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前言先吐卻渴為欲解者。以其水與熱隨吐而俱去。今)吐後渴欲得水。(且以水不足以止其燥。)而貪飲(不休)者。(是水去而熱存也。以)文蛤湯主之。(方中有麻杏生薑等。除熱導水外。)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此為吐後熱渴而出其方治也。

文蛤湯方

麻黃(三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甘草,石膏,文蛤(各五兩)生薑(三兩)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乾嘔吐逆。(胃中氣逆也。)吐涎沫。(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以)半夏乾薑散主之。

此為胃寒乾嘔者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此比前乾嘔吐涎沫頭痛條。但少頭痛。而增吐逆二字。彼用茱萸湯。此用半夏乾薑散。何也。蓋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一也。然前有頭痛。是濁陰上逆。格邪在頭為疼。與濁陰上逆。格邪在胸而滿相同。故俱用人參薑棗助陽。而以茱萸之苦溫。下其濁陰。此則吐逆。

明是胃家寒重。以致吐逆不已。故不用參。專以乾薑理中。半夏降逆。謂與前濁陰上逆者。寒邪雖同。有高下之別。特未至格邪在頭在胸。則虛亦未甚也。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寒邪摶飲。結於)胸中(阻其呼吸往來出入升降之機。其證)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寒飲與氣。相摶互擊。逼處心臟。欲卻不能。欲受不可。以致)徹心中憒憒無(可)奈(何之狀。而不能明言)者。(以)生薑半夏湯主之。

此為寒邪摶飲。似喘似嘔似噦而實非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喘嘔噦。俱上出之象。今有其象。而非其實。是膈上受邪。未攻肺。亦不由胃。故曰胸中。又曰、徹心中憒憒無奈。徹者。通也。謂胸中之邪既重。因而下及於心。使其不安。其憒憒無可奈何也。生薑宣散之力。入口即行。故其治最高。而能清膈上之邪。合半夏並能降其濁涎。

故主之。與茱萸之降濁陰。乾薑之理中寒不同。蓋彼乃虛寒上逆。此惟客邪摶飲於至高之分耳。然此即小半夏湯。彼加生薑煎。此用汁而多。藥性生用則上行。惟其邪高。故用汁而略煎。因即變其湯名。示以生薑為君也。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彼夫初病。形氣俱實。氣逆胸膈間。以致)乾嘔(與)噦。若手足厥者。(氣逆胸膈。不復行於四肢也。以)橘皮湯主之。

此為噦之不虛者而出其方治也。古噦證即今之所謂呃也。要知此證之厥。非無陽。以胃不和。而氣不至於四肢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之病、脈證與治療(十七)

先服用六味藥,加水一斗(約十升),煮至三升,再加入澤瀉,繼續煮至二升半。溫熱服用八合(約四百毫升),一日三次。

(先前嘔吐後感到口渴,是因為想止渴,由於嘔吐帶走了水分和熱氣。然而現在)嘔吐後口渴想喝水,(而且單靠喝水不足以緩解乾燥),卻忍不住大量飲水,(這是因為水分流失而熱氣仍然存在,因此)用文蛤湯治療。(方劑中含有麻黃、杏仁、生薑等,除了去除熱氣、引導水分外,)還能治療輕微的風寒、脈象緊、頭痛。

這是嘔吐後口渴的治療方法及其處方。

文蛤湯方:

麻黃三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甘草五兩、石膏五兩、文蛤五兩、生薑三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六升,煮至二升,溫熱服用一升,出汗即可痊癒。

乾嘔、嘔吐逆流(胃中氣逆),吐出涎沫(上焦有寒,因此口中涎沫多),用半夏乾薑散治療。

這是胃寒導致乾嘔的治療方法及其處方。

徐忠可說,這與之前的乾嘔、吐涎沫、頭痛的症狀相比,只是少了頭痛,而增加了嘔吐逆流的症狀。之前用茱萸湯治療,現在用半夏乾薑散,為什麼呢?因為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這一點是一樣的。但是之前有頭痛,這是濁陰上逆,邪氣侵犯頭部而疼痛,與濁陰上逆、邪氣侵犯胸部而胸悶相似,所以都用人參、生薑、大棗來溫補陽氣,並用茱萸的苦溫之性,來消除濁陰。而現在是嘔吐逆流,

明顯是胃部寒邪較重,導致嘔吐不止,所以不用人參,專用乾薑溫中,半夏降逆。也就是說,與之前的濁陰上逆相比,寒邪雖然相同,但有高下之別。只是還未達到邪氣侵犯頭部或胸部的地步,所以虛弱程度還不嚴重。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各等分)

將以上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匙(方寸匕),加水一升半,煮至七合,一次服用。

病人(寒邪和水飲停滯,凝聚在)胸中(阻礙呼吸的出入升降),症狀表現為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呃逆非呃逆。(寒飲與氣體互相搏擊,逼迫心臟,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承受卻承受不了,導致)心中煩悶不安,無計可施(卻無法明確表達),(用)生薑半夏湯治療。

這是寒邪和水飲停滯,症狀似喘似嘔似呃逆卻又不是的治療方法及其處方。

徐忠可說,喘、嘔、呃逆都是上逆的表現。現在有這些症狀的表現,卻不是真正的喘、嘔、呃逆,這是膈膜以上受邪氣侵犯,還未侵犯肺部,也不是來自胃部,所以說是胸中。又說,徹心中煩悶不安,徹是指貫通,意思是胸中的邪氣很重,因此向下到達心臟,使人心神不安,所以煩悶不安。生薑的宣散之力,入口即起作用,所以治療效果最佳,能夠清除膈膜上部的邪氣。配合半夏也能夠下降濁涎。

所以用它來治療。與茱萸下降濁陰、乾薑溫中散寒不同。因為茱萸湯治療的是虛寒上逆,而這個方劑治療的是客邪停滯在最高部位。然而,這其實是小半夏湯,茱萸湯加生薑煎服,這個方劑則是用生薑汁且用量較多。藥物生用則上行,因為邪氣在上部,所以用生薑汁略微煎煮。因此改變了湯劑的名稱,表示以生薑為主藥。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將以上二味藥材,加水三升,煮半夏至二升,加入生薑汁,煮至一升半,稍涼,分四次服用,一日三次,夜服一次。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如果是初期疾病,形氣都實,氣逆於胸膈之間,導致)乾嘔(和)呃逆,如果手足厥冷(氣逆於胸膈,氣血不達四肢),用橘皮湯治療。

這是呃逆非虛證的治療方法及其處方。古代的呃逆證就是現在所說的呃逆。要知道這個症狀的厥冷,並不是沒有陽氣,而是因為胃不和,氣血不能到達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