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18)

回本書目錄

(18)

1. 切脈約言

切脈一事,前賢無非借寸口動脈,以決人身氣血之盛衰耳。盛者氣之盈,脈動有力,如洪、大、長、實、浮、緊、數之類,皆為太過、為有餘、為火旺,火旺則陰必虧,用藥即當平其有餘之氣,以協於和平。衰者氣之縮,如遲、微、沉、細、濡、弱、短、小之類,皆為不及、為不足、為火虛,火虛則水必盛,用藥即當助其不足之氣,以協於和平。只此兩法,為切脈用藥至簡至便至當不易之總口訣也。

後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氣之至理,未明得千萬病形,都是這一個氣字之盛衰為之,一味在後天五行生剋上講究,二十八脈上揣摹,究竟源頭這一點氣機盈、縮的宗旨,漸為諸脈所掩矣。

【闡釋】本段所說切脈,無非借寸口動脈以決人身氣血之盛衰,只有平其有餘,益其不足二法,為切脈用藥至當不易之總口訣,可謂言簡意賅。一卷切脈歌所述較詳,不再贊及。

白話文:

把脈這件事,前人都是藉由手腕的寸口動脈,來判斷人體氣血的盛衰狀況。氣血旺盛的人,脈搏跳動有力,像是洪脈、大脈、長脈、實脈、浮脈、緊脈、數脈等,都屬於太過、有餘、火氣旺的表現。火氣旺盛就會導致陰液虧損,用藥治療時就應當平息多餘的氣,使其達到平衡。氣血衰弱的人,脈搏跳動微弱,像是遲脈、微脈、沉脈、細脈、濡脈、弱脈、短脈、小脈等,都屬於不及、不足、火氣虛弱的表現。火氣虛弱就會導致水液過多,用藥治療時就應當補益不足的氣,使其達到平衡。掌握這兩種方法,就是把脈用藥最簡潔、最方便、最恰當、最不易改變的總口訣。

後人沒有理解人活著靠的是一口氣這個道理,不明白所有病症都是這個「氣」字的盛衰所造成的,只是在後天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上鑽研,在二十八種脈象上推敲,最終導致源頭的氣機盈虧的宗旨,被各種脈象所掩蓋了。

【說明】這段話說的是,把脈就是透過手腕的寸口動脈來判斷人體氣血的盛衰,治療原則只有平息多餘和補益不足兩種方法,這是把脈用藥最恰當且不易改變的總口訣,可謂言簡意賅。一本詳細描述把脈的歌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2. 三指說

前人於寸口之動脈,以三指按之,分出上、中、下,是將一氣分為三氣,三氣即天、地、水,分而為三,合而為一。又於三部,而分出浮、中、沉,合三三如九之數,亦有至理,法亦可從,不得為錯。其意欲藉此以窮人身在上、在中、在下之臟腑、經絡,以決人之疾病,可按法而治之,實屬大費苦心。但理愈多,而旨愈晦,且紛紛聚訟。

有雲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有雲左心、膻中、肝、膽、腎,右肺,胸中、脾、胃、命;有謂小腸當候於左尺,大腸當候於右尺;有雲左尺候腎之元陰,右尺候腎之元陽;互相矛盾,教後人果何遵從,餘更不能無疑也。疑者何?疑分配之未當也。

後天以子午立極,左寸候心火,左關候肝木,左尺候腎水,是子午對針,不為錯,肝布於左,居左關,合法,肺布於右,何不居右關,而居右寸,是子午對針,而卯酉不對針也。又可疑者,左尺候腎之元陰,右尺候腎之元陽,查人身二氣合一,充塞上下四旁,陰、陽打成一片,何嘗定要分左、右之陰、陽乎?既分左為陽,元陽應在左尺候之,右為陰,元陰應在右尺候之,何左右候之不相符也?總而言之,陰陽氣機出入之道不明也,千古混淆,不得不急正之。

【闡釋】三指切脈法通行較久,但左右寸、關、尺三部各何所主,則向無一定論據,以左候心、肝、腎,右候肺、脾、命說較為通行。鄭氏認為三部九候之說雖有至理,但理愈多而旨愈晦,提出疑問,是有見地的。至其所謂陰陽氣機出入之道,在後面略有說明,可參。

白話文:

古人按寸口動脈時,用三根手指去按,區分出上、中、下三部,這是將一股氣分為三股氣,這三股氣分別代表天、地、水,將其分為三份,但又合而為一。然後,在每一部又分出浮、中、沉三種按法,這樣總共有九種按法,這其中也包含了很深的道理,方法也可以採用,並沒有錯。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藉此來了解人體上、中、下各部位的臟腑、經絡,藉此判斷人的疾病,並根據判斷來治療,這確實花費了很多心思。但是道理越講越多,反而越讓人難以理解,而且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有人說,左手寸部對應心臟,關部對應小腸,尺部對應肝、膽、腎;右手寸部對應肺,關部對應大腸,尺部對應脾、胃、命門。有人說,左手寸部對應心臟、膻中,關部對應肝、膽,尺部對應腎;右手寸部對應肺,關部對應胸中,尺部對應脾、胃、命門。還有人說,小腸應該在左手尺部診斷,大腸應該在右手尺部診斷。也有人說,左手尺部對應腎的元陰,右手尺部對應腎的元陽。各種說法互相矛盾,讓後人不知道該聽從哪一種,我實在是無法不產生疑惑。疑惑是什麼呢?疑惑的是這些分配可能不恰當。

