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2)

回本書目錄

(2)

1.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者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衍義〕風者外感之風也。氣者榮衛之氣也。風乃陽邪。從上受之。故脈浮。榮衛得風而熱。故脈洪。洪、大也。內經曰。脈大則病進。由邪之盛耳。榮行脈中主血。衛行脈外主氣。風強者。風得熱而強也。風熱入搏於衛。客於皮里。氣滯郁聚而風鼓之為癮疹。火復助風。腠理開。毫毛搖。則身體癢。癢為泄風。內經曰。諸痛瘡瘍。皆屬於火。又曰。風氣外在腠理。則為泄風。久之不解。風入分肉間。相搏於脈之內外。氣道澀而不利。與衛相搏。則肌肉膹䐜而瘡出。風入脈中。內攻榮血。風氣合熱而血胕壞。遂為痂癩也。內經曰。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行。使肌肉膹䐜之而有瘍。又曰。脈風成厲。厲即癩也。所謂氣強者。衛因熱則怫鬱。停而不行。氣水同類。氣停則水生。所聚之液血皆化水也。不惟榮衛不能和。筋骨肌肉鬱熱之邪。且禁固。難俯仰也。至於風氣復行相擊。榮衛之熱與水。皆散溢於肌表。而為洪腫。及風氣兩解。則水散衛行。汗出乃愈。惡風者。不敵於風。與水同為汗散而表虛。因名風水。不惡風者。衛氣不從汗散。外得固腠理。則不惡而得固上焦。則小便通利。所謂上焦有寒者。因風邪在上焦。非真有寒冷也。如傷寒證邪客上焦。則中焦之穀氣。不得上輸於肺。郁為內熱。津液凝積為胃熱。熱則廉泉開。廉泉者。津液之道也。開則發。涎出流於唇口。此黃汗由身倦浮腫。胃熱發出土色也。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衍義〕內經脈沉曰水。脈滑曰風。面腫曰風。目腫如新臥起之狀曰水。頸脈動喘咳曰水。又腎風者。面胕龐然。少氣時熱。其有胕腫者。亦曰本於腎。名風水。皆出內經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骨節痛。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則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衍義〕傷寒論。脈浮而緊者。為風寒。風傷衛。寒傷榮。榮衛俱病也。榮衛者。胃之穀氣所化。從手太陽所出。循行表裡。在外則榮筋骨。溫皮肉。在內則貫五臟。絡六腑。故浮沉變脈。皆見於寸口。此條首言太陽病脈緊為太陽屬表。榮衛所受風水。隨在諸經四屬。隸於太陽之表者。分出六等。於肝臟所合。則骨節痛。若風水挾木剋土。脾合肌肉。則肌肉不利。骨節反不痛。身體重而酸。內經曰。土不及。則體重而筋肉瞤酸也。因不渴則可發汗。汗則邪散乃愈。此由風勝水也。亦名風水。其汗皆生於氣。氣生於精。精氣若不足。輒發其汗。風水未散。而榮衛之精。先從汗散。遂致虛極。不能溫腠理。故惡寒也。若發汗辛熱之味。上衝於肺。亡其津液。則肺燥而渴。榮衛不虛。則不惡寒。風水之邪。從肺虛風入。並於所合之皮毛。遂為皮水。皮水久不解。榮衛與邪並。外不得溫分肉。至於身腫冷。狀如周痹。內窒胸膈。脾胃氣鬱成熱。故不能食。胃熱復上。與外入之水寒相擊。故痛聚胸中。暮躁不得眠也。脾土之色發於外。是為黃汗。若骨節疼痛而胕腫者。是腎之候也。咳而喘者。是肺之候也。二病俱見。由腎脈上貫肝入肺。乃標本俱病。言脾脹。恐肺字之誤。靈樞曰。肺是動病則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是也。然病雖變更不動。盡屬在表。故浮緊之脈。皆得汗之但渴與下利小便數亡津液者。不可汗耳。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脈象浮而洪大。浮脈代表風邪,洪脈代表氣盛。風邪和氣盛相互搏擊。風邪較盛則出現癮疹,身體奇癢,癢則是風邪外泄的表現,久治不愈則會變成痂癩。氣盛則會導致水腫,難以彎腰俯仰。風邪和氣盛相互搏擊,身體會出現洪腫,出汗後則痊癒。畏風則代表正氣虛弱,此為風水症。不畏風者,小便通暢,上焦有寒邪,口中唾液增多,此為黃汗症。

