色間隔出現,紅色和黃色間隔出現,黃色和白色間隔出現,白色和黑色間隔出現,黑色和青色間隔出現,這些都是顏色之間的生成關係。同樣的,青色和黃色間隔出現,黃色和黑色間隔出現,黑色和紅色間隔出現,紅色和白色間隔出現,白色和青色間隔出現,這些則是顏色之間的剋制關係。通常,生成關係表示順利,剋制關係表示逆反。然而,每種顏色的深度不同,其所代表的虛實也就不同。因此,必須觀察顏色的光澤與晦暗,才能判斷病情的輕重。如果顏色晦暗無光,即使是生成關係,病情也難以調整。反之,如果顏色光澤明亮,即使存在剋制關係,病情也可以得到救治。關鍵在於要符合四季的變化,並結合十種診斷方法來明確判斷,避免死板地依賴理論,這樣才能達到正確的診斷效果。

2. 五色十法合參

望診之法。五色交錯。已述於前。十法合參。當講於後。蓋察其氣色。分其生克。固知其病之順逆。症之從違矣。由是參以浮沉之法。則知其病之表裡。參以清濁之法。則知其病之陰陽。參以微甚之法。則知其病之虛實。參以散摶之法。則知其病之遠近。參以澤夭之法。則知其病之成敗。

而又合氣色言之。如色赤者。熱也。赤而微者。虛熱也。赤而甚者。實熱也。微赤而浮者。虛熱在表也。微赤而沉者。虛熱在裡也。甚赤而浮者。實熱在表也。甚赤而沉者。實熱在裡也。若更合清濁而言。則知其病之臟腑矣。合散摶而言。則知其病之輕重矣。合澤夭而言。則知其病之吉凶矣。

而凡五官六部。與夫四時五色。皆可錯綜參觀。夫如是。病之傳變。不亦昭然乎。雖然。病情深奧。望法精微。間有隱於此而顯於彼者。其病蓋又有遁情焉。故必參伍於脈症。錯綜於聲音。察之至精。問之至確。然後決其病焉可也。

白話文:

望診的方法,對於五色(青、黃、赤、白、黑)的交互關係,已經在前面說明過了。接下來要講的是「十法合參」。通過觀察氣色,辨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生相剋,就能夠瞭解病情的順利或逆轉,病症的順應或違背。再配合「浮沉」法,可以知道疾病是在表層還是深層;「清濁」法,能辨識疾病是陰性還是陽性;「微甚」法,可以判斷疾病是虛弱還是強烈;「散聚」法,可以瞭解疾病是早期還是晚期;「澤夭」法,則可以預測疾病的結果是好是壞。

結合氣色來講,比如顏色偏紅,代表有熱症。紅色淺淡,表示虛熱;紅色濃烈,就是實熱。如果紅色淡且浮現皮膚表面,說明虛熱在表層;紅色淡但深入皮下,表示虛熱在深層;紅色濃烈且浮現皮膚表面,說明實熱在表層;紅色濃烈且深入皮下,表示實熱在深層。如果再結合「清濁」法,就可以知道疾病影響的是哪個臟腑。結合「散聚」法,可以知道疾病的嚴重程度。結合「澤夭」法,可以預測疾病的吉凶。

人體的五官和身體各部位,以及四季和五色的關係,都可以互相參考判斷。這樣一來,疾病的變化就顯得十分清楚了。然而,病情往往複雜深奧,望診的方法又極為精細,有些病徵可能在某個部位隱藏,而在另一個部位顯現,也就是說,有些病情可能被掩飾了。因此,必須要和脈象、病症相互印證,結合聲音的聽診,進行極其仔細的觀察,並提出確切的問題,才能做出最終的診斷。

這就是「五色十法合參」的望診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五色六部合參

明堂望法。五色既可互參,六部亦當合論。試舉陰陽相乘之診為例,而凡五色六部,仿此類推。

假如上部,陽位也;黑色,陰色也。黑色見於上部,陰乘陽也。下部,陰位也;赤色,陽色也。赤色見於下部,陽乘陰也。陰乘陽位,為陰盛陽虛;陽乘陰位,為陽盛陰虛。若陽色見於陽位,為重陽;陰色見於陰位,為重陰。

中藏經曰: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

脈經云: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此相乘之旨也。

然病有表裡,色有浮沉;病有虛實,色有淺深。又當參伍十法,以通其變焉。舉一反三,庶乎可矣。

白話文:

在中醫診斷方法中,我們會通過觀察面部的五種顏色(青、黃、赤、白、黑)以及面部的六個部位(額、眉間、鼻、兩頰、下巴、耳前)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這裡以陰陽相剋的理論為例,說明五色與六部之間的關係,其他的狀況可以依此類推。

假設上部是屬陽的位置;黑色則是屬陰的顏色。當黑色出現在上部,代表陰氣過剩而影響了陽氣。下部是屬陰的位置;赤色則是屬陽的顏色。當赤色出現在下部,代表陽氣過剩而影響了陰氣。陰氣過剩影響陽氣所在的位置,表示陰氣太強而陽氣不足;陽氣過剩影響陰氣所在的位置,表示陽氣太強而陰氣不足。如果陽性的顏色出現在屬陽的位置,這是雙重的陽性;陰性的顏色出現在屬陰的位置,這是雙重的陰性。

