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1)

回本書目錄

(21)

1. 五行說

仲景立建中、理中二法,以分治外、內、寒濕之邪傷及中氣,李東垣立補中益氣湯以治勞役傷脾,亦套建中之法,俱因能掌握五行之樞要為治病之根本準則,故能歷久應用不替。末段謂凡治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脾胃上用力,只要將陰虛、陽虛辨確,三法皆可變通,將五行說落到實處,實較一般空論更有價值。

問曰:《內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可另有說乎?

答曰:冬月既傷於寒,豈有延至春月始發之理?然亦有說焉。以為天地閉塞,陽氣潛藏,人身之氣機亦潛藏,感之輕者,隨氣機而潛藏,不即為病,至春日春風和暢,氣機發泄於外,這點寒邪種子亦向外,故病作。如春日布種,而夏日收割,夏日布種,而秋日收割,病溫之說,其意如斯也。推之“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理無二義也。餘亦有說焉。夫冬月寒令,天地之氣寒,人身之氣亦寒,潛藏是天地自然之機,人身同然,此正氣也。客寒乃外之賊邪,邪正原不兩立,無論一絲一毫客邪,著於人身,未有不即病者。感之即輕,不能閉塞氣機,遇經氣旺時,邪亦可以默化,感之若重,邪氣即能蔽束氣機,未有不即病者。況冬月傷寒而死者亦多,以此推之,此說殊不盡然。餘再三追索,疑是內傷於生冷之寒濕,不能閉其衛外氣機,故不即病,伏於其中,感天地閉塞,潛藏之氣機裹束,不能發泄,延至春月,寒氣化為熱邪,隨氣機發泄而外出,春月溫和,故名之曰溫病。如此推求,方得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實據。諸書紛紛言溫,而曰風溫、寒溫、溫熱、濕溫、溫燥,更立大頭、楊梅、捻頸、軟腳諸瘟,難以盡舉。各家之說,以春為風溫,夏為溫熱,長夏為濕溫,俱在六氣節候上論之。餘意春月溫和節令,而加以溫之名方妥,外此候而名溫,即屬不當。所謂寒溫者,指發病之來脈說也。所謂風溫者,指發病之時令言之也。所謂溫熱者,指寒變為熱言之也。所謂濕溫者,指挾內濕言之也。所謂溫燥者,指邪入陽明燥地,伏而不出言之也。如此言溫,而溫之名始不錯,舍此而在六氣節候上言溫,而溫之名即誣,六氣各有發病,試問又當何名?再按溫病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以後但熱而不惡寒,明明是春月溫和節中不正之氣則為溫邪,溫字即熱字看,先犯太陽,太陽為寒水之區,熱不勝寒,故直趨陽明,伏於膈間,陽明主燥,燥亦熱也,此刻溫燥混為一家,故但熱不憎寒,乃為陽明的確不易之症。仲景立麻杏石膏甘草湯,早已為此等癥候具法也。按麻黃開腠里,杏仁利氣機,石膏清陽明之肌熱,甘草和中,俾邪之從太陽而入者,仍從太陽而出,真絲絲入彀之方也。後人立升降散一法,解表清里,而曰此為風溫設也,不知此刻氣機,氣即是溫,溫即是氣,氣即是風也,何必多方立名?後人不得其旨歸,即以此方為風溫設,而不知與麻杏石甘湯同一法也。他如白虎湯、人參白虎湯、蒼朮白虎湯,因其所兼而用之也。溫病總是一熱病,是二陽之正病也。他書紛紛講解,愈出愈奇,不可為法,學者須知。

白話文:

張仲景設立建中湯和理中湯這兩種方法,是用來區分治療外感和內傷的寒濕之邪,傷害到中焦脾胃之氣的狀況。李東垣設立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因過度勞累而傷到脾胃的疾病,也是參考了建中湯的治療原則。這些方法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都是因為掌握了五行學說的關鍵,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根本準則。最後一段說,凡是治療一切陰虛、陽虛的病症,都必須在中焦脾胃上多下功夫,只要能確切辨別陰虛和陽虛,這三種方法都可以靈活變通運用,這樣才能將五行學說真正落實到實際治療中,比一般空談理論更有價值。

