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2)
(22)
1. 五行說
【闡釋】《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一種伏氣溫病。溫病學派所謂風溫、寒溫、濕熱、濕溫,溫燥諸症,多是時令溫病。鄭氏提出春天發生的溫病,是由於內傷生冷寒濕潛伏而發,並且只有在春月發生的始可名為溫病,這隻是一家之言,自不能為治溫病學者所同意。
但謂溫病是熱病,是二陽之正病,故多但熱不憎寒,仲景麻杏石甘湯及諸白虎湯,俱可應用於此等癥候,則是確切的。溫病學派導源於金劉完素的火熱論,其弟子馬宗素認為凡有發熱癥狀的,不論其是內、外所傷,不論其發生季節,不論其傷於何邪,都是熱病,不能作傷寒醫治,持論未免過偏。
後經明代吳又可的《瘟疫論》,及清代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諸家著作的闡述,使溫熱病的病因病機的特殊性,於傷寒之外,自成體系,從理論到臨床,均有一定價值,不能認為都是不可為法。如吳鞠通《溫病條辨》謂傷寒之邪原於水,須遵六經辨證;溫病之邪原於火,須按三焦辨證。
“傷寒是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溫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涼、甘寒、甘咸以救其陰。”都是比較全面的持平之論。至其說“若真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識得溫病,斷不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亦極允當。故有人謂溫病派學說並非與傷寒對立,而實可羽翼《傷寒論》,豐富《傷寒論》的內容。
鄭氏所雲,亦有未盡當處。
白話文:
[五行說]
《內經》說「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發溫病」,這是一種潛伏的溫病。溫病學派所說的風溫、寒溫、濕熱、濕溫、溫燥等各種症狀,大多是因應時令發生的溫病。鄭氏認為春天發生的溫病,是由於體內受到寒冷濕氣的傷害,潛伏下來而發病,而且只有在春天發生的才能稱為溫病,這只是他個人的說法,並不能被研究溫病的學者所認同。
但說溫病是熱病,是體內陽氣太盛的疾病,所以多半只有發熱而不會怕冷,用麻杏石甘湯和各種白虎湯等藥方,都能有效治療這類症狀,這是很確定的。溫病學派的理論源自金代劉完素的火熱論,他的弟子馬宗素認為凡是有發熱症狀的,不論是體內或體外受傷,不論發生在什麼季節,不論是受到什麼邪氣侵襲,都屬於熱病,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醫治,這種說法未免太過偏頗。
後來經過明代吳又可的《瘟疫論》,以及清代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人的著作闡述,讓溫熱病的病因病機的特殊性,獨立於傷寒之外,自成一套體系,從理論到臨床都有一定的價值,不能認為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像是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傷寒的病邪來自於水,必須按照六經辨證;溫病的病邪來自於火,必須按照三焦辨證。
「傷寒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喜歡用辛溫、甘溫、苦溫的藥來救陽;溫病會損傷人體的陰液,所以喜歡用辛涼、甘寒、甘鹹的藥來救陰。」這些都是比較全面而且公正的論點。至於他說「如果真的能認識傷寒,就不會懷疑麻黃、桂枝等藥方的療效;如果真的能認識溫病,就不會用治療傷寒的辛溫藥來治療溫病」,這也說得非常正確。因此有人認為溫病學說並不是與傷寒學說對立,而是可以輔助《傷寒論》,豐富《傷寒論》的內容。
鄭氏所說的,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