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1)

1. 〔附方〕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白話文:

寸口脈搏跳動緩慢,緩慢表示寒冷,跳動緩和表示虛弱;營氣緩和表示失血,衛氣緩和表示中風。邪氣侵犯經絡,就會身體發癢、長疹子;心氣不足,邪氣侵入身體,就會胸悶氣短。

2. 風引湯:

除熱癱癇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白話文: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將十二種藥材搗碎、粗篩,裝入布袋中。取三指撮,加井花水三升,煮沸三次。溫熱時服一升。

用於治療成年人風引起的抽搐,小孩驚癇和抽搐持續發作,一天發作十幾次,醫生無法治療,去除熱性的藥方。巢元方說:腳氣宜用風引湯。

3.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白話文:

病人發狂似的亂動,亂講話,沒有發燒,脈象浮動。

用藥: 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二錢

以上四味藥材,用酒一杯浸泡一夜,絞出藥汁。再加上生地黃二斤,搗爛後蒸煮很久,用銅器盛裝藥汁。再絞出生地黃的汁液,與前述藥汁混合,分兩次服用。

4.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右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藥力行。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白話文: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

這兩種藥材磨成細粉。

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藥力行

用熱水抹過後,用一個方寸大小的湯匙盛裝藥粉,塗抹在患處,讓藥效滲透。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

寸口脈(手腕內側)脈搏較沉且弱,沉表示主骨,弱表示主筋,沉表示與腎臟有關,弱表示與肝臟有關。

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汗液流出來又收回去,就像水傷了心,導致關節流出黃色的汗液,因此稱為歷節。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趺陽脈(腳背上)脈搏較浮且滑,滑表示穀氣充足,浮表示容易出汗。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陰脈(手腕外側)脈搏較浮且弱,弱表示血氣不足,浮表示與風有關,風和血相交錯,就會產生像抽搐般的疼痛。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年輕力壯的人脈搏較澀小,氣短,自然出汗,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展,這些都是因為飲酒後出汗又受風所造成的。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四肢關節疼痛,身體虛弱,腳腫得像脫臼一樣,頭暈目眩,氣短,想吐,可以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

5.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製)。

上述九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沸後,取出二升藥湯,溫熱後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酸的食物會傷損筋腱,筋腱受損會導致癱軟,稱之為「泄」。鹹的食物會傷損骨頭,骨頭受損會導致癱瘓,稱之為「枯」。枯燥和癱軟症狀交替出現,稱之為「斷泄」。身體內的營氣和衛氣不通暢,營氣和衛氣都很虛弱,三焦沒有任何能力控制,四肢開始斷裂,身體消瘦,只有腳部腫大,黃汗流出,小腿冰冷。假使發燒,四肢關節會疼痛難忍。

患有四肢關節疼痛且無法伸屈的歷節病,可以用烏頭湯來治療。

6. 烏頭湯方: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甘草三兩,炙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白話文:

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炙甘草三兩,川烏五枚,研碎後,用二升蜂蜜熬煮,取一升煮液後,取出川烏。

將剩下的五種藥材研碎,加入三升水煮沸,取一升煮液後,濾去渣滓,加入蜂蜜熬煮的藥液中,繼續熬煮,服七合(約 140 毫升)。不知道病況如何,就喝完所有藥液。

7.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右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白話文:

治療腳氣衝心的處方

材料:

  • 礬石二兩

製作過程:

  1. 取漿水一斗五升,將礬石放入其中。
  2. 煮至水沸騰三到五次。
  3. 使用此水浸泡腳,有助於緩解腳氣衝心的症狀。

8.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命同,兼治婦人產後出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芎藭一兩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癒;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白話文:

治療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持、說話困難、意識不清、痛處不知、身體僵硬轉側困難的處方

材料:

  • 麻黃三兩
  • 桂枝三兩
  • 當歸三兩
  • 人參三兩
  • 石膏三兩
  • 乾薑三兩
  • 甘草三兩
  • 芎藭一兩
  • 杏仁四十枚

製作過程:

  1. 將上述九種藥材放入水一斗中煮。
  2. 煮至水量減少至四升。
  3. 溫服一升,目的是讓患者出一點微汗。
  4. 服藥後輕蓋脊背,坐著休息,若出汗則病情有望得到緩解。
  5. 如果未能出汗,可再次服用。

服用注意:

  • 服藥期間應避免直接暴露於風中。
  • 此處方也適用於卧床不安、咳嗽逆氣、面部或身體浮腫的情況。

提示:

  • 確保在適當的監督下使用,特別是對於礬石的使用,因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9.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中風導致手腳抽筋、全身疼痛、煩躁不安、發冷,整天不想吃東西。

※藥材: 麻黃 15 公克、獨活 12 公克、細辛 6 公克、黃耆 6 公克、黃芩 9 公克

※作法: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 6 公升水,煮成 2 公升藥液,分成三次溫服。服藥後會發微汗,第二次會發大汗。

