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0)
(20)
1. 五行說
天地化生五行,故有青、黃、赤、白、黑之說焉。肝青象木,主東方春令;肺白象金,主西方秋令;心赤象火,主南方夏令;腎黑象水,主北方冬令;脾黃象土,主中央濕令。五行各司一氣,各主一經,各有生剋制化。《內經》雲:“肝布於左,肺布於右,心布於表,腎布於里,脾為四方之使”,歷代註家,俱在方位上論,而不在一氣上論,五行之實義,漸不明矣,餘特直解之。
夫人身與天地無異,天地以五行之氣,塞滿乾坤,人身以五臟之氣,塞滿周身,何也?骨本屬腎,而周身無處非骨;筋本屬肝,而周身無處非筋;血本屬心,而周身無處非血;肌肉本屬脾,而周身無處非肌肉;皮毛本屬肺,而周身無處非皮毛。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塊,並非專以左肝、右肺、心表、腎里、脾中為主。
蓋以左肝、右肺、心表、腎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極之處言之也。若執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義便失,以五行作一塊論五行,而五行之義即彰。五行不出二氣之中,二氣即在五行之內,二氣乃人身立極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為歸。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無土不潛藏,木無土不植立,金無土不化生,水無土不停蓄。
故曰:土為萬物之母,後天之四象咸賴焉。不獨後天之四象賴之,而先天立極之二氣,實賴之也。故經雲:“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後天專重脾胃。人日飲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長養神氣,以助先天之二氣,二氣旺,脾胃運行之機即旺,二氣衰,脾胃運行之機即衰。
然脾胃旺,二氣始能旺,脾胃衰,二氣亦立衰,先後互賴,有分之無可分,合之不勝合者也。至於用藥機關,即在這後天脾土上,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因外邪閉其營衛,傷及中氣者,建中湯為最;因內寒濕氣,傷及中氣者,理中湯如神。內、外兩法,真千古治病金針,醫家準則,惜人之不解耳。
況一切甘溫苦寒之品,下喉一刻,即入中宮,甘溫從陽者,賴之以行,苦寒從陰者,賴之以運,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樞機也。後賢李東垣立補中湯,以治勞役傷脾,是套建中湯之法也,亦可遵從。俗語云:百病從口入,是傷中之意也。餘謂凡治一切陰虛、陽虛,務在中宮上用力。
以上三法,皆可變通,但陰虛、陽虛,辨認不可不澈,上卷辨認法,切切熟記。
【闡釋】五行說雖不盡合於科學,但古醫家以配五臟而進行診治,亦有一定效果。只是有些醫家過於拘泥,堅持在方位上立論,自不免有扞隔之處。鄭氏認為五行不出二氣之中,二氣即在五行之內,二氣乃人身立極主宰,而五行之樞要即在中土。人日飲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長養神氣,而先後天之陰陽二氣始旺,故治病用藥機關,當在後天脾土上用力。
白話文:
五行說
天地孕育了五行,所以才有青、黃、赤、白、黑之說。肝屬青色,像木,主宰東方春季;肺屬白色,像金,主宰西方秋季;心屬紅色,像火,主宰南方夏季;腎屬黑色,像水,主宰北方冬季;脾屬黃色,像土,主宰中央濕潤的季節。五行各有其氣息,各有其經絡,各有其生剋制化的關係。《內經》說:「肝在左,肺在右,心在表,腎在里,脾是四方的使者。」歷代醫家都只從方位上解釋,而忽略了其氣息的運作,以致五行的真正含義逐漸模糊不清,所以我特別要直接闡明它。
人體與天地並無不同,天地以五行之氣充滿宇宙,人體則以五臟之氣充滿全身,這是為什麼呢?骨頭歸屬腎臟,而全身沒有任何地方沒有骨頭;筋脈歸屬肝臟,而全身沒有任何地方沒有筋脈;血液歸屬心臟,而全身沒有任何地方沒有血液;肌肉歸屬脾臟,而全身沒有任何地方沒有肌肉;皮膚毛髮歸屬肺臟,而全身沒有任何地方沒有皮膚毛髮。以此類推,五行原本就是一體的,並非單純只以左肝、右肺、心在表層、腎在內部、脾在中央為主。
所謂左肝、右肺、心在表層、腎在內部、脾在中央,只是就五行最明顯的位置來說的。如果執著於五方來探求五行,那麼五行的意義就會錯失;如果把五行看作一個整體來論述,那麼五行的意義就會顯現出來。五行不出陰陽二氣的範圍,陰陽二氣就在五行之中,陰陽二氣是人體運作的主宰,它既產生了五行,又以五行為歸宿。然而,五行的關鍵在於中土(脾土):火沒有土就無法潛藏,木沒有土就無法生長,金沒有土就無法化生,水沒有土就無法儲蓄。
所以說:土是萬物之母,後天四象都依靠它。不僅後天四象依靠它,先天立極的陰陽二氣也依靠它。經書上說:「沒有先天,後天就不能成立;沒有後天,先天也不能產生。」後天尤其重視脾胃。人每天飲食水谷進入脾胃,化生精血,滋養神氣,以輔助先天之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旺盛,脾胃運行的機能就旺盛;陰陽二氣衰弱,脾胃運行的機能就衰弱。
然而,脾胃旺盛,陰陽二氣才能旺盛;脾胃衰弱,陰陽二氣也會衰弱。先天和後天互相依靠,既有區分,又不可分割;既可結合,又不可強求結合。至於用藥的關鍵,就在於後天脾土。張仲景因此創立了建中湯、理中湯兩種方劑。因為外邪阻礙了營衛之氣,損傷了中氣,建中湯是最佳選擇;因為內寒濕氣損傷了中氣,理中湯如同神效。內外兩種方法,真正是治療疾病的千古金針,醫家的準則,可惜人們不明白啊!
況且,所有甘溫苦寒的藥物,一入喉嚨,就進入中焦(脾胃),甘溫屬陽的藥物,靠它來運作;苦寒屬陰的藥物,靠它來運轉,所以說中焦是上下樞紐。後來的李東垣創立補中益氣湯,用來治療勞累傷脾,這是套用建中湯的辦法,也可以遵循。俗話說:「百病從口入」,這就是損傷中焦的意思。我認為,治療一切陰虛、陽虛,都要在中焦上下功夫。
以上三種方法,都可以靈活運用,但是陰虛、陽虛的辨別一定要清楚,上卷的辨別方法,一定要熟記。
【闡釋】五行說雖然不一定完全符合科學,但是古代醫家用它來配五臟進行診治,也有一定的效果。只是有些醫家過於拘泥,堅持在方位上論述,自然免不了有所偏差。鄭氏認為五行不出陰陽二氣的範圍,陰陽二氣就在五行之中,陰陽二氣是人體運作的主宰,而五行的樞要就在中土(脾土)。人每天飲食水谷,進入脾胃化生精血,滋養神氣,於是先天和後天的陰陽二氣才會旺盛,所以治療疾病用藥的關鍵,應該在後天脾土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