問:《黃帝內經》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發溫病」,難道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答:**冬天既然已經感受了寒邪,哪有拖到春天發病的道理呢?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冬天天地閉藏,陽氣潛伏,人體的氣機也跟著潛藏,感受的寒邪比較輕微的,會隨著氣機一起潛伏,不會立即發病。到了春天,春風溫和,氣機向外發散,這點寒邪的種子也跟著向外發散,所以就發病了。就像春天播種,夏天收割;夏天播種,秋天收割一樣。溫病的發病道理,大概就是這樣。由此推論「春天感受風邪,夏天會發生飧泄(腹瀉);夏天感受暑邪,秋天一定會患瘧疾;秋天感受濕邪,冬天一定會咳嗽」,道理都是一樣的。

我還有另一種解釋:冬天寒冷,天地之氣寒冷,人體的氣也寒冷,潛藏是天地自然的規律,人體也一樣,這是人體正常的氣。而外來的寒邪是外賊,正氣和邪氣本來就不相容,無論多麼微小的外邪侵入人體,沒有不馬上發病的。如果感受的邪氣輕微,不能閉塞氣機,等到經氣旺盛時,邪氣可以被慢慢化解。如果感受的邪氣比較嚴重,邪氣就會阻塞氣機,沒有不立即發病的。何況冬天因寒邪而死的人也很多,因此,這種說法很不全面。

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為可能是因為內傷於生冷的寒濕,不能閉塞人體衛外的氣機,所以不會立即發病,而是潛伏在體內。遇到天地閉藏,潛伏的氣機被包裹束縛,無法發散,一直拖到春天,寒氣轉化為熱邪,隨著氣機的發散而向外爆發,春天氣候溫和,所以稱之為溫病。這樣推究,才能找到「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發溫病」的確實根據。

很多醫書都在談論溫病,又分為風溫、寒溫、溫熱、濕溫、溫燥,甚至還設立大頭瘟、楊梅瘟、捻頸瘟、軟腳瘟等等,數不勝數。各家學說,認為春天是風溫,夏天是溫熱,長夏是濕溫,都是從六氣的節氣上來論述的。

我認為春天是溫和的季節,把這個時節發生的病稱為溫病是比較恰當的,超出這個節氣的就不應該稱為溫病。所謂寒溫,是指發病時的脈象而言的;所謂風溫,是指發病時的季節而言的;所謂溫熱,是指寒邪轉化為熱邪而言的;所謂濕溫,是指疾病夾雜內濕而言的;所謂溫燥,是指邪氣侵入陽明燥地,潛伏而不發散而言的。這樣解釋溫病,溫病的名字才不會被混淆。如果捨棄這些,而僅僅從六氣的節氣上來說溫病,這個溫病的名字就錯了,六氣各自有發病,那麼它們又應該叫什麼名字呢?

再說,溫病剛開始發病時,是先感到怕冷,然後才發熱,之後就只發熱而不怕冷。這明明是春天溫和的季節中出現的不正之氣,可以稱為溫邪。溫字可以當作熱字來看,邪氣先侵犯太陽經,太陽經是寒水的地方,熱邪不能勝過寒邪,所以就直接進入陽明經,潛伏在膈膜之間。陽明經主燥,燥也屬熱,此刻溫燥混雜在一起,所以只發熱而不怕冷,這就是典型的陽明經的症狀。

張仲景設立麻杏石甘湯,早就為這類症狀提供了治療的方法。麻黃可以打開毛孔,杏仁可以疏通氣機,石膏可以清除陽明經的肌肉發熱,甘草可以調和中焦,使從太陽經進入的邪氣,仍然可以從太陽經排出,這個藥方真的是絲絲入扣。後人設立升降散這個方法,用來解表清裡,並且說這是針對風溫的,卻不知道此刻氣機就是溫,溫就是氣,氣就是風,何必多立名目呢?後人沒有領會到其中的精髓,就認為這個方子是針對風溫的,卻不知道它和麻杏石甘湯的治療方法是一樣的。其他的像白虎湯、人參白虎湯、蒼朮白虎湯,是因為兼有其他症狀才用的。溫病總歸是一種熱病,是二陽經的病症。其他醫書的講解越說越奇怪,不能作為依據,學醫的人應該知道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