《中藏經》提到:熱症從上部發作,是因為陽中之陽受到幹擾;熱症從下部發作,是因為陰中之陽受到幹擾。寒症從上部發作,是因為陽中之陰受到幹擾;寒症從下部發作,是因為陰中之陰受到幹擾。

《脈經》說:如果陽氣幹擾了陰氣,腰部以下到腳會感到熱,腰部以上會感到冷,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幫助提升陽氣;如果陰氣上衝,造成心臟和腹部脹滿,這可能是致命的。如果陰氣幹擾了陽氣,腰部以上到頭部會感到熱,腰部以下會感到冷,應該使用桂苓丸來治療,幫助引導陰氣下行;如果陽氣上衝,但能夠出汗,表示還有機會康復。這就是陰陽互相干擾的原理。

然而,疾病有表有裡,顏色有淺有深;病情有虛有實,顏色的顯現也有輕有重。在判斷時,還應該結合其他十種診斷方法,以全面理解病情的變化。舉一反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瞭解病情。

4. 氣色部位合參

嘗謂診視明堂,察其氣色,分其部位,則臟腑之病著,症候之變明。蓋部位者,體也;氣色者,用也。氣色見於臟部者,病在臟;見於腑部者,病在腑;見於枝節之部者,病在枝節。由是而觀,有相應者焉,有相乘者焉。合五行而推之,變在其中矣。所謂相應者,如青為風,

青見肺部者,風中肺也;青見心部者,風中心也;青見脾部者,風中脾也;青見腎部者,風中腎也。氣色部位,皆當相應也。所謂相乘者,如青屬肝,青見肺部者,肝乘肺也;青見心部者,肝乘心也;青見脾部者,肝乘脾也;青見腎部者,肝乘腎也。氣色部位,皆可相乘也。

抑又聞之,本部見本色,淺淡為不及,深濃為太過,不得其平,則皆病也。假如鼻者脾之部,黃者脾之色,脾部見黃色,則本經自病,正邪也。若見白色,則子盜母氣,虛邪也;若見赤色,則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彼能克我,賊邪也;若見黑色,則我能克彼,微邪也。

太過者屬乎腑,不及者屬乎臟。臟腑相乘,可由是而推矣。第氣色有散摶,則病症有輕重;氣色有澤夭,則病症有生死;氣色有清濁,則病症有陰陽。浮沉之表裡不同,微甚之虛實亦異。合之四時,參之四診,變在其中矣。吾故曰,察其氣色,分其部位,則臟腑之病著,症候之變明。

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後之學者,仿此而推之可也。

白話文:

曾經有人說過,透過觀察面部的明堂(額頭),看其面色的變化,並根據不同的部位來判斷,就能清楚地看出臟腑的疾病,以及症狀的各種變化。因為不同的部位代表著身體的不同部分;面色的變化則反應了該部位的功能狀態。如果面色在代表臟器的部位出現異常,就表示該臟器有問題;如果在代表腑的部位出現異常,就表示該腑有問題;如果在代表肢體關節的部位出現異常,就表示肢體或關節有問題。由此可以知道,有些情況是相應的,有些則是相剋的。結合五行理論來分析,病情的變化就在其中。

所說的相應,比如青色代表風,如果在肺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風影響到了肺;在心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風影響到了心;在脾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風影響到了脾;在腎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風影響到了腎。面色和部位應該是相應的。

所說的相剋,比如青色屬於肝,如果在肺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肝剋制了肺;在心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肝剋制了心;在脾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肝剋制了脾;在腎的部位出現青色,就是肝剋制了腎。面色和部位是可以相剋的。

再聽說,本部位出現本色,顏色淺淡表示功能不足,顏色深濃表示功能過盛,不正常的情況下都會導致疾病。例如,鼻子是脾的部位,黃色是脾的顏色,如果在脾的部位看到黃色,那就是脾本身出了問題,是正常的病理反應。如果看到白色,那就表示子病偷取了母的氣血,是虛弱的病理反應;如果看到紅色,那就是母給子提供了過多的氣血,是實在的病理反應;如果看到青色,那就是被其他臟器剋制,是惡性的病理反應;如果看到黑色,那就是剋制了其他的臟器,是微小的病理反應。

顏色過深的通常和腑有關,顏色過淺的通常和臟有關。臟腑之間的相剋關係,可以由此推知。然而,面色的散佈和聚攏,會影響病情的輕重;面色的潤澤和枯槁,會影響病情的生死;面色的清亮和渾濁,會影響病情的陰陽。面色的浮沉表示病情的表裡不同,面色的微強表示病情的虛實不同。結合四季的變化,參考四診的方法,病情的變化就在其中。

因此,我說,觀察面色,區分部位,就能清楚地看出臟腑的疾病,以及症狀的各種變化。

對於明堂的觀察如此,對於整個面部的觀察也是這樣;對於面部的觀察如此,對於五官的觀察也是這樣。後來的學者,可以模仿這種方法來推測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