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2)

回本書目錄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2)

1. 〔附方〕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甘草一兩,炙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右三味,剉,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成,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四兩 薯蕷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兩,炮

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附方〕

**《千金》三黃湯:**治療中風導致手腳抽搐、全身關節疼痛、煩躁發熱、心神不寧、畏寒,且持續多日不想吃東西。

配方: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成二升,分三次溫服,第一次服用後微微出汗,第二次服用後大量出汗。如果心煩熱,加生大黃二分;腹部脹滿,加枳實一個;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口渴,加栝蔞根三分;如果原本就畏寒,加附子一個。

**《近效方》朮附湯:**治療風寒虛弱導致頭昏沉、頭暈目眩,痛苦不堪,食慾不振,用於溫暖肌膚、補益中氣、增強精氣。

配方:白朮二兩、炙甘草一兩、炮附子一枚半(去皮)。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生薑五片、大棗一個,用半碗水煎至七成,去渣,溫服。

**崔氏八味丸:**治療腳氣往上走,小腹感覺麻木不仁。

配方:乾地黃八兩、山茱萸四兩、薯蕷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一兩、炮附子一兩。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千金方》越婢加朮湯:**治療身體極度虛弱,發熱時汗液大量流失,皮膚腠理疏鬆,大量出汗,伴隨感受外邪的風氣,下焦(下半身)腳部無力。

配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用六升水先煎煮麻黃,去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怕風,加炮附子一個。

2.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白話文:

中風導致半身或單肢麻痺,這是痺證。脈象微弱而快,是中風造成的。

寸口脈浮而緊,緊代表寒邪,浮代表氣虛;寒邪和氣虛互相搏結,邪氣停留在皮膚;脈浮表示血虛,經絡空虛;邪氣不能排出,則麻痺出現在左右任一邊;邪氣緩慢,而正氣卻急促,正氣牽引邪氣,導致肢體歪斜麻痺。

邪氣停留在經絡,則肌膚失去知覺;邪氣停留在經脈,則肢體沉重無力;邪氣入侵腑臟,則認不得人;邪氣入侵臟腑,則舌頭難以說話,還會流口水。

侯氏黑散:治療大風引起的四肢沉重、畏寒等症。《外台秘要》記載可用於治療風癲。

配方:菊花4克,白朮1克,細辛0.3克,茯苓0.3克,牡蠣0.3克,桔梗0.8克,防風1克,人參0.3克,礬石0.3克,黃芩0.5克,當歸0.3克,乾薑0.3克,川芎0.3克,桂枝0.3克。

以上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一匙,每天服用一次,初期服用二十天,用溫酒調服,忌食一切魚肉大蒜,平時宜吃冷食,服用六十天即可停止,以免藥物積聚於腹中難以排出。如果吃熱食,藥物就會排出;吃冷食則能幫助藥力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