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9)
(9)
1.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衍義〕:人之血氣榮衛,皆主於谷。谷入於胃,化為精微。脾與胃以膜相連,主四肢。脾輸穀氣於三陰,胃輸穀氣於三陽。六經皆起於手足,故內外悉藉穀氣溫養之也。寸口以候榮衛,趺陽以候脾胃。脾胃之脈虛寒,則手足不得稟水穀氣,故逆冷也。手足逆冷,則榮衛之運行於陰陽六經者皆不利。榮衛不利,則逆冷之氣,入積於中而不瀉。不瀉,則內之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宗氣不行而腹滿。脾之幕在季脅章門,寒氣入於幕,止當少陽經脈所過。且少陽為樞,主十二官行氣之使。少陽之腑,三焦也。既不得行升發之氣於三焦以化榮衛,必引留幕之寒,相逐於三焦之下輸。下輸屬膀胱也。當其時,衛微營衰。衛氣不得行其陽於表,即身冷;營氣不得行其陰於裡,即痛。陽雖暫得前通,身冷不能即溫,斯惡寒也。陰既前通,痛應少愈。然營氣未與衛之陽合,孤陰獨至,故痹而不仁。必從膻中氣海之宗氣通轉,然後陰陽和,榮衛布,邪氣乃從下焦而散也。下焦者,中瀆之官,水道出焉。前後二竅皆屬之。前竅屬陽,後竅屬陰。陽道實,則前竅固,邪從後竅失氣而出;陽道虛,則從前竅遺尿而去矣。為大氣一轉而邪散,故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是症與上條所敘不同,名氣分即同,與下條亦同。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衍義〕:心下,胃土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入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朮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滯血。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為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頭汗者風;腰以下腫者,水甚於風。故表無他病,當治腰下為要。然是湯前條治風水在表,此可治風水在下之病,何也?考本草防己療風水腫,手腳攣急。李東垣亦以治腰下及足濕熱腫甚。脈浮頭汗,雖曰表無他病,然與表同,故可通治。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老師說: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虛,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繼出現,氣逆於膀胱。榮衛都疲勞,陽氣不通則身體冰冷,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陽氣先行疏通,則會惡寒;陰氣先行疏通,則會感到麻痺不仁。陰陽調和,氣血才能運行,大氣運行一週,邪氣就能消散。實證則會失氣,虛證則會遺尿,這稱為「氣分」。
衍義:人體的血氣、榮衛都依靠谷氣(飲食精華)來維持。食物進入胃中,化生為精微物質,脾胃相連,主司四肢。脾臟將谷氣輸送到三陰經,胃將谷氣輸送到三陽經。六經皆起於手足,故內外都依靠谷氣溫養。寸口脈診斷榮衛,趺陽脈診斷脾胃。脾胃脈虛寒,則手足不能得到水穀之氣的滋養,所以會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運行於陰陽六經皆不利。榮衛不利,則逆冷之氣積聚於內而不排出,不排出則體內溫煦之氣散失,寒邪獨留。寒邪獨留,則宗氣運行不暢而腹滿。脾臟的經絡在脅肋章門穴附近,寒邪入侵經絡,阻滯少陽經脈,而少陽經為樞紐,主司十二臟腑之氣的運行,少陽的腑是三焦。三焦不能升發氣機以化生榮衛,就會導致寒邪停滯在經絡,沿著三焦下輸(膀胱)而下行。此時,衛氣虛弱,營氣衰敗,衛氣不能將陽氣布達於肌表,所以身體冰冷;營氣不能將陰氣布達於內,所以疼痛。雖然陽氣暫時先行疏通,但身體冰冷不能立即溫暖,所以會惡寒。陰氣先行疏通,疼痛會稍減,但營氣尚未與衛氣的陽氣結合,孤陰獨至,所以麻痺不仁。必須依靠膻中、氣海等穴位的宗氣運轉,陰陽才能調和,榮衛才能布散,邪氣才能從下焦消散。下焦是中瀆之官,水道由此而出,前後二竅都屬下焦,前竅屬陽,後竅屬陰。陽道實則前竅固密,邪氣從後竅(肛門)失氣而出;陽道虛則從前竅(尿道)遺尿。因為大氣運行一週而邪氣消散,所以稱為「氣分」。
氣分:心下堅硬腫大如盤,邊緣如旋杯,是水飲停滯所致,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製)。
上七味,用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分溫三次服用。應該會出汗,如同蟲子爬在皮膚上一樣,就好了。
此症與上一條所述不同,但名稱都叫做「氣分」,與下一條也相同。
心下堅硬腫大如盤,邊緣如旋杯,是水飲停滯所致,用枳朮湯治療。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二味,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分溫三次服用。腹部柔軟,就應該痊癒了。
衍義:心下指胃脘部。胃氣虛弱,則飲入的水液不能消化,停滯凝聚而形成痞塊。必須增強胃氣,才能消散痞塊。白朮健脾益胃,枳實善於消散心下痞塊,排除停滯的水液,散瘀消滯。
附方: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水病,脈象浮大則病在表,患者可能頭部出汗,但表證無其他症狀,主要症狀是下半身沉重,從腰部以上正常,腰部以下腫脹,甚至波及陰部,難以屈伸。(方劑詳見風濕篇)
頭汗是風邪,腰以下腫脹則水邪重於風邪,所以表證無其他症狀,治療應以腰以下為主。但此方與前面治療表證風水病的方劑不同,為何能治療下半身風水病呢?考究本草,防己可以治療風水腫脹,手腳拘攣。李東垣也用它治療腰以下及足部濕熱腫脹嚴重,脈象浮大,頭部出汗,雖然說表證無其他症狀,但與表證相似,所以可以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