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鄭欽安原敘
鄭欽安原敘
1. 鄭欽安原敘
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診候之際,猶多似是而非之處,辨察不明,鮮有不誤人者也。餘蜀南臨邛人也,遷居於成都省城,學醫於止唐劉太老夫子,指示《黃帝內經》、《周易》太極、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餘沉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所覽醫書七十餘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出,使人入於其中而茫然。近閱閩省陳修園醫書一十三種,酌古準今,論深註淺,頗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陰分陽之實據,用藥活潑之機關,間有略而未詳者。
餘不揣鄙陋,以管窺之見,謹將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極,與夫氣機盈縮,內因、外因,陽虛、陰虛病情實據,用方用法,活潑圓通之妙,詳言數十條,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補修園先生之未逮。
因志在活人,遂不知其言之妄也,高明諒之。
同治己巳菊月蜀南臨邛欽安鄭壽全書
白話文:
醫學這一行,難的不是用藥,而是辨識疾病的症狀。辨識疾病症狀也不算難,真正難的是了解陰陽的道理。陰陽衍生出五行,其中消長盈虧的變化,顯現為疾病,千變萬化,怎麼容易看透呢?診斷病情的時候,常常有許多模稜兩可的情況,如果辨別不清楚,很少不誤診害人的。
我鄭欽安是四川南部臨邛人,後來搬到成都省城居住,向止唐劉老先生學習醫學,他教導我《黃帝內經》、《周易》的太極思想以及張仲景開立方劑的道理。我潛心研究了二十多年,才明白人體陰陽合一的道理,以及張仲景開立方劑的精妙之處。
我讀過的醫學書籍有七十多種,每本書多半各自發表不同的見解,雖然也都談到張仲景的方法,然而有的只說病,卻不說明病發生的原因;有的只講方劑,卻不探討用方的巧妙之處,各種說法參差不齊,讓人身在其中感到茫然。最近我閱讀了福建省陳修園的十三種醫書,他斟酌古籍,衡量當今的情況,闡述深入,解釋淺顯,頗能掌握張仲景的精髓,而且講解得很透徹。書中關於陰陽的明確證據,以及用藥靈活的關鍵,雖然有些地方略過而沒有詳細說明。
我不顧自己學識淺薄,以我管中窺豹的見解,謹慎地將天地陰陽化育、人體生命根本的道理,以及氣機的盈縮變化、內在原因、外在原因、陽虛、陰虛的疾病事實依據、用方用藥、活潑圓融的巧妙之處,詳細說明了數十條,用來闡明張仲景創立法則、制定方劑的苦心,也足以補充陳修園先生未盡之處。
因為我的志向在於救活病人,所以說了這些話,也不知道有沒有不恰當的地方,希望高明的人能夠諒解。
同治己巳年(1869年)秋天,四川南部臨邛人鄭欽安,字壽全,親筆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