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診家樞要》~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附錄

2. 諸脈條辨

(出程觀泉醫述。系衰輯景岳士材之書而成。以其簡切。故僭注而附錄之。其論各脈形勢。蓋校之滑氏樞要。尤見真諦云。)

浮脈。只輕手便得。非必中沉俱無。若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混於散脈矣。非浮脈之真面目也(脈有素浮素沉之體。故浮無定候。以指面初到脈上為候也。)

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經曰。大則病進。謂其氣方張也。又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謂形與脈不合也。(洪兼形勢。橫寬而起伏又大也。)

虛之異於散者。虛脈按之雖耎。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耎。芤則重按而仍見也。(虛脈中空。散脈邊散。芤血虛且寒。故浮面多一層硬皮也。)

散有二義。一自有漸無之象。一散亂不整之象。比如楊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危殆之候。若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軟散則病脈矣。腎脈軟散。腎敗之徵。脾脈代散。土絕之候。若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至之散也。

亂如麻子。形之散也。皆主死。尋常病脈。只是形體寬泛。而兩邊不斂。渾渾不清耳。)

營行脈中。脈以血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胃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且云兩頭有。以頭字換脈經之邊字。便相去千里矣。(芤脈浮大而弦。按之中空。故兩頭有。指下無。非如陰絕陽絕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訣語未誤。寸芤積血。關芤腸癰。古人已有驗之者。)

濡脈之浮耎。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偽訣云。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全凶之象。

從小而至無者。凶吉相半也。在久病老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必絕。若平人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去死不遠矣(濡即所謂芤而有胃氣者若浮薄至極。則為散不為濡矣。)

微之為言無也。其象極細極軟。仲景曰。縈縈如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輕取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欲絕。故曰陰氣竭。久病得之多不可救。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謂邪氣不至深重也。(曾診工人感冒。力作不休。數日困極。

身燥氣喘。脈在皮毛。潎潎然。一息不知十幾至。用大溫潤。兼通營衛。天明得汗而解。若正發汗死矣。)

向以革脈即牢脈。非也。蓋革浮而牢沉。革虛而牢實。形與證皆異也。叔和云。三部脈革。久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甲乙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言急如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不止於豁然。而且無根蒂矣。(綿綿其去如弦絕。乃別一事。不與上文連義也。解弦絕。尤不合。)

白話文:

諸脈條辨

浮脈:輕輕按壓就能摸到,不必按得很深。如果像崔氏所說,有表無里,有上無下,那便是脫落無根,混雜於散脈之中,並非浮脈的真實面貌。(脈象本身就有先天浮、先天沉的體質,所以浮脈並無固定徵候,以手指剛接觸到脈搏為判斷依據。)

洪脈:脈搏根基寬大,但並非堅硬。如果脈搏又大又堅硬,那就是實脈,而非洪脈。經書說:「脈搏大則病情加重」,指的是氣血充盈欲張;又說:「形體瘦弱而脈搏大,氣血旺盛者會死亡」,指的是形體與脈象不相符。(洪脈兼具形勢特點,橫向寬大,起伏也大。)

虛脈與散脈的區別:虛脈按壓雖然軟弱,但仍然可以摸到;散脈按壓則完全摸不到。虛脈與芤脈的區別:虛脈按壓越深越軟,芤脈按壓深了仍然可以摸到。(虛脈內部空虛,散脈脈象散亂,芤脈是血虛且寒,所以表面常有一層硬皮。)

散脈有兩種含義:一是脈象逐漸消失;二是脈象散亂不整,如同楊柳絮般飄散,或時數不齊,或強弱不一,是危殆的徵兆。如果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脈象軟弱而散則是病態脈象。腎脈軟弱散亂,是腎臟衰敗的徵兆;脾脈代為散亂,是脾土衰竭的徵兆。如果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更是必死的徵兆。(脈象時大時小,時疏時數,是為散亂;脈象如麻子般散亂,也是散亂,都主死亡。普通的病態脈象,只是形體寬泛,兩邊不收斂,渾渾不清而已。)

營行脈中,脈象以血形為基礎,芤脈內部空虛,是失血的徵象。古訣說:「寸口脈芤,是胸中積血;關脈芤,是腸胃癰腫。」所以芤脈是蓄血積聚的實脈,並非失血虛弱導致的空虛脈象。而且「兩頭有」這句話,如果把「頭」字改成脈經的「邊」字,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芤脈浮大而弦,按壓時內部空虛,所以兩端可觸及,中間卻空虛,不像陰絕陽絕那樣按壓時脈搏完全消失。古訣語並無錯誤,寸口芤為積血,關脈芤為腸胃癰,古人已有驗證。)

濡脈浮而軟,與虛脈相似,但虛脈形體大,濡脈形體小。濡脈細小,與弱脈相似,但弱脈在沉部,濡脈在浮部。偽訣說:「按壓時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那是弱脈,而非濡脈。濡脈無根,與散脈相似,但散脈從浮大漸至沉絕,濡脈從浮小漸至消失。從大而至無,是凶險的徵兆;從小而至無,凶吉各半。在久病老年人身上出現,未必必死;如果平素健康,少壯年突然得此脈象,稱為無根,離死不遠。(濡脈即所謂芤脈而有胃氣者。如果浮薄到極點,則為散脈,而非濡脈。)

微脈是指脈象幾乎沒有,脈象極細極軟。仲景說:「縈縈如蛛絲」,形容其細小難見;「瞥瞥如羹上肥」,形容其軟弱無力。輕輕按壓好像沒有,所以說陽氣衰竭;重按則幾乎摸不到,所以說陰氣耗盡。久病得此脈象多數不可救治,因為正氣將要滅絕;突然生病得此脈象,或許還能活,因為邪氣尚未深入。(曾診治一位工人感冒,持續勞作,數日極度疲倦,身體乾燥,氣喘吁吁,脈象浮於皮毛,細微而弱,呼吸急促,一分鐘不知多少次,用溫潤的藥物,兼顧疏通營衛,天明時出汗而痊癒。如果當時直接發汗,就會死。)

以前認為革脈就是牢脈,這是錯誤的。革脈浮而虛,牢脈沉而實,形狀和證狀都不同。叔和說:「三部脈皆為革脈,久病得之則死,突然得之則生。」甲乙經說:「脈象渾渾然,如湧泉般奔涌,病情加重,面色萎黃;綿綿而去,如弦斷一般,則會死亡。」意思是,如湧泉般奔涌,不僅浮取時脈象弦大,而且脈數急促,搏動有力且滑利;說弦斷,不僅指脈象豁然消失,而且沒有根基。(「綿綿其去如弦絕」是另一種情況,不與上文連貫;對「弦絕」的解釋,也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