※加味調整:

  • 心火旺盛者,加生地黃 6 公克。
  • 肚子脹滿者,加枳實 3 公克。
  • 氣逆者,加人參 9 公克。
  • 心悸者,加牡蠣 9 公克。
  • 口渴者,加栝樓根 9 公克。
  • 服藥前有發冷症狀者,加附子 3 公克。

10. 《近效方》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甘草一兩,炙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右三味,剉,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成,去滓,溫服。

白話文:

治療風虛頭重、眩暈、極度苦悶、味覺喪失,以及增強體質和精氣的處方

材料:

  • 白朮二兩
  • 甘草一兩(炙過)
  • 附子一枚半(炮製後去皮)

製作過程:

  1. 將白朮、炙過的甘草和去皮的炮製附子剉碎。
  2. 每次取五錢匕的藥材,加入五片薑和一枚棗。
  3. 用水盞半的量煎煮,直到湯汁減少至七成。
  4. 煎煮完成後,去除藥渣。
  5. 服用時,應確保湯劑溫熱。

服用注意:

  • 此湯劑有助於補充體內精氣,適用於因風虛引起的頭部不適和眩暈症狀。
  • 在服用過程中應避免冷風直接吹到身體,保持體溫。

提示:

  • 這個處方特別適用於身體虛弱、經常頭暈眼花的人群。
  • 使用任何藥物之前,尤其是包含強效成分如附子的中藥,建議先進行身體健康評估。

11.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四兩 薯蕷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兩,炮 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白話文:

治療腳氣病,下腹無力。

用料:

  • 乾地黃 8 錢
  • 山茱萸 4 錢
  • 山藥 4 錢
  • 澤瀉 3 錢
  • 茯苓 3 錢
  • 牡丹皮 3 錢
  • 桂枝 1 錢
  • 附子(炮製過)1 錢

作法: 將以上八種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式: 以酒送服 15 丸,每日服用兩次。

12. 《千金方》越婢加朮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白話文:

治療肉極和熱病導致的身體虛弱,汗液大量流失,風病侵襲,下焦腳弱的處方

材料:

  • 麻黃六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二兩
  • 甘草二兩
  • 白朮四兩
  • 大棗十五枚

製作過程:

  1. 用水六升,首先煮麻黃並去除浮沫。
  2. 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水量減少至三升。
  3. 將湯劑分為三份,溫服。
  4. 如果有惡風的症狀,可以添加炮製過的附子一枚以增強效果。

風病的中醫理論解釋

  • 風病可能導致半身不遂,特別是只影響一臂的情況,這在中醫中稱為痹症。
  • 如果脈象細而快,可能是中風所致。
  • 寸口脈浮且緊,緊代表寒邪,浮表示虛弱。寒和虛的結合使邪氣侵犯皮膚,導致血液虛弱和絡脈空虛。
  • 邪氣不均衡導致病變偏左或偏右,邪氣行動緩慢而正氣急迫,正氣試圖驅邪但未必成功,導致身體功能障礙。
  • 邪氣侵犯絡脈時,會使肌膚失去知覺;侵犯經脈時,使身體感到沉重無力;侵入腑臟時,可能導致意識障礙;侵入臟腑時,會影響說話能力,可能會有口吐涎沫的現象。

13.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白話文:

風造成的病,如果使身體的一半不能活動,或只讓手臂不能活動,這就是痹症。把脈的時候可以發現脈搏微弱而跳動次數多,這是中風造成的。

如果寸口脈浮而且緊,緊就代表寒,浮就代表虛;寒虛互相對抗,邪氣在皮膚上;浮代表血虛,經絡空虛;病邪不散,或左或右;邪氣反而舒緩;正氣就急,正氣帶領病邪,導致口眼歪斜、身體無法活動。

邪氣在經絡中,肌膚不會感覺;邪氣在經脈中,就會覺得很重抬不起來;邪氣進入臟腑,就會不認識人;邪氣進入五臟,舌頭就難以說話,嘴巴會流口水。

14.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白話文:

治療大風症導致的四肢沉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祕要》治風癲藥方。

菊花 40 分 白朮 10 分 細辛 3 分 茯苓 3 分 牡蠣 3 分 桔梗 8 分 防風 10 分 人參 3 分 礬石 3 分 黃芩 5 分 當歸 3 分 乾薑 3 分 芎藭 3 分 桂枝 3 分

這 14 種藥材搗碎成藥粉,用酒服用方寸匕,每天服用一次。初次服用時連續服用 20 天,用溫酒調服,禁止食用所有魚肉和大蒜,應常吃冷食。持續服用 60 天後,如果藥物堆積在腹中未排出,應禁止食用熱食,食用冷食能幫助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