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論》~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1)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1)
1.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六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七分,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問:飲證分為四種,是什麼?
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四種飲證有何不同?
答:痰飲:體質原本強壯,現今消瘦,水液停滯腸道,小便聲音淅瀝,稱為痰飲;懸飲:飲水後水液停留在脅下,咳嗽或吐唾沫時會牽引疼痛,稱為懸飲;溢飲:水液在體內流竄,積聚於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稱為溢飲;支飲:咳嗽氣逆,倚靠著才能呼吸,呼吸短促無法平臥,形體腫脹,稱為支飲。
水停留在心臟,心下堅硬脹滿,呼吸短促,厭惡水液,不想喝水。
水停留在肺臟,會吐出涎沫,卻想喝水。
水停留在脾臟,會氣短乏力,身體沉重。
水停留在肝臟,脅下脹滿,打噴嚏時會疼痛。
水停留在腎臟,心下會悸動。
心下有水液停滯,患者背部冰冷,像冰涼的手一樣。
水液停滯,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咳嗽則疼痛減輕,或加重。
胸中有水液停滯,患者呼吸短促且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沉的,也有水液停滯。
膈膜以上有痰飲,胸悶氣喘咳嗽吐痰,發作時有寒熱,背痛腰痛,眼睛流淚不止,患者身體顫抖抽搐嚴重,必定有潛伏的飲邪。
患者飲水過多,必然會出現喘息和腹部脹滿。凡是飲食減少而飲水增多的,水液都停滯在心下。嚴重者心悸,輕微者氣短。
脈象兩側弦細者是寒證,大多是大便後虛弱所致。脈象偏弦者是飲證。
肺部飲證脈象不弦,只是喘息氣短。
支飲也喘息而不能平臥,並伴有氣短。脈象平和。
治療痰飲,應當用溫和的藥物調理。
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頭暈目眩,苓桂朮甘湯主治。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二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小便就會通暢。
輕微飲證導致氣短,應當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主治,方劑如上;腎氣丸也主治,方劑見於腳氣篇。
患者脈象沉伏,想排便,排便反而很順暢,即使排便了,心下仍舊堅硬脹滿,這是水液停滯想排出卻排不乾淨,甘遂半夏湯主治。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個的)三枚 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成半升,去渣 芍藥五枚 甘草(如手指般粗)一枚,炙(或不炙)
以上四味藥,用水二升煮成半升,去渣,用蜂蜜半升,與藥汁一起煎煮成八合,一次服下。
脈象浮而細滑,是傷寒引起的飲證。
脈象弦數,是有寒飲,冬夏都難治。
脈象沉而弦,是懸飲,內部疼痛。
治療懸飲,十棗湯主治。
十棗湯方:
芫花 甘遂 大戟 各等份
以上三味藥,研磨過篩,用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十枚。取六合,去渣,加入藥末,體格強健者服一錢七分,體弱者服半錢,清晨溫服;若未排便,明日再加服半錢。大便通暢後,用稀粥調養身體。
治療溢飲,應當使患者出汗,大青龍湯主治;小青龍湯也主治。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蛋大小)碎
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使微微出汗,汗出過多者,用溫水沖服麵粉。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上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