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序

回本書目錄

1.

清末四川著名傷寒學家鄭壽全(字欽安),精通岐黃仲景之學,善施熱藥起沉痾於桴鼓之間,而名噪西南各地。所著《醫理真傳》、《醫法圓通》二書,最能代表其學術思想,也是其一生獨特經驗之總結。鄭氏師古而不泥古,從元陰元陽立論,把傷寒理法推而廣之,用於各種雜病之辨治,多能應手取效。

我曾治一“過敏性鼻炎”病人,鼻流清涕不止,噴嚏不休,多方治療無效,翻閱《醫理真傳》,方知有上焦真陽不足,致津液外越為病之理,用鄭氏倡言之大劑四逆湯合薑桂湯,數劑而愈。

又一急性“腎衰”所致癃閉病人,根據《醫法圓通》所言:“由下焦陽微,陰寒阻截膀胱之路,陽微無力,不能化之,故小便不利”之理,用鄭氏主張之桂苓術甘湯倍桂加大劑附片,兩劑而小便通利,病情逐日緩解。深信鄭氏書中所言不虛,內涵豐富,見解獨超。《醫理真傳》所舉陽虛證、陰虛證各數十條,皆為臨證之真實紀錄,其辨在疑似之間,其治巧妙而多驗。

仔細研究,鄭氏雖然強調辨別陰陽,實則重在陽氣,善用辛熱為長,其於陽虛辨治,所積累之獨到經驗,確是祖國醫學中一份珍貴寶藏。

蜀中唐步祺先生,工於文,精於醫,學驗皆優。其對鄭氏著作研究有素,不惜數年之精力,逐條逐句,細勘點校,並附〔闡釋〕旁徵博引,彰明義理,展現奧旨,又將自己實踐心得融於其中,是以學知所用,確非隨文釋義者可比。《醫理真傳》闡釋稿成,恭讀之餘,啟迪良多,真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之感。

當今之世,慢性疾病突出,寒涼之劑常難取效,則此書之出版問世,於提高療效將大有裨益。是以為序。

郭子光  於成都中醫學院

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白話文:

清朝末年四川著名的傷寒學家鄭壽全(字欽安),精通岐黃和張仲景的醫學,擅長使用溫熱藥來治療重病,常常能迅速見效,在西南一帶聲名遠播。他所寫的《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這兩本書,最能代表他的學術思想,也是他一生獨特經驗的總結。鄭壽全學習古人的理論,但不拘泥於古人的觀點,從元陰和元陽的角度立論,把傷寒的理論和方法推廣應用到各種雜病的診斷和治療,常常能快速見效。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過敏性鼻炎」的病人,他不斷流清鼻涕,噴嚏打個不停,嘗試過很多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後來我翻閱《醫理真傳》,才知道這是因為上焦的陽氣不足,導致津液外洩而產生的疾病。於是我就採用鄭壽全提倡的大劑量四逆湯合薑桂湯,幾劑藥下去病就好了。

另外一位急性「腎衰竭」導致小便不通的病人,根據《醫法圓通》所說:「是因為下焦的陽氣衰微,陰寒阻礙了膀胱的通路,陽氣不足無法推動,所以小便不通暢」的道理,我使用了鄭壽全主張的桂苓朮甘湯,加倍桂枝並加入大量附子,兩劑藥下去小便就通暢了,病情也一天天好轉。我深信鄭壽全書中所說的道理不虛假,內容豐富,見解獨到。《醫理真傳》中列舉了陽虛證和陰虛證各有數十條,都是臨床真實記錄,辨證在模稜兩可之間,治療方法巧妙而且多有驗證。

仔細研究後發現,鄭壽全雖然強調辨別陰陽,但實際上更重視陽氣,擅長使用辛溫的藥物,他在陽虛證的辨證治療方面,所累積的獨特經驗,確實是中國傳統醫學中一份珍貴的寶藏。

四川的唐步祺先生,擅長寫文章,精通醫術,學識和臨床經驗都很優秀。他對鄭壽全的著作研究深入,不惜花費數年精力,逐條逐句仔細校對,並且附上「闡釋」,廣泛引用各種資料,闡明書中的道理,展現其中的深奧含義,又將自己實踐的心得融入其中,因此學習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應用之道,這絕對不是那些只是隨文解釋的人可以相比的。《醫理真傳》的闡釋稿完成後,我恭敬地閱讀,得到很多啟發,真的如同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所說的:「進入越深,前進越困難,但看到的景象卻越奇特」的感覺。

現在這個時代,慢性疾病很突出,使用寒涼藥物常常難以奏效,那麼這本書的出版問世,對於提高療效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寫這篇序。

郭子光 於成都中醫學院 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