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6)
卷八 (6)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脈之元始於少陰。生於趺陽。少陰趺陽。為脈生始之根。少陰脈不至。則趺陽脈不出。故少陰在下。趺陽在上。故必)少陰(上合而)負(於)趺陽者。(戊癸相合。脈氣有根。其證)為順也。(其名負。奈何。如負戴之負也。)
此言下利陽陷之死證。而並及於脈之本原也。
下利(大熱而渴。則偏於陽。無熱不渴。則偏於陰。皆未能即愈。若)有微熱而渴。(則知其陰陽和也。)脈弱者。(則知其邪氣去也。見此脈證。)今自愈。
下利脈數。(為熱利也。若身無大熱。止)有微熱汗出。(其熱亦隨汗而衰矣。)今自愈。設脈緊(者。為表邪未衰。故)為未解。
下利(以見陽為吉。若)脈數而渴者。(是陽能勝陰。)今自愈。(表和熱退。而脈數與渴。)設不瘥。必圊膿血。以(里)有熱(反動其血)故也。(下利。脾病也。弦。肝脈。脾病忌見肝脈。若)下利脈反弦。(似非美證。但弦中浮而不沉。兼見外證)發熱身汗者(其弦不作陰脈看。與脈數有微熱汗出一例。當自)愈。
下利(而失)氣(不已)者。(是氣滯而亂。又在寒熱之外。但)當利其小便。(小便利。則氣化而不亂矣。)
下利(屬寒者。脈應沉遲。今)寸脈反浮數。(其陽強可知)尺中自澀者。(其陰弱可知。以強陽而加弱陰。)必圊膿血。
前章既言下利脈微弱數。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此六節即承前意而言脈證或有參差。其內邪喜於外出。則一理也。但變熱者。必見血耳。
下利清穀。(為裡虛氣寒也。宜溫其中。)不可攻其表。(若服表藥。令其)汗出(則陽虛者氣不化。)必脹滿。
此言裡氣虛寒。不可誤汗以變脹也。
下利脈沉而遲。(其為陰盛陽虛無疑矣。陽虛則氣浮於上。故)其人面少赤。(雖)身有微熱。(尚見陽氣有根。其奈陽不敵陰。為)下利清穀(而不能遽止。)者。(是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兩不相接。惟以大藥救之。令陰陽和。上下通。)必鬱冒汗出而解。(然雖解而)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陽在上而不行於下。)下(焦陽)虛故也。
此言三陽之陽熱在上。而在下陰寒之利。可以冀其得解。師於最危急之證。審其一線可回者。亦不以不治而棄之。其濟人無已之心。可謂至矣。
下利後。(中土虛也。中土虛。則不能從中焦而注於手太陰。故)脈絕。(土貫四旁。而主四肢。土虛則)手足厥冷。(脈以平旦為紀。一日一夜。終而復始。共五十度而大周於身。)晬時(為循環一周。而)脈(得)還手足溫者。(中土之氣將復。復能從中焦而注於太陰。故)生。脈不還者。(中土已敗。生氣已絕。故)死。
此言生死之機。全憑於脈。而脈之根。又藉於中土也。其脈生於中焦。從中焦而注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水下百刻一周。循環至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故還與不還。必視乎晬時也。
白話文:
脈象的根本起源於少陰經,產生於足陽明經。少陰經與足陽明經是脈象生成的根基。如果少陰經的脈象不到,那麼足陽明經的脈象就不會出現。所以少陰經在下,足陽明經在上,因此必定是少陰經向上承載著足陽明經(戊癸相合,脈氣有根,其證為順也。其名為負,如同負重擔一樣)。
這段話說明下痢導致陽氣下陷的危急證狀,並提及脈象的根本來源。
下痢伴隨發熱口渴,則偏向陽虛;沒有發熱也不口渴,則偏向陰虛;這兩種情況都不能立即痊癒。如果出現輕微發熱和口渴,則說明陰陽平和。脈象微弱,則說明邪氣已經消退。見到這種脈象和證狀,病情就能自愈。
下痢脈象頻數,是熱邪引起的腹瀉。如果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只有輕微發熱和出汗,則熱邪也會隨著汗液消退。此時病情也能自愈。如果脈象緊,則表示表邪未消退,所以病症尚未痊癒。
下痢以見到陽氣為吉兆。如果脈象頻數且口渴,表示陽氣能勝過陰氣。此時病情能自愈,表證平和,熱退,而脈象頻數和口渴的症狀消失。如果沒有痊癒,必定會排出膿血,因為裡面的熱邪反過來影響血液。下痢是脾臟疾病,弦脈是肝臟的脈象,脾臟疾病忌諱見到肝脈。如果下痢時脈象反而是弦脈,似乎不是好的徵兆,但如果弦脈浮而不沉,且伴隨外在症狀發熱出汗,則這個弦脈不應視為陰虛的脈象,與脈象頻數伴隨輕微發熱出汗的情況一樣,病情應該會自愈。
下痢導致氣虛不止,這是氣滯亂而超越寒熱的範疇,應當利其小便。小便通暢,則氣機就能化解而不紊亂了。
下痢屬於寒邪導致的,脈象應該沉遲。但如果寸脈反而浮數,則說明陽氣很強;而尺脈卻澀滯,則說明陰氣很弱。這是因為強盛的陽氣加上虛弱的陰氣,必定會排出膿血。
前文已經提到,下痢脈象微弱且頻數,表示病情將要自愈,即使發熱也不致命。這六節承接前文之意,說明脈象和證狀可能會有差異,體內邪氣喜歡向外排出,這是一個道理。但如果病情轉為熱邪,必定會出現血證。
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是裡虛氣寒,應該溫補內臟。不可以攻治表證,如果服用治療表證的藥物,導致出汗,則陽虛者氣機不化,必定會腹脹。
這段話說明裡氣虛寒,不可以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以免病情加重導致腹脹。
下痢脈象沉而遲,這是陰盛陽虛無疑。陽虛則陽氣浮於上,所以患者面色少紅潤,即使身體有輕微發熱,也還是能見到陽氣有根基。但陽氣不足以抵禦陰寒,導致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而不能立即停止。這是因為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兩者不相通,只能用強力藥物治療,使陰陽調和,上下通暢。必定會出汗而痊癒,然而即使痊癒了,病人也會略微厥冷。原因是患者的面部有陽氣,陽氣在上而不下行,下焦陽氣虛弱的緣故。
這段話說明三陽經的陽熱在上,而下焦有陰寒導致的下痢,可以期待病情痊癒。醫師在最危急的病情面前,審視病情中有一線生機,也不會放棄治療,其救治病人的決心,可以說是至誠至善了。
下痢之後,中焦脾胃虛弱,中焦虛弱,則不能將氣血從中焦輸送到手太陰經,所以脈象消失。脾土貫通四肢,而主管四肢,脾土虛弱則手足厥冷。脈象以平旦(清晨)為一個循環週期,一日一夜,循環往復,共五十個脈搏循環一周。一天的時間為一個循環週期,而脈象恢復手足溫暖,則中焦之氣將要恢復,又能從中焦輸送到手太陰經,所以能夠活下來。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則中焦已經衰敗,生機已絕,所以就會死亡。
這段話說明生死關頭,完全依靠脈象,而脈象的根本,又依靠中焦脾胃。脈象生於中焦,從中焦輸送到手太陰經,最終到達足厥陰經,經過陽經二十五個脈搏,經過陰經二十五個脈搏,水下百刻(時間單位)一周,循環至五十個脈搏,而再次回到手太陰經。所以脈象恢復與否,必須觀察一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