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2)
(2)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第十九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衍義〕蛔厥者,病蛔而手足厥冷也。蛔厥者,當吐蛔。病者靜而復時煩,此因肝臟寒而蛔上入膈,故煩。蓋言蛔生於肝,因臟寒而上入於膈也。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此蛔聞食臭而出於胃,故其人常自吐蛔。蓋言蛔因風而生於肝;臟寒則上入膈;聞食臭則出於胃也。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附子(六兩炮),川椒(四兩去汗),當歸(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衍義〕烏梅味酸入肝;梅得先春之氣,主助生陽而殺陰類。細辛發少陽之初陽,以助厥陰之化。當歸啟少陰之血液,以資肝臟所藏之榮。黃連配蜀椒,助心火以殺蛔,益子氣也。附子配黃柏,資腎氣以回厥,助母氣也。乾薑佐人參,補中焦而止嘔。桂枝制風木,疏肝鬱。陰陽和而厥逆回;風邪散而氣血足。治蛔厥之法備已。蛔之化生,有若蜒蚰,生長極速。
白話文:
蛔厥症狀是患者會嘔吐蛔蟲。現今病人平靜時又時常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臟腑寒冷,蛔蟲上犯膈膜,所以煩躁。片刻後症狀又會停止,但進食後又會嘔吐,再次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而從胃中出來。這種情況下,病人會自行嘔吐出蛔蟲。
另一種解釋是:蛔厥,指的是因蛔蟲作祟而導致手腳厥冷。蛔厥患者應該服用藥物將蛔蟲吐出。病人平靜時又時常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肝臟寒冷,蛔蟲上犯膈膜,所以煩躁。蛔蟲產生於肝臟,因為臟腑寒冷而上犯膈膜。片刻後症狀又會停止,但進食後又會嘔吐,再次煩躁不安,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而從胃中出來。蛔蟲因風而生於肝臟,臟腑寒冷則上犯膈膜,聞到食物臭味則從胃中出來。
治療蛔厥的藥方是烏梅丸。
烏梅丸的配方: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附子(六兩,炮製過)、川椒(四兩,去汗)、當歸(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柏(各六兩)
以上十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研磨。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夜,去除核後蒸熟。取五升米煮成飯,搗成泥狀,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研磨二千下,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至二十丸。忌食生冷、油膩、腥臭的食物。
另一種解釋是:烏梅味酸入肝,梅子吸收早春之氣,能幫助生長陽氣並殺滅陰寒之邪。細辛能發散少陽之初陽之氣,幫助厥陰之氣的運化。當歸能啟發少陰的血液循環,滋養肝臟所儲藏的精血。黃連配伍蜀椒,能增強心火以殺滅蛔蟲,益助陽氣。附子配伍黃柏,能滋補腎氣以回護厥陰,益助陰氣。乾薑佐以人參,能補益中焦,止嘔吐。桂枝能治療風木之邪,疏通肝鬱。陰陽調和,則厥逆之症得以緩解,風邪消散,氣血充盈,治療蛔厥的方法就完善了。蛔蟲的滋生如同蜒蚰,生長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