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9)

回本書目錄

(19)

1. 氣機循環圖

【闡釋】本段提出切脈當依仲景六經次序,始與一元真氣出入之機相符。脈體左手當以浮分取三陽,沉分取三陰,右手當以浮分取三陰,沉分取三陽,始與氣機出陰入陽,出陽入陰之理相合。並附氣機循環圖,亦不過聊備一家之說,不見得比舊說高明。

白話文:

這段文字闡述的是把脈時應該依照張仲景六經的順序,這樣才能符合人體元氣出入的規律。把脈時,左手應該以浮取的方式診斷三陽經的脈象,用沉取的方式診斷三陰經的脈象;右手則應該以浮取的方式診斷三陰經的脈象,用沉取的方式診斷三陽經的脈象。這樣才能符合人體氣機由陰出陽,由陽入陰的循環道理。文中還附帶了一個氣機循環圖,但作者也謙虛地說這只是他的一種見解,不一定比舊有的說法更高明。

2. 再解古脈說

古來聖聖相傳,原不專在切脈一事,其要在望而知之,聞而知之,稱為聖、神(經雲“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此處“神”、“聖”二字疑次序顛倒),為上一等說法也。問而知之,切而知之,稱為工、巧,為下一等說法也。然考分配脈圖,卻不與六經氣機相合。

若與六經氣機相合,則醫家治傷寒方有實據,餘甚不解何以不如斯也。再三追索,以為心肺居膈膜上,法天,故配之於寸,以為上者上也,胸喉中事也;脾胃居膈膜下,至臍,法地,故配之於中,中也者,上下之樞機也;肝腎居臍下,法水,故配之於下,以為下者下也,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是就後天生成之定位言之,理實的確可從,即以仲景六經排之,差錯不遠。

餘按後天生成定位,乃是死機,全憑這二五合一,這一團真氣,呼吸運用,方是真機。五行充塞二氣之中,二氣即在五行之內。二氣盛,則五行之氣即盛;二氣衰,則五行之氣即衰;二氣亡,則五行之氣即亡。溯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無神,定氣之盛衰;聞聲以微厲,判氣之盈縮;問病以飲熱飲冷,知氣之偏盛;切脈以有力無力,知氣之虛實。

以此推求,萬病都是一個氣字,以盛、衰兩字判之便了,即以一氣分為三氣,以定上、中、下之盛衰,亦可。諸脈紛紛摹揣,試問天下醫生,幾人將二十八脈明晰?以餘拙見,有力無力盡之矣。不必多求。論分配臟腑,《內經》不差;論氣機出入,一定法則,仲景六經為最。

從《內經》也可,從仲景也可,餘不敢以己見臆說為即是,姑存之,以與來者共商。

【闡釋】本段再解古脈三部配法,乃後天生成定位,全憑一團真氣呼吸運用,方是真機,五行二氣是二而一,理甚平實可從。論治病之要,望色以有神無神定氣之盛衰,聞聲以微厲判氣之盈縮,問病以飲熱飲冷知氣之偏盛,切脈以有力無力知氣之虛實,數語最為精切賅備。

以脈象定氣血之盛衰,並參合望、聞、問,審察細節變化,然後處方用藥,是穩妥的,如專在二十八脈上揣摹,則不易掌握全面,從整體觀點辨證論治。

白話文:

自古以來,醫術的傳承並非單單專注在把脈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能透過觀察氣色來了解病情,以及聽聲音來判斷病況。這種境界被稱為「聖」或「神」,是最高明的診斷方式。(經典上說「觀察氣色能知病情的稱為神,聽聲音能知病情的稱為聖」,但這裡的「神」和「聖」的順序可能顛倒了。)而藉由詢問病人或把脈來了解病情,則被歸類為「工」或「巧」,是次一等的診斷方式。

然而,仔細研究脈象的分佈圖,卻發現它與六經的氣機運行並不相符。如果脈象的分配能與六經的氣機相合,那麼醫生在治療傷寒時就會有明確的依據,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不是這樣。經過多次思考,我認為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之上,如同天一樣,因此把脈時配屬在寸脈的位置,代表上方,也代表胸部和喉嚨的狀況。脾臟和胃臟位於橫膈膜之下,直到肚臍,如同地一樣,因此把脈時配屬在中脈的位置,中脈是上下之間的樞紐。肝臟和腎臟位於肚臍之下,如同水一樣,因此把脈時配屬在下脈的位置,代表下方,也代表小腹、腰、大腿、膝蓋、小腿和腳的狀況。

這主要是從後天形成的身體部位來定位,道理上確實說得通,即使和張仲景的六經辨證來比較,也沒有太大的偏差。但我認為後天形成的部位定位只是靜態的,真正的關鍵在於人體那股由呼吸運作而產生的真氣,那是活的機能。五行之氣充斥在陰陽二氣之中,陰陽二氣也存在於五行之內。陰陽二氣旺盛,則五行之氣也旺盛;陰陽二氣衰弱,則五行之氣也衰弱;陰陽二氣消亡,則五行之氣也消亡。

追溯治療疾病的要點,觀察氣色是否有精神,可以判斷氣的盛衰;聽聲音是否微弱或急促,可以判斷氣的盈縮;詢問病人喜歡喝熱的還是冷的,可以判斷氣的偏盛;把脈感覺是否有力,可以判斷氣的虛實。根據這些來推斷,所有疾病都和一個「氣」字有關,用「盛」和「衰」兩個字就能判斷,甚至可以將氣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來判斷各部位的氣盛衰。

各種脈象的形容紛繁複雜,試問天下的醫生,有幾個人能完全理解二十八脈的含義?依我淺見,把脈只要感覺有力或無力就夠了,不必過度追求複雜。關於脈象分配臟腑的理論,《黃帝內經》的說法沒有錯;關於氣機出入的運行規律,張仲景的六經是最準確的。

無論是從《黃帝內經》還是從張仲景的學說出發,都可以。我不敢將自己的看法視為絕對正確,姑且將這些想法保留下來,希望與後人共同探討。

【解釋】這段文字重新闡述了古代脈象三部分配的方法,認為那是後天形成的部位定位,而真正的關鍵在於呼吸運作的那團真氣,這才是活的機能。五行和陰陽二氣是二而一的整體,這個道理很實在而且可以遵循。論及治療疾病的要點,觀察氣色來判斷氣的盛衰,聽聲音來判斷氣的盈縮,詢問飲水習慣來判斷氣的偏盛,把脈感覺脈搏有力或無力來判斷氣的虛實,這幾句話最為精確全面。

根據脈象判斷氣血的盛衰,並結合望、聞、問,仔細觀察細微的變化,然後再開藥方,這樣才穩妥。如果只是專注在二十八脈的揣摩上,則很難掌握全面的情況,應該從整體觀點來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