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論》~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3)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3)
1.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 黃耆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外臺》防己黃耆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方見風濕中。
白話文:
若身體沉重,但稍微出汗後就覺得輕鬆,這樣的情況持續很久,就會出現身體抽搐,抽搐時胸部會疼痛,並且從腰部以上會持續出汗,腰部以下卻不出汗,腰部和髖關節酸痛,感覺好像皮膚裡有什麼東西,嚴重時吃不下東西,全身疼痛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利,這就是黃汗症,可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桂枝加黃耆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黃耆二兩。以上六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立刻喝一升多一點的熱稀粥來幫助藥力吸收,溫服至微微出汗為止;如果不出汗,就再服用一次。
老師說:寸口脈遲緩而澀滯,遲緩代表寒邪,澀滯代表血虛。趺陽脈微弱而遲緩,微弱代表氣虛,遲緩代表寒邪。寒邪和氣虛不足,就會導致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則營衛之氣失調;營衛失調,則腹部脹滿,脅肋部發出鳴響聲,此起彼伏;氣血運行至膀胱,營衛俱疲,陽氣不通則身體冰冷,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陽氣運行受阻則怕冷,陰氣運行受阻則關節疼痛麻木;陰陽調和,氣血才能運行,全身氣血運行順暢,氣機才能舒展;氣血實則氣機失常,氣虛則遺尿,這叫做氣分病。
氣分病症表現為心窩部堅硬,像盤子一樣大,邊緣像旋轉的杯子,這是水飲停滯造成的,可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辛二兩、炮附子一枚。以上七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應該會出汗,汗出後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病就會好了。
心窩部堅硬,像盤子一樣大,邊緣像旋轉的盤子,這是水飲停滯造成的,可用枳朮湯治療。
枳朮湯:枳實七枚、白朮二兩。以上二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腹部柔軟了,水飲就會消散。
《外臺秘要》中的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水病,脈象浮大表示病邪在表,患者可能頭部出汗,表證沒有其他症狀,只是下半身沉重,從腰部以上感覺正常,腰部以下腫脹,甚至延伸到陰部,難以屈伸。此方劑詳見風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