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卷八

2.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夫,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各不相同。今嘔家因內有癰膿,與諸嘔自當另看,切不可治嘔。俟其癰已,膿盡則嘔自愈。

此以癰膿之嘔撒開,以起下文諸嘔也。

嘔家必有停痰宿水。 若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因熱而飲水過多,熱雖去而飲仍留,此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新水之致嘔者其一。 又嘔家水從嘔去,本當作渴,今反不渴者,心下著有支飲,愈動而愈出故也。此屬支飲。宿水之致嘔者又其一。

此以嘔後作渴為欲解;先渴後嘔為停飲;嘔而不渴為支飲也。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 師曰:「數不盡為熱也,而虛者亦見數脈。以過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其脈乃數。此數不為胃熱,而為客熱。揆其所以不能消穀,皆胃中虛冷故也。 又脈弦者,肝邪之象也,土虛而木乘之,虛則受克也。今胃氣匱乏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推其致病之由,寒本在於上,而醫反下之,土氣大傷,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此言誤汗而脈數,誤下而脈弦,當於二脈中認出虛寒為胃反之本也。

上言數為客熱,今則推言及脈微而數乎。 蓋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衛虛而無氣;無氣則榮氣隨衛氣而俱虛;榮氣隨之虛則血日見不足。血不足雖見陰火之數脈,而上焦之宗氣大虛,則胸中必冷。

此承上節數為客熱,而推言脈微而數者為無氣,而非有熱也。

尤在涇云:「合上二條言之,客熱固非真熱,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是皆當以溫養真氣為主。 真氣,沖和純粹之氣。此氣浮則生熱,沉則生冷。溫之則浮熱自收,養之則虛冷自化。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則真氣愈虛,寒熱內賊,而其病愈甚矣。」

上言胃氣無餘,變為胃反,今且由胃而推言及脾乎。蓋胃者陽也,脾者陰也。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胃之陽虛;澀則為陰虛而傷在脾。脾傷則胃中所納之谷而不能消磨,化為糟粕而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不下行而上出,名曰胃反。 若脈和緩,其土氣尚未敗也。倘若邪甚而緊、液竭而澀,其病難治。

此承上節胃氣無餘,變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並在於脾也。

病人欲吐者,病勢在上,不可強下之。

噦雖在上而腹滿,卻不在上,是病在下而氣溢於上也。當視其二陰之在前在後,知何部不利,以藥利之而愈。

此二節,言病勢之欲上欲下,宜順其勢而利導之也。 噦病應歸橘皮竹茹湯節中。此特舉之,與上節為一上一下之對子,非錯簡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病因、脈象、診斷和治療(十七)

嘔吐,可能是食物、水、痰涎或冷水,各有不同。現在,嘔吐患者體內可能有癰疽膿腫(這與其他嘔吐症狀需區別看待,切記!),不能治療嘔吐,應等到癰疽消退,膿液排盡,嘔吐自然會痊癒。

這段以因癰疽膿腫引起的嘔吐作為開端,引出下文各種嘔吐症狀的討論。

嘔吐的患者必定有痰飲停滯。如果先嘔吐後口渴,說明痰水已去,胃陽將要恢復,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先口渴後嘔吐,是因為發熱喝水過多,雖然熱退了,但水仍然停留在體內,這是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邪停滯。這是新水引起的嘔吐。又,嘔吐患者,水從嘔吐中排出,本應口渴,但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支飲,愈動愈吐,故如此。這屬於支飲。這是宿水引起的嘔吐。

這段說明嘔吐後口渴是將要痊癒,先口渴後嘔吐是飲邪停滯,嘔吐而不口渴是支飲。

有人問:病人脈象數,數脈代表發熱,發熱應該消食引飲,為何反而嘔吐呢?老師說:脈象數並非完全代表發熱,虛弱的人也會出現數脈。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弱,膈肌氣虛,脈象才數。這種數脈不是胃熱,而是客熱,因此不能消食,都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又,脈象弦,是肝邪的表現,土虛而木乘之,虛則受克。現在胃氣不足,早晨吃飯晚上吐,變成胃反。追溯其致病原因,寒邪本來在上,而醫生反而用下法治療,傷了脾胃之氣,導致脈象反而弦,所以稱為虛。

這段說明誤用發汗法導致脈象數,誤用下法導致脈象弦,應該從這兩種脈象中分辨出虛寒才是胃反的根本原因。

上面說數脈為客熱,現在又說脈象微弱而數,這是因為寸口脈微弱而數,微弱則衛氣虛弱而無氣,無氣則營氣也虛,營氣虛則血不足,血不足,雖然見到陰火之數脈,但上焦的宗氣大虛,則胸中必定寒冷。

這段承接上節數脈為客熱,而說明脈象微弱而數是因為無氣,而非有熱。

總之,客熱並非真正的熱,不能用寒涼的方法治療;胸中寒冷也不是真正的冷,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這些都應該以溫養真氣為主。真氣是純粹平和的氣,這氣浮則生熱,沉則生冷,溫養它,則浮熱自退,虛冷自化。如果用寒治熱,用熱治寒,則真氣更加虛弱,寒熱內擾,病情就會加重。

上面說胃氣不足,變成胃反,現在從胃推論到脾。因為胃屬陽,脾屬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胃陽虛,澀則為陰虛而傷脾。脾受損傷,則胃中所納的食物不能消化吸收,變成糟粕排出,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晨吐,宿穀不化,不下行而上吐,稱為胃反。如果脈象和緩,說明脾胃之氣尚未受損。如果邪氣很盛,脈象緊澀,則病情難治。

這段承接上節胃氣不足,變成胃反,而說明其病症也與脾相關。

病人想嘔吐,病勢在上,不能強行使用下法治療。

呃逆雖然在上,但腹部脹滿,卻不在上,這是病在下而氣上逆,應該觀察其大小便的情況,判斷哪個部位不通暢,用藥物通利,就能痊癒。

這兩節講述病勢欲上欲下,應該順勢而導之。呃逆的治療應參考橘皮竹茹湯那一節,這裡只是特別提出,與上節構成一個上下一對,並不是錯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