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回本書目錄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吐濁涕。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脈經》、《千金》云: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旋覆花湯方,皆同。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急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盃潔潔,狀如搖者,死。臣億等詳五臟各有中風、中寒,今脾只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它可以補綴也。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甘草乾薑苓朮湯方: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䅽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䅽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白話文:

肺部受風邪侵襲,症狀表現為口乾舌燥、呼吸喘促、身體沉重、面部浮腫。

肺部受寒邪侵襲,會吐出濁痰。

肺臟已死,脈象浮而虛弱,按壓時像蔥葉般柔軟無力,向下延伸無根,則為死症。

肝臟受風邪侵襲,症狀表現為頭暈眼花、兩脅疼痛、行走時身體佝僂、喜好甜食。

肝臟受寒邪侵襲,症狀表現為兩臂抬不起來、舌根乾燥、喜歡嘆氣、胸痛難以翻身,進食後會嘔吐並出汗。《脈經》、《千金要方》記載:會出現間歇性盜汗、咳嗽,吃完東西後會嘔吐出食物的汁液。

肝臟已死,脈象浮而虛弱,按壓時像繩索般鬆弛無力,或像蛇一樣彎曲,則為死症。

肝臟病變,患者常想踩踏自己的胸部,病發前只想要喝熱水,旋覆花湯主治。臣等校對多種旋覆花湯方劑,都相同。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紫草少許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用。

心臟受風邪侵襲,症狀表現為陣陣發熱、無法起身、飢餓感卻一吃就嘔吐。

心臟受寒邪侵襲,患者感到心臟不舒服,像吞食大蒜一樣,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同蠱毒侵蝕。脈象浮者,自行嘔吐後即可痊癒。

心臟受損,患者勞累後,頭面會發紅且下半身沉重,心痛煩躁,發熱,肚臍跳動,脈象弦細,這是心臟受損造成的。

心臟已死,脈象浮而堅實,像麻豆一樣,按壓時更加躁動不安,則為死症。

哭鬧不止,使魂魄不安,是血氣不足所致;血氣不足屬於心臟功能虛弱,患者會感到害怕,閉眼想睡,做夢時會感覺遠行,精神渙散,魂魄遊離。陰氣衰弱則為癲癇,陽氣衰弱則為狂躁。

脾臟受風邪侵襲,症狀表現為陣陣發熱,身形如醉酒之人,腹部沉重,皮膚和眼瞼跳動,呼吸急促。

脾臟已死,脈象浮大而堅實,按壓時像覆蓋著杯子的潔白物體,搖晃不定,則為死症。臣等詳細查閱,五臟各有風寒之症,但脾臟只記載了風邪,腎臟的風寒之症卻未記載,這是因為古代醫書記載混亂,年代久遠,無法補綴。

趺陽脈(足背動脈)浮而澀,浮則胃氣旺盛,澀則小便頻數,浮澀兼見,大便乾燥,脾臟功能受阻,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以上六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藥,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直到病情好轉。

腎臟病變,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像坐在水中一樣,身體浮腫,反而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病症屬於下焦,勞動後會出汗,衣服前後都感到寒冷潮濕,久病則腰以下冷痛,腹部沉重像系著五千錢一樣,甘草乾薑苓朮湯主治。

甘草乾薑苓朮湯方: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四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腰部即可溫暖。

腎臟已死,脈象浮而堅實,按壓時像滾動的彈丸一樣,向下延伸至尺脈(寸、關、尺三部脈象的尺部)則為死症。

問:三焦(人體上、中、下三焦)衰竭,上焦衰竭易於呃逆,是什麼原因?答:上焦接受中焦氣機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呃逆。下焦衰竭,則會大小便失禁,氣機不和,無法自行控制,不必治療,時間久了自然會痊癒。

答:熱邪在上焦,會因咳嗽而導致肺痿(肺部虛弱);熱邪在中焦,會導致腹部堅硬;熱邪在下焦,會導致尿血或小便不通。大腸有寒邪,則大便稀溏;有熱邪,則大便乾燥並帶有粘液。小腸有寒邪,則患者下腹部沉重並便血;有熱邪,則會患痔瘡。

問:疾病有積、聚、䅽氣三種,是什麼意思?答:積是指臟腑病變,病症長期存在不會轉移;聚是指腑臟病變,發作有時候,疼痛會轉移,是可以治療的;䅽氣是指脅肋下疼痛,按壓後會減輕,但會再次發作。各種積聚的診斷方法,脈象細弱貼近骨骼者,是積症。寸口脈(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脈象的寸部)脈象顯示,積聚在胸中;脈象微微出現在寸口,積聚在喉嚨;關脈(手腕內側寸關尺三部脈象的關部)脈象顯示,積聚在肚臍旁;關脈之上,積聚在心窩下;關脈微微向下,積聚在少腹部;尺脈脈象顯示,積聚在氣衝穴。脈象從左側出現,積聚在左側;脈象從右側出現,積聚在右側;脈象從左右兩側出現,積聚在中央。根據脈象出現的位置來判斷積聚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