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

回本書目錄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與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也。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五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 烏頭二兩,炮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右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白話文:

趺陽脈微弦,表示腹部脹滿,如果腹部不脹滿,則必然排便困難,兩側腹部疼痛,這是虛寒從下往上侵犯所致,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

腹部脹滿,按壓不痛是虛證,按壓疼痛是實證,可以服用瀉下藥物;舌苔黃厚但尚未服用瀉下藥物者,服用瀉下藥物後舌苔黃厚就會消失。

腹部脹滿時好時壞,反覆如常,這是寒證,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

患者萎黃,煩躁不安但不口渴,胸中寒邪凝結,且腹瀉不止,預後不良。

寸口脈弦,則脅下拘緊疼痛,患者畏寒怕冷。

體內寒邪的患者,容易打呵欠,流清鼻涕,發熱但面色紅潤者,容易打噴嚏。

體內寒邪導致腹瀉,是因為腸胃虛弱;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這是腹部寒邪的表現,也可能伴隨疼痛。

消瘦的人繞臍疼痛,必定是風寒侵襲,穀氣運行不暢,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寒邪會衝擊向上;若不衝擊向上,則心下痞塞。

患者腹部脹滿,發熱十天,脈浮數,飲食正常,使用厚朴七物湯治療。

厚朴七物湯:

厚朴半斤、甘草三兩、大黃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至四升,溫服八合,一日三次。嘔吐者加半夏五合,腹瀉者去掉大黃,寒邪較盛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部寒氣導致雷鳴般的劇烈疼痛,胸脅部脹滿逆氣,嘔吐,使用附子粳米湯治療。

附子粳米湯:

附子一枚(炮製)、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至米熟,湯成後,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疼痛且便秘,使用厚朴三物湯治療。

厚朴三物湯: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先煎煮前兩味藥材,取五升,再加入大黃,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

按壓心下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服用瀉下藥物,宜用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淨)、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再煎煮一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腹部脹滿不減輕,或者減輕程度微不足道,應該服用瀉下藥物,宜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劑見痙病章節)

心胸部寒邪導致劇烈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腹部脹滿,寒邪上衝導致皮膚隆起,出現類似頭足的形狀,腹部上下疼痛,不能觸碰,使用大建中湯治療。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加入麥芽糖一升,小火煎煮至一升半,分次溫服;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後,可以喝粥二升,之後再服用藥物,當天飲食以粥糜為主,注意保暖。

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弦,這是寒證,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並服用瀉下藥物,宜用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製)、細辛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體格強壯者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如同行走四五里路後,再服用一次。

寒邪厥逆,使用赤丸治療。

赤丸:

茯苓四兩、烏頭二兩(炮製)、半夏四兩(洗淨,一說用桂枝)、細辛一兩(《千金要方》作人參)。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朱砂調色,煉蜜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飯前用酒送服三丸,每日二次,夜服一次;若無效,可少量增加服用劑量,以有效為度。

腹部疼痛,脈弦緊,弦脈表示衛氣運行不暢,因此畏寒;緊脈表示不想進食,邪正交爭,這就是寒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