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胸為陽位。嘔為陰邪。使胸中陽氣足以御邪。則不嘔。即嘔而胸亦不滿。若)嘔而胸滿者。(是陽不治。而陰乘之也。以)吳茱萸湯主之。

此言濁陰居陽位。嘔而胸滿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有聲無物。謂之)乾嘔(無物則所)吐(者盡是)涎沫。(更兼)頭痛者。(是寒氣從經上攻於頭也。以)吳茱萸湯主之。(溫補以驅濁陰。又以折逆沖之勢也。)

此承上節而補出吐涎沫頭痛。以明此證用此湯之的對也。

李氏云、太陰少陰從足至胸。俱不上頭。二經並無頭痛證。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嘔吐涎沫者。裡寒也。頭痛。寒氣從經脈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吳茱萸者。以其入厥陰經故耳。余皆溫補散寒之藥。(陽不下交而上逆。則)嘔(陰不上交)而(獨走。則)腸鳴。(其升降失常。無非由於)心下痞(所致)者。(以)半夏瀉心湯主之。

此為嘔證中有痞而腸鳴者。出其方也。此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但治其中。而上嘔下鳴之證俱愈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各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乾嘔。胃氣逆也。若下利清穀。乃腸中寒也。今)乾嘔而(下)利(濁黏)者。(是腸中熱也。可知嘔為熱逆之嘔。利為挾熱之利。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此言熱邪入里作利。而復上行而為嘔也。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有聲有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諸嘔吐(有寒有熱。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而此則非寒非熱。但覺痰凝於中。食)谷不得下(咽)者。(以)小半夏湯主之。(祛停飲。散氣結。降逆安胃。自效。)

此為嘔吐而谷不得下者。而出其總治之方也。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

嘔吐。而(飲)病在(於)膈上。(飲亦隨嘔吐而去。故嘔吐之)後思水者(知其病已)解。急(以水少少)與之。(以滋其燥。若未曾嘔吐。而先)思水者。(為宿有支飲。阻其正津而作渴。渴而多飲。則舊飲未去。新飲復生。法宜崇土以逐水。以)豬苓散主之。

此遙承第二節之意而重申之。並出其方治也。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心煩心中懊憹。內熱之嘔也。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複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熱。見厥者。(正虛邪盛。而阻格其升降之機也。此為表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以)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病之脈證治法

胸部屬陽,嘔吐屬陰邪侵犯。只要胸中陽氣充足,足以抵禦邪氣,就不會嘔吐。如果嘔吐但胸部不滿,則無大礙。但若嘔吐且胸部滿悶,則說明陽氣不足,陰邪乘虛而入,應服用吳茱萸湯治療。

這是指濁陰停滯於陽位,導致嘔吐且胸悶的病症。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乾嘔(有聲音但無嘔吐物),嘔吐物僅為唾沫,並伴有頭痛,這是寒氣從經脈上犯頭部所致,也用吳茱萸湯治療。溫補陽氣以驅散濁陰,並抑制逆衝之勢。

承接上一節,補充說明伴隨唾沫、頭痛的乾嘔症狀,以明確此症使用吳茱萸湯的準確性。

李氏說:太陰經、少陰經從足部經絡上行至胸部,都不會上達頭部,這兩條經脈沒有頭痛的症狀。厥陰經上達額部,與督脈在頭頂相會,所以嘔吐唾沫是裡寒所致,頭痛是寒氣沿經脈上犯所致。不用桂枝、附子而用吳茱萸,是因為吳茱萸入厥陰經的緣故。其他藥材都是溫補散寒的藥物。

陽氣不能下行而上逆,則會嘔吐;陰氣不能下行而獨向上走,則會腸鳴。升降失常,大多是因為心下痞塊所致,應服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這是嘔吐症狀中伴有痞塊和腸鳴的病症,因此提出此方。雖然三焦皆病,但中氣是上下之樞紐,只要治療中焦,則上嘔下鳴的症狀都能痊癒。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乾嘔,是胃氣逆亂;如果下痢清稀如水,則是腸中寒邪;但如果乾嘔伴隨下痢濁黏,則是腸中熱邪。可知嘔吐是熱邪逆上,下痢是挾帶熱邪,應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這是指熱邪入侵里證,引起下痢,又上行而致嘔吐,與傷寒論的記載大同小異。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日兩次,夜服一次。

有聲音並有嘔吐物為嘔吐,有嘔吐物但無聲音為吐。各種嘔吐症狀,有寒有熱。食入即吐是熱證,早晨吃飯晚上吐是寒證。但有些嘔吐既非寒非熱,只是感覺痰液凝滯於中,食物無法下咽,應服用小半夏湯治療,以祛除停滯的飲邪,散解氣結,降逆安胃,自然就會見效。

這是食物無法下咽的嘔吐症狀,提出總體治療的方劑。

小半夏湯:(見痰飲篇)

嘔吐,而飲邪停滯於膈上,飲邪也會隨著嘔吐排出,所以嘔吐後想喝水,就知道病已痊癒,應少量多次給予飲水,以滋潤乾燥的咽喉。如果沒有嘔吐,卻先想喝水,則是宿有支飲,阻礙正氣津液而導致口渴。口渴而多飲,則舊飲未去,新飲又生,宜採用補土瀉水的方法,服用豬苓散治療。

這是承接第二節的意思,再次強調並提出治療方法。

豬苓散: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一日三次。

嘔吐伴隨心煩意亂,心中懊惱,這是內熱導致的嘔吐。但如果嘔吐同時脈象虛弱,說明正氣虛損;小便頻數,說明寒邪盛;身體微熱,出現厥逆症狀,說明正氣虛弱,邪氣盛,阻礙了氣機升降,這就屬於表裡陰陽之氣不相協調,很難治療,應服用四逆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