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更有胃虛而熱乘之。而作)噦逆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

此為噦逆之挾虛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此不兼嘔言。是專胃虛而沖逆為噦矣。然非真元衰敗之比。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亦由上焦陽氣不足以御之。乃呃逆不止。故以薑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固受氣於中焦。而中焦亦稟受於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總而言之。病證不同。而挈要之道。在氣則曰陰陽。在身則曰臟腑。)夫六腑(之)氣(陽也。陽氣虛)絕(不溫)於外者。手足(無陽以運之。則時覺畏)寒。(胸中無陽以御下焦之陰。則嘔吐噦之類。皆為陰逆)上氣。(且)腳(下無陽氣之運而生寒。寒主收引而為)縮。

五臟(之)氣(陰也。陰氣虛)絕(不守)於內者。(則下)利不禁。下(利之)甚者。(陰脫不隨陽氣以運行。則)手足不仁。

此提出臟腑以陽絕陰絕。為危篤證指出兩大生路。總結上文嘔吐噦等證。並起下文利證。此於上下交界處著神。

沈自南云、六腑為陽。氣行於外。蓋胃為眾腑之原。而原氣衰。陽不充於四肢。則眾腑之陽亦弱。故手足寒。上氣腳縮。即陽虛而現諸寒收引之象也。諸臟屬陰。藏而不瀉。然五臟之中。腎為眾陰之主。真陽所寄之地。但真陽衰微。則五臟氣皆不足。胃關不闔。瀉而不藏。則利不禁。

而下甚。甚者。陽氣脫。而陰血痹著不行。故手足不仁。此仲景本意。欲人治病以胃腎為要也。

(下利證有重輕。當以脈別之。假如)下利脈沉(者主裡。)弦者。(主急。見是脈者。則知其裡急)下重。脈大者。(為邪盛。又為病進。見是脈者。)為未止。(微弱者。正衰而邪亦衰也。數者。陽之象也。)脈微弱(中而見)數者。(則)為(陽氣將復。故知其利)欲自止。

雖(下利以發熱為逆證。而既得微弱中見數之脈。邪去正復。)發熱(必自已而)不死。

此以脈而別下利之輕重也。內經以腸澼身熱則死。寒則生。此言雖發熱不死者。以微弱數之脈。知其邪去而正將自復。熱必不久而自退。正與內經之說相表裡也。

下利手足厥冷(陽陷下。不能行於手足也。)無脈者。(陽陷下。不能充於經脈也。)灸之。(起陷下之陽。手足應溫。而竟)不溫。(然手足雖不溫。而猶望其脈還為吉兆。)若脈(亦)不還。反(加)微喘者。(是下焦之生氣。不能歸元。而反上脫也。必)死。(所以然者。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之病,其脈證與治法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若因胃虛而熱邪乘之,導致呃逆,則用橘皮竹茹湯治療。此為呃逆兼夾胃虛之症,故另出此方。

徐忠可說:此方不兼治嘔吐,專治胃虛而氣上逆所致的呃逆。但並非真元衰敗之症,故用人參、甘草培補胃中元氣,再用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以降逆氣。因上焦陽氣不足以制禦逆氣,才導致呃逆不止,故用生薑、大棗宣通上焦,使胸中陽氣逐漸暢通而下達。因為上焦受氣於中焦,中焦又受氣於上焦,上焦宣通了,則中焦之氣自然調和。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三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服三次。

總而言之,病證不同,但治療的關鍵在於氣,即陰陽;在於身,即臟腑。六腑之氣屬陽,陽氣虛衰,不能溫煦於外,則手足冰冷(因無陽氣運化);胸中無陽氣禦寒,則嘔吐、呃逆等症皆因陰寒之氣上逆;腳下無陽氣溫煦,則因寒邪收引而足部蜷縮。

五臟之氣屬陰,陰氣虛衰,不能固守於內,則下痢不止;下痢嚴重者,陰氣脫落,不能隨陽氣運行,則手足麻木。

此處以臟腑陽氣衰竭、陰氣衰竭為危篤之證,指出兩大治療方向,總結上文嘔吐、呃逆等症,並引出下文下痢之證,此處在上下交界處著重說明。

沈自南說:六腑屬陽,氣行於外,胃為眾腑之根本,元氣衰弱,陽氣不能充盈四肢,則六腑之陽氣也弱,故手足冰冷,氣上逆,足部蜷縮,此為陽虛而寒邪收引的表現。諸臟屬陰,內藏而不外泄,但五臟之中,腎為眾陰之主,真陽寄居之地,若真陽衰微,則五臟之氣皆不足,胃氣失守,瀉而不藏,則下痢不止。

下痢嚴重者,陽氣脫落,陰血瘀滯不行,故手足麻木。這是張仲景的本意,想要人們治療疾病以胃腎為重。

下痢的症狀輕重,應以脈象區分。若下痢脈象沉緩者,主裡證;脈象弦緊者,主裡急後重;脈象洪大者,為邪盛,病情加重,表示病症未止;脈象微弱者,正氣衰弱,邪氣也衰弱;脈象數者,為陽氣之象;脈象微弱而數者,為陽氣將復,故知下痢將自愈。

雖然下痢發熱是逆證,但若脈象微弱而數,邪去正復,發熱必然自行退去而不會危及生命。

此處以脈象區分下痢之輕重。內經說腸道積滯,身體發熱則死,身體寒冷則生。此處雖然說發熱不死,是因為脈象微弱而數,知道邪氣已去,正氣將復,熱證不久將自退,與內經之說相輔相成。

下痢伴手足厥冷,是陽氣陷下,不能運行於手足;無脈者,是陽氣陷下,不能充盈經脈,此時應灸法治療,以升提陷下的陽氣,手足應當溫暖。若灸後手足仍不溫暖,但脈象恢復,則仍是吉兆。若脈象仍未恢復,反而出現微喘,則下焦之生氣不能歸元,反而上逆,必死。其原因是……(原文在此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