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論》~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2)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2)
1.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越婢加朮湯方:方見上。於內加白朮四兩。又見腳氣中。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見消渴中。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
問:有些病症涉及血分和水分,這是怎麼回事?
答:月經來潮前就停止,之後才發病水腫,叫做血分,這種病難治;先患水腫,之後月經才停止,叫做水分,這種病較易治。為什麼呢?因為去除水腫,月經自然會來。
問:病人水腫得很厲害,面目、身體、四肢都腫,小便不通暢,診脈時,脈象卻不顯示水腫,反而顯示胸中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像炙烤的肉一樣,還會輕微咳嗽喘息,情況正如您所說,這種脈象屬於哪一類?
答: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水,緊代表寒,沉緊脈象互相搏動,凝結在關元穴,初期症狀輕微,年輕力壯時可能感覺不到,等到陽氣衰弱之後,營衛之氣互相影響,陽氣受損陰氣盛,寒邪略微活動,腎氣上衝,喉嚨阻塞哽咽,脅下疼痛。如果醫生誤以為是留飲,而用峻下之法治療,氣機被打亂卻無法去除,病情就無法痊癒。之後,病人嘔吐,胃部虛弱煩躁,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不通暢,水穀無法消化,面目手足浮腫。又用葶藶丸瀉水,當時症狀略有好轉,但飲食過度後,腫脹又像以前一樣,胸脅疼痛,像奔豚病一樣,水氣上逆,則浮腫咳嗽喘逆。應該先治療上衝之氣,使其停止,然後再治療咳嗽;咳嗽止住了,喘息自然會減輕。先治新發的病症,舊病自然會好轉。
風水病,脈象浮,身體沉重,汗出怕風,可用防己黃耆湯治療。如果腹痛,再加芍藥。
風水病怕風,全身腫脹,脈象浮,不渴,自汗出,沒有明顯發熱,可用越婢湯治療。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將以上五味藥,用六升水,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分溫三次服用。怕風者加附子一枚(炮製過)。風水病者加白朮四兩。
皮水病,四肢腫脹,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輕微顫動,可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用六升水,煮成二升,分溫三次服用。
裏水病,可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
越婢加朮湯方:
(方劑同越婢湯,另加白朮四兩)。也見於腳氣篇。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將以上二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甘草,煮成三升,溫服一升,重複服用至出汗,不出汗則再服。需注意防風寒。
水腫病,脈象沉而細小,屬於少陰經;脈象浮者為風水,沒有水腫但身體虛脹者,為氣虛。水腫,發汗即可痊癒。脈象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者宜用杏仁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炮製過)
將以上三味藥,用七升水,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二升半,溫服八分,每日三次。
杏仁湯方:
(文中未記載,可能是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厥逆而伴有皮水,可用蒲灰散治療。(方劑見消渴篇)
問:黃汗病,身體腫脹或沉重,發熱汗出而口渴,症狀像風水病,汗液沾濕衣服,顏色鮮黃如同柏樹汁液,脈象沉,這是怎麼引起的?
答:這是因為汗出後在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引起的,可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療。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將以上三味藥,用一升苦酒和七升水混合,煮成三升,溫服一升。若心煩,服用六七天就能痊癒。如果心煩不止,可能是因為苦酒所致。還有一個方劑是用美酒醋代替苦酒。
黃汗病,兩腿發冷;如果發熱,屬於歷節病。飯後出汗,而且經常傍晚盜汗,這是勞氣所致。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久了身體就會出現斑塊;如果發熱不止,就會生出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