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七 (7)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合參此條,「面無色」三字是主。蓋人身中陰陽相雜,而陰實統於陽。血者,陰也。故陽能統陰,則血無妄出。今面無色,知其陽和不足。陽和不足,則陰火乘之。假令脈平,則如平人無事,尚可支持而度日也。今觀其面,既已無色;察其證,又無表邪之寒熱;而診其脈,何以忽見此沉弦之象?

當知沉為腎,弦為肝。沉弦並見,為肝腎之氣不靖,龍雷之火肆逆於上,逼血奔於清道,則為衄矣。若面無色,其脈不為沉而為浮,不為弦而為弱。浮為陰虛,弱為陽弱,極其虛弱之象,以手按之即絕。此為陰陽兩虛,而陽為陰主。若虛在下焦之陰,無元陽以維之,而血下漏矣。

面無色,脈浮弱,按之絕者,忽見煩咳證。煩屬心,咳屬肺。心肺病,而胸中之陽不能以御陰火,血隨虛火湧於濁道,則從口出矣。以上三條,皆起於真陽不足,血無所統。故治血之良法,大概苦寒不如甘溫,補腎必兼補脾。所以黃土湯原治先便後血之證,其方下小注云:

「亦主吐衄」。此即金針之度也。余每用此方,以乾薑易附子,以赤石脂一斤代黃土,取效更捷。甚者加乾側柏四兩,鮮竹茹六斤。

夫(人卒然)吐血。(血後不咳,其證順而易愈。若)咳逆上氣,(則陰虛而陽無附麗矣。若)其脈數而(身)有熱,(夜間)不得臥者,(是既耗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主)死。

此言血後真陰虧而難復也。若用滋潤之劑,恐陰雲四合,龍雷之火愈升;若用辛溫之方,又恐孤陽獨勝,而燎原之勢莫當。師所以定其死而不出方也。余於死證中覓一生路,用二加龍骨湯加阿膠,愈者頗多。

(吐血,有不盡由於氣虛不攝者,亦有不盡由於陰虛火盛者。)夫(不有)酒客(熱積於胃,而上熏於肺者乎?熏於肺,則肺為熱傷,未有不)咳者,(咳則擊動絡脈,)必致吐血。此(與上言吐血分途,以其)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此言酒客吐血,專主濕熱而言。凡濕熱盛者,皆可作酒客觀也。師未出方,余用瀉心湯及豬苓湯,或五苓散去桂加知母、石膏、竹茹多效。

寸口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則為(陽氣微而遞)減;大則為(外盛而中)芤。減則(陽不自振,)為(諸)寒;芤則(陰不守中,)為(中)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脈不易明,以弦減芤虛二脈形容之,則不易明者明矣。見此脈者,)婦人則(不能安胎而)半產,(不能調經而)漏下;男子則亡血。

此因上二節,一言陰虛,一言陽盛,恐人誤走滋陰瀉火一路,故於此節急提出虛寒失血之證,以見陽虛陰必走也。可見古人立言精密。

(上言衄家不可汗,慮其亡陰,然而不止亡其陰也。凡)亡血(者,既亡其陰,)不可發其表。(更傷其陽。若服表藥,令其)汗出,(陽不外固,)即寒慄(陰不內守,)而(動)振。

白話文: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

這篇論述以「面無色」為主要症狀。人體陰陽互雜,陰實歸於陽,血屬陰,陽氣充足才能統攝血液,防止妄出血。面無色說明陽氣不足,陰火乘虛而上。若脈象平和,尚可勉強維持;但若脈象沉弦,則問題嚴重。

沉脈屬腎,弦脈屬肝,沉弦並見表示肝腎之氣失調,內火上逆,迫使血液衝向上焦,導致鼻出血(衄)。若面無色,脈象卻是浮弱,甚至按之即絕,則屬陰陽兩虛。陽氣不足,不能約束下焦陰液,則會出現崩漏(下血)。

面無色、脈浮弱、按之絕,伴隨煩咳,則心肺受損,陽氣不能制約陰火,血液隨虛火湧出,從口中吐出(吐血)。以上三種情況,都源於真陽不足,血液失於統攝。因此治療出血,甘溫補益勝過苦寒清泄,補腎需兼顧脾胃。黃土湯原治先便後血,也主治吐衄,效果很好。我常用此方,以乾薑代替附子,赤石脂一斤代替黃土,療效更快,嚴重者可加干側柏、鮮竹茹。

吐血後若不咳嗽,病情較輕易癒;但若咳嗽氣逆,則屬陰虛,陽氣無依附,脈象數而有熱,夜不能寐,陰陽俱損,陽氣獨盛,病情危殆,將不治癒。這表示真陰虧損難以恢復,若用滋潤之藥,恐致陰寒凝滯,內火更盛;若用辛溫之藥,又恐陽氣過盛,病情加劇。因此原典不予治方。我在此危重症狀中尋求活路,使用二加龍骨湯加阿膠,治愈者很多。

吐血也可能因氣虛不能攝血,或陰虛火盛所致。酒客因熱積於胃,上熏於肺,肺受熱傷,必會咳嗽,咳嗽震動絡脈,也會導致吐血。這是因過度飲酒所致。

酒客吐血,主要是濕熱,凡濕熱盛者,皆可參考此例。原典未列方劑,我常用瀉心湯、豬苓湯或五苓散去桂枝加知母、石膏、竹茹,多有療效。

寸口脈輕按弦,重按則大,弦脈表示陽氣衰減,大脈表示外盛而內虛。陽氣衰弱則寒,陰氣不守則虛。虛寒相搏,此脈名為革脈。革脈不易診斷,可用弦、減、芤、虛四種脈象來形容。婦女見此脈則難以安胎、調經,甚至崩漏;男子則會失血。

前面談到鼻出血不可發汗,以免傷陰。但失血者,既已傷陰,更不可發汗,以免損傷陽氣。若服用發汗藥,導致汗出,陽氣外泄,則會寒慄,陰氣不守,身體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