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1)
1. 卷二十一
2.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論一首脈證六條方八首)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補註〕陰與陽,固相資者也。故曰陽生陰長,又曰陽根於陰。夫血陰也,汗為血液,則亦為陰。假如血去多,則汗亦少矣;乃偏易出者何哉?血大虛,則衛外之陽因而不固,必多汗而腠理疏也。疏則邪易入之。血既不足以養脈,乃風入又足以燥其血液,故令病痙。若汗多者亡陽,陽亡必畏寒,寒多遂令鬱冒。至若陰氣既虛,津液必少,胃中燥結,大便轉難,容或有之。然三者總因血虛所至;乃若不明其理而復出汗下,未有不至於危亡者。故聖人先以新產血虛立言,使後世之工,即出於中才以下,亦必從養陰起見也已。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補註〕產婦脈證極虛種種者,其理可得而晰言之也。婦人主血,重在衝脈;沖者,肝幕也。血去既多,邪中特易。邪入則必逆冷畏寒,由於遏抑,是血氣虧於中,陰邪冒於外,卒難解也。而其所以難解者,正以血虛不能作汗,而非汗復不解;故欲解者,必大汗出,而後邪始退,正始越也。此言周身之汗者也。亦有血虛下厥,而陽氣孤而無偶,遂上升而汗亦出;則其汗又頭以下不得汗也。總由血虛陰亡,其陽獨盛。汗出之後,邪退正和矣。然其津液一傷於血去,復傷於汗多,安得大便不堅乎?假使大便堅而復有嘔不能食之證,仍是表邪未去,抑或血室受邪也。小柴胡湯為正治之法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補註〕邪去則不歸於府,自能食也。七八日更發熱,明系食滯於胃,脾虛不能運之;能不急下以救其津液乎?然大虛者,當小作湯,要在臨證斟酌爾。
產後腹中㽲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補註〕產後本虛,則寒易入。今腹中為肝之幕,為脾之統;痛非正虛而邪實耶?此湯原治寒疝,取以治產後,未常不可;即以治虛勞,又誰曰不宜?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上二味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衍義〕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藥。何也?以其能治氣血積聚,宣行腑臟,通則痛止也。陰氣之散亂成痛,用此收之也。以其能治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緩中而止急痛也。本草謂主邪氣腹痛,故多用之。蓋五氣之邪,莫如厥逆;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則曲直作痛。又肝為藏血之海,瘀積則海不清,而肝木之氣塞矣。東方震木,出於純陰,則振起發生;若出於散亂之陰,則肝本之氣旺矣。木強直,更值邪氣,則肝木與搏擊矣。由此三者而言,芍藥所治,皆肝木也。雖曰治之而亦補之。木之味酸,芍藥亦酸,故云補也。枳實炒黑,入血破瘀。麥粥補血脈也。
白話文: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新產婦有三種常見疾病:一是痙攣,二是鬱冒(類似感冒),三是大便困難。這是因為新產婦血虛,多汗,容易中風,所以導致痙攣;失血又出汗,體寒,所以導致鬱冒;津液不足,胃燥,所以大便困難。
陰陽互補,陽氣滋生則陰氣增長,陽氣根植於陰氣。血液屬陰,汗液是血液的代謝產物,也屬陰。如果失血太多,汗液也會減少,但為何產婦容易出汗呢?因為血虛,則衛外之陽不固,必然多汗,導致肌膚疏鬆,容易受邪氣入侵。血液不足以滋養經脈,風邪入侵又會耗損血液,導致痙攣。汗多則耗損陽氣,陽氣不足則畏寒,寒邪加重則導致鬱冒。陰氣虛弱,津液必然減少,胃中乾燥阻塞,大便就難以排出。總之,這三種病症都是由於血虛所致。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繼續讓產婦出汗或瀉下,很容易危及生命。因此,古人首先指出新產婦血虛,讓後世醫生即使醫術不高,也必須從養陰入手。
產婦鬱冒,脈象微弱,食慾不振,大便乾硬,但頭部卻出汗。這是因為血虛導致厥逆(氣血運行失常),厥逆則必感冒。想要緩解,必然大量出汗,因為血虛導致下焦厥逆,孤陽上浮,所以頭部出汗。產婦容易出汗,是因為陰血虛損,陽氣獨盛,所以出汗。陰陽平衡後,大便乾硬,嘔吐,食慾不振,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產婦脈象極虛的各種症狀,其道理可以清楚地說明。婦女以血為本,主要在衝脈(肝臟)。失血過多,容易受邪氣侵犯。邪氣入侵則會出現畏寒等逆冷症狀,這是因為血氣虧虛於內,陰邪侵犯於外,難以痊癒。之所以難以痊癒,是因為血虛不能發汗,汗液不能排出,則邪氣不能祛除。所以,要痊癒,必須大量出汗,邪氣才能退去,正氣才能恢復。這指的是全身出汗。也有些情況是血虛下焦厥逆,陽氣孤獨無依,上浮而導致出汗,這種情況則頭部以下不出汗。總而言之,都是因為血虛陰損,陽氣獨盛,汗出之後,邪退正和。但是,津液因失血和多汗而受損,大便自然乾硬。如果大便乾硬又伴有嘔吐、食慾不振的症狀,則表明表邪未去,或者血室受邪。小柴胡湯是正治之法。疾病痊癒後能吃東西,七、八天后又發熱,這是胃實,可用大承氣湯治療。
邪氣去除,則自然能進食。七、八天后再次發熱,說明是食物停滯於胃中,脾虛不能運化,必須及時瀉下,以保津液。但如果是極虛的病人,則應該少用湯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產後腹痛,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也可用於治療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產後本就虛弱,容易受寒邪入侵。腹部是肝臟和脾臟所在之處,腹痛不僅是虛弱,也是邪實。此方原本用於治療寒疝,用於治療產後,未嘗不可。用於治療虛勞,也並無不妥。
產後腹痛,煩躁,不能臥臥,可用枳實芍藥散治療。
枳實芍藥散組成: 枳實(燒黑,勿過度) 芍藥(等分)
將以上兩味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一日三次。也可用於治療癰疽膿腫,用麥粥送服。
張仲景治療腹痛,多用芍藥,因為它能治療氣血瘀滯,疏通腑臟,通則痛止。陰氣散亂而導致疼痛,用它可以收斂陰氣。它能治療血痹疼痛,能緩解疼痛。本草書中記載它能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所以常用它。五邪之中,厥逆最為嚴重,肝木之性急躁,稍有不適,就會疼痛。肝臟是藏血之海,瘀血則血海不清,肝木之氣不通。東方震屬木,產生於純陰,則振起發生。如果產生於散亂之陰,則肝木之氣旺盛。木性剛直,遇到邪氣,則肝木與邪氣搏擊。從這三點來說,芍藥治療的都是肝木的問題。雖然治療它,但也補益它。木的五味是酸,芍藥也是酸的,所以說補益它。枳實炒黑,入血破瘀,麥粥則補益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