風邪指的是外感之風,氣指的是人體的榮衛之氣。風邪屬陽邪,從上而下侵犯人體,所以脈象浮。榮衛之氣受風邪影響而產生熱象,所以脈象洪大。「洪」指脈象有力且大。內經記載:「脈大則病進」,是邪氣盛的表現。榮氣運行於脈內,主血;衛氣運行於脈外,主氣。風邪較盛,是指風邪因熱而加強。風熱之邪搏擊衛氣,停滯於皮膚之間,氣機鬱滯,風邪鼓動則形成癮疹。熱邪助長風邪,腠理開洩,毛髮聳立,則身體發癢,癢是風邪外泄的表現。內經記載:「諸痛瘡瘍,皆屬於火」,又說:「風氣外在腠理,則為泄風」。久治不愈,風邪深入肌肉之間,搏擊於脈內外,氣道阻塞不通暢,與衛氣相搏,則肌肉腫脹,瘡瘍湧現。風邪侵入脈中,內攻榮血,風邪、熱邪合在一起,血液瘀滯壞死,最終形成痂癩。內經記載:「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行,使肌肉膹䐜之而有瘍」,又說:「脈風成厲」,厲就是痂癩。所謂氣盛,是指衛氣因熱而鬱滯,停滯不行。氣與水同類,氣停則水生,聚集的津液血液都化為水。不僅榮衛之氣不能協調,筋骨肌肉鬱熱之邪氣也阻滯不通,難以俯仰。等到風邪和氣盛再次相互搏擊,榮衛之熱與水氣都溢散於肌表,而形成洪腫。等到風邪和氣盛都解除,則水氣消散,衛氣運行,汗出而痊癒。畏風者,是因為正氣不足以抵禦風邪,與水氣一同從汗液排出而導致表虛,故名風水。不畏風者,是因為衛氣不從汗液排出,外邪被阻於體表,故不畏風;上焦邪氣被固攝,則小便通暢。所謂上焦有寒邪,是指風邪在上焦,並不是真的有寒邪。如同傷寒證邪氣在上焦,則中焦的穀氣不能上輸於肺,鬱積成內熱,津液凝滯成胃熱。熱則廉泉開,廉泉是津液的通道,通道開啟則唾液外溢,流於唇口,這是黃汗症,由身倦浮腫、胃熱發出土色所致。寸口脈沉而滑者,內有水氣,面目腫大,伴有發熱,名曰風水。觀察病人的眼眶上,略微浮腫,如同蠶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經常咳嗽,按壓手足,凹陷而不能立即恢復,這也是風水症。

內經記載,脈沉為水,脈滑為風,面腫為風,眼腫如剛睡醒的樣子為水,頸部脈搏跳動、呼吸喘促、咳嗽為水。又,腎風症表現為面部腫脹肥大,氣短,時而發熱,有腫脹者,也歸屬於腎,名為風水,這些都記載於內經。

太陽病,脈象浮緊,一般應該伴隨骨節疼痛,但卻不痛,身體反而沉重酸痛,病人不渴,出汗則痊癒,這是風水症。畏寒者,是正氣極度虛弱,發汗則可痊癒。口渴但不畏寒者,這是皮水症。身體腫脹而冰冷,症狀如同周痹,胸中堵塞,不能進食,反而疼痛加劇,晚上煩躁不安,不能入睡,這是黃汗症。骨節疼痛,咳嗽而呼吸喘促,不渴者,這是肺脹症,症狀如同腫脹,發汗則痊癒。但是,如果這些病症都伴隨著口渴、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則都不能發汗。

傷寒論記載,脈象浮緊,是風寒之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榮氣,榮衛皆病。榮衛是胃中穀氣所化生,從手太陽經循行,循行於表裡,在外則溫養筋骨,溫煦皮肉;在內則貫通五臟,絡屬六腑,所以脈象的浮沉變化,都能在寸口脈上反映出來。這一段首先說明太陽病脈緊屬於太陽經表證,榮衛所受風水邪氣,遍佈於全身各經,歸屬於太陽經表證,分為六種,與肝臟相關則骨節疼痛;若風水邪氣兼夾木氣剋制土氣,脾臟與肌肉相關,則肌肉不利,骨節反而不痛,身體沉重而酸痛。內經記載:「土不及,則體重而筋肉瞤酸」。因為不渴,所以可以發汗,出汗則邪氣散去而痊癒。這是風邪勝於水邪,故名風水。其汗液都產生於氣,氣產生於精,精氣不足,則容易出汗。風水邪氣未散,而榮衛之精氣先從汗液排出,導致正氣極度虛弱,不能溫煦腠理,所以畏寒。如果發汗用辛熱之藥,上衝於肺,損耗津液,則肺燥而口渴。榮衛不虛,則不畏寒。風水邪氣從肺虛之處侵入,並侵犯皮毛,遂為皮水。皮水久治不愈,榮衛與邪氣相搏,體表不能溫煦皮肉,導致身體腫脹而冰冷,症狀如同周痹,內部阻塞胸膈,脾胃氣機鬱滯成熱,所以不能進食。胃熱上衝,與外入的水寒之邪相搏擊,所以胸中疼痛加劇,晚上煩躁不安,不能入睡。脾土的顏色外現,是為黃汗。如果骨節疼痛而腫脹,是腎臟的病變;咳嗽而呼吸喘促,是肺臟的病變。兩種病症同時出現,是因為腎經向上貫通肝臟,再入肺臟,是標本同時患病。說脾脹,可能是肺字寫錯了。靈樞記載:「肺是動病則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是也」。然而,雖然病症變化,但都在表證,所以脈象浮緊的病症,都可以發汗治療,但是口渴、大便溏瀉、小便頻數,損耗津液的,則不能發汗。里水症表現為全身面目黃腫,脈象沉,小便不利,所以稱為病水。如果小便通暢,這是津液損耗,所以口渴,越婢加朮湯主治。(方劑見中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