後天以子午(午時與子時)作為基準,左手寸部對應心火,左手關部對應肝木,左手尺部對應腎水,這符合子午相對的原則,沒有錯。肝臟分布在左側,在左關診斷,是合理的。肺臟分布在右側,為什麼不在右關診斷,而是在右寸診斷呢?這樣就成了子午相對,但卯酉(卯時與酉時)不相對了。另一個讓人疑惑的是,左手尺部對應腎的元陰,右手尺部對應腎的元陽,但是觀察人體,陰陽二氣合而為一,充斥上下四方,陰陽融為一體,為什麼一定要分左右的陰陽呢?既然分左邊為陽,那元陽就應該在左尺診斷,右邊為陰,那元陰就應該在右尺診斷,為什麼左右診斷的結果不符合呢?總而言之,是因為陰陽氣機的出入之道沒有弄清楚,導致千年以來一直混淆,不得不趕快糾正。

【闡釋】:三指切脈的方法流傳很久,但是左右寸、關、尺三部分到底對應什麼臟腑,一直沒有定論,其中以左手對應心、肝、腎,右手對應肺、脾、命門的說法比較普遍。鄭氏認為三部九候的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道理越多反而越讓人難以理解,提出疑問是很有見地的。至於他所說的陰陽氣機出入之道,在後面稍有說明,可以參考。

3. 拙見解

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氣,落於坤宮,二氣合一,化生六子,分佈上、中、下,雖有定位,卻是死機,全憑這一團真氣運行,周流不已。天開於子,人身這一團真氣,即從子時發動,自下而中而上,上極復返於下,由上而中而下,循環出入,人之性命賴焉。切脈一事,無非定這一點氣盛衰耳。

查後賢分配臟腑脈圖,與一元真氣、出入之機不符,餘意當以仲景六經次序排之,方與一元真氣出入之機相符。然仲景雖未論脈,而六經流行之氣機,即脈也。今人不識一元之義,以兩手寸口動脈,將陰陽分作兩道看,不知左右固有陰陽之分,其實二氣渾為一氣,何嘗分為二道也?不過真氣運行,先從左而後及於右,從右而復及於左。左手屬三陽,三陽用事,陽在外,而陰在內,當以立極之う卦形之。

右手屬三陰,三陰用事,以陰在上而陽在下,當以立極之ぅ卦喻之。脈體左手當以浮分取三陽,沉分取三陰,右手當以浮分取三陰,沉分取三陽,庶與氣機出陰入陽,出陽入陰之理相合,亦不致將一元分作二道看也。是否有當,高明斧正之。附氣機循環圖於下。

白話文:

我個人的見解是,人活著的根本在於那股先天之氣,它從天而降進入人體,與後天之氣結合,化生出人體各種機能,分布在身體的上、中、下三個部位。雖然各部位有其定位,但如果沒有真氣的運行,就會像死物一樣無法運作。這團真氣在體內不斷循環流動,從子時開始發動,由下往中再往上,到達頂點後又返回向下,由上往下再到中間,這樣不斷的循環出入,人的生命才得以維持。所以把脈這件事,其實就是為了判斷這團真氣的盛衰狀態。

我觀察過前人繪製的臟腑脈圖,發現它與人體真氣的循環出入並不一致。我認為應該按照張仲景《傷寒論》六經的順序來排列,這樣才符合真氣的運行規律。雖然張仲景沒有直接論述脈象,但六經的氣機運行,實際上就是脈的表現。現在的人不了解真氣的本源,把兩手寸口的動脈,看成是陰陽兩條不同的通道,卻不知道左右手本來就有陰陽之分,但實際上兩氣是混合成一氣的,並沒有分成兩道。真氣的運行,是先從左邊開始,然後到達右邊,再從右邊回到左邊。左手屬於三陽,三陽主事時,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可以用「う」卦的形狀來表示。

右手屬於三陰,三陰主事時,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可以用倒轉的「ぅ」卦來表示。在把脈時,左手應該以浮取的方式來判斷三陽的脈象,沉取的方式來判斷三陰的脈象;右手則應該以浮取的方式來判斷三陰的脈象,沉取的方式來判斷三陽的脈象。這樣做,才能符合真氣出陰入陽、出陽入陰的運行規律,也不會把一團真氣看成是兩道。我所提出的看法,是否正確,還請各位高明加以指正。我附上氣機循環圖在下面,以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