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6)

回本書目錄

(6)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大黃䗪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黃(十兩)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䗪蟲(一升)

上十二味。蜜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補註〕嘉言云。七傷。金匱明謂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及房勞傷。但居其一。後人不知何見。謂七者陰寒、陰痿、裡急、精速、精少、陰下濕、精滑、小便苦數。臨事不舉。似乎專主腎傷為言。豈有五勞分主五臟。而七傷獨主一臟之理。雖人身恣逞傷腎者恆多。要不可為一定之名也。故虛勞證。凡本之內傷者。有此七者之分。而虛勞發熱。未有不由瘀血者。若無內傷。則營衛運行。不失其次。瘀從何起。是必飲食起居。過時失節。營衛凝泣。先成內傷。然後隨其氣所阻塞之處。血為瘀積。積之久。牢不可拔。新生之血。不得周灌。與日俱積。其人尚有生理乎。仲景施活人手眼。以潤劑潤其血之干。以蠕動啖血之物。行死血。名之曰緩中補血。豈非以行血去瘀。為安中補虛上著乎。然此特世稱乾血勞之良法也。血結在內。手足脈相失者宜之。兼入瓊玉膏潤補之藥同用尤妙。試為細參其證。肌膚甲錯。面目黯黑。及羸瘦不能飲食。全是營血瘀積胃中。而發見於肌膚面目。所以五臟失中土之灌溉而虛極也。此與五臟之本病不同。故可用其方而導其胃中之血。以內谷而通流營衛耳。許州陳大夫傳仲景百勞丸方云。治一切勞瘵積滯。不經藥壞證者。宜服。大夫其長於謀國者歟。方用當歸、乳香、沒藥各一錢。虻蟲十四個。人參二錢。水蛭十四個。桃仁十四個。浸去皮尖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即甘瀾水。以杓揚百遍者也。

白話文:

大黃䗪蟲丸方:

此方由大黃(蒸過十分)、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一百枚)、蠐螬(一升)、䗪蟲(一升)組成,製成蜜丸,如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用酒送服。

關於七傷:古書中提到七傷(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但後人多誤解為專指腎臟受損。其實,五勞損傷五臟,七傷並非只傷及單一臟器。雖然過度縱慾傷腎的情況很多,但不能一概而論。虛勞病症,大多源於內傷,而這七傷正是其成因之一。虛勞發熱,往往是因為瘀血阻滯。若非內傷,則營衛運行正常,不會瘀血。瘀血產生,必是飲食起居不節,導致營衛凝滯,先形成內傷,然後瘀血阻塞於氣機不通處,積久難消,新鮮血液無法流通,日積月累,人體機能就會衰竭。張仲景善於治療此病,用潤澤藥物滋養乾燥的血液,並用能活血化瘀的藥物來運行死血,稱為「緩中補血」,也就是通過行血去瘀來達到安中補虛的目的。此方尤其適合治療所謂的「乾血勞」,症狀是血瘀內結,手足脈象異常。配合瓊玉膏等滋補藥物效果更佳。仔細觀察其病症:皮膚粗糙,面色黯黑,消瘦,飲食減少,都是因為營血瘀積於胃中,反映在皮膚和面容上,導致五臟失去脾胃的滋養而極度虛弱。這與五臟本身的疾病不同,因此可以用此方疏通胃中瘀血,使穀物精華暢通營衛。許州陳大夫傳承張仲景的百勞丸方,據說能治療一切勞瘵積滯,沒有藥物損傷的病症。此方用當歸、乳香、沒藥各一錢,虻蟲十四個,人參二錢,水蛭十四個,桃仁十四個(去皮尖),研磨成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五更用百勞水(甘瀾水,用杓子攪拌一百遍的水)送服,服至排出惡物為止,然後服用白粥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