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前言

回本書目錄

前言

1. 前言

《醫理真傳》刊行於同治八年(公元 1869 年),該書以理論指導臨床,從臨床來驗證理論,其卷一除約述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外,有辨認一切陽虛症法,辨認一切陰虛症法二目,分辨陽虛、陰虛病情、病象各異,隨即於卷二、卷三分別列舉陽虛症問答、陰虛症問答各數十條實例,一一加以說明,卷四更就雜問及認病捷要總訣、用藥金針,一一指出,均極切實用而便於掌握。

因其所長尤在治陽虛症,屢用大劑量薑、桂、附治愈許多群醫束手的重病患者,被人們尊稱為“鄭火神”。今讀其書,陽虛、陰虛各立專卷,病況不同,方藥亦異,而各盡其圓通之妙,故雖長於治陽虛症,實亦不能以偏概全。北京中醫學院任應秋教授在研究《傷寒論》的流派中稱其與曹穎甫、惲鐵樵、陸淵雷等同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傷寒學家,肯定其在醫學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區名醫如雲南中醫學院院長吳佩衡,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吳棹仙等俱受其影響。

惟其書出版已逾百年,世變屢更,迄今很難覓得。值此文化科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盛世,競相整理古籍文獻以為今用,如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至今仍有實用價值之名著,實有重印以廣流傳之必要。但原書文筆簡煉,義蘊尚待發揮,爰就平日學習所得及臨床經驗,先對《醫理真傳》一書,加以點校,併為之闡釋。其中少數囿於時代、成見之論,不作刪改,以保持原貌,但加以說明。

至於明顯的錯訛字句,則隨文予以訂正,以求其更易於閱讀而便於應用,但一般不出校語,以“( )”標明錯文,脫文或衍文,校改後之正字或補入者,則用“〔 〕”標出。又原文間有雙行小字夾註,今改用五號仿體單行,註文前後加圓括以示區分,原著價值早有定評,闡釋限於水平,疏誤自知不免,幸祈讀者不吝指正。

又本書在草創過程中,蒙成都中醫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侯占元親切關懷;四川華西中醫葯研究所所長吳傳先惠藉資料;初稿完成後,經成都中醫學院戴佛延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夏順均館員惠閱,提示許多寶貴意見,加以修改。

定稿後,更承成都中醫學院郭子光教授於百忙中親自審閱,併為撰序;全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利器為原書作者鄭欽安撰傳;國務院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李一氓親為題簽;知名人士廖沫沙題寫扉頁,巴蜀書社編輯同志審核出版。均付出了辛勤勞動,謹在此並致謝忱。

唐步祺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於成都

白話文:

《醫理真傳》這本書在清朝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出版。這本書的特點是將理論應用於臨床,並用臨床來驗證理論。第一卷除了簡述中醫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特別列出「辨認一切陽虛症狀的方法」和「辨認一切陰虛症狀的方法」這兩個重點,清楚區分了陽虛和陰虛在病情和表現上的不同。接著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別舉出數十個陽虛症和陰虛症的案例,並一一加以詳細說明。第四卷則更進一步探討了各種疑難雜症,以及診斷疾病的重點和用藥的訣竅,內容都非常實用且容易掌握。

這本書的作者特別擅長治療陽虛症,他經常使用大劑量的薑、桂、附子等藥材,治好了許多連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的重症患者,因此被尊稱為「鄭火神」。今天我們來讀這本書,可以發現他將陽虛和陰虛分開獨立成卷,針對不同的病情,使用不同的方劑,而且都能達到非常圓融巧妙的療效。雖然他特別擅長治療陽虛症,但他的醫術並不是偏頗的。北京中醫學院的任應秋教授在研究《傷寒論》的流派時,將他與曹穎甫、惲鐵樵、陸淵雷等人並列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傷寒學家,肯定了他在醫學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區的名醫,例如雲南中醫學院院長吳佩衡、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吳棹仙等,也都深受他的影響。

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超過百年,世事變遷,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在這個文化和科學蓬勃發展、各種學術觀點相互爭鳴的時代,大家都在努力整理古代文獻,希望能為現代所用。像這樣理論與實踐結合、至今仍有實用價值的名著,實在有重新出版廣為流傳的必要。但是,原書的文字簡潔,內容的深意還有待進一步闡發。因此,我將根據平日學習的心得和臨床經驗,對《醫理真傳》這本書進行校勘和闡釋。對於書中少數受到時代和成見限制的觀點,我不會刪改,以保持原貌,但是會加以說明。

至於明顯的錯誤字句,我會隨文訂正,以便讀者更容易閱讀和應用。但一般來說,不會特別註明校勘說明,而是用「( )」標明原文的錯誤、脫漏或衍文,並用「〔 〕」標出校正後的字或補入的文字。另外,原文中有雙行小字夾註的部分,我會改用五號仿宋體單行呈現,並在註文前後加上括號,以示區別。這本書的價值早已得到肯定,我的闡釋能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指正。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感謝成都中醫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侯占元的關懷,四川華西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吳傳先提供的資料。初稿完成後,經過成都中醫學院戴佛延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夏順均館員的審閱,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我加以修改。

定稿後,更承蒙成都中醫學院郭子光教授在百忙之中親自審閱,並為本書撰寫序言;全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利器為原書作者鄭欽安撰寫傳記;國務院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李一氓親自題寫書名;知名人士廖沫沙題寫扉頁,巴蜀書社的編輯同仁也負責審核出版。他們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致上謝忱。

唐步祺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