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

寸口脈動而弱。(為驚悸之主脈也。驚自外至。氣亂則脈動。)動即為驚。(悸自內惕。氣怯則脈弱。)弱則為浮。(外有所觸。內不自主。則脈動而弱。有驚與悸而並見者。有驚與悸而各見者。)

此言驚屬外一邊。悸屬內一邊。驚悸並見。為內已虛而外復干之也。

師曰。(衄為清道之血。從督脈由風府貫頂下鼻中。其所以上越而妄出者。由肝腎之鬱熱逼也。若其人)尺脈浮。(則知腎有遊火矣。)目睛暈黃。(則知肝有蓄熱矣。肝腎之火上衝。則)衄未止。(若)暈黃云。目睛慧了。(肝腎之熱俱除。故)知衄今止。

此言血隨火而升也。

又曰、(衄既為陽經清道之血。總非陰經所主。彼手足少陽之脈。不能入鼻頞。所以不主衄也。主之者惟手足太陽手足陽明四經。太陽行身之表。為開。春生夏長。陽氣在表。有開之義之也。故)從春至夏衄者(屬)太陽。(陽明行身之裡。為闔。秋收冬藏。陽氣在裡。有闔之義。故)從秋至冬衄者(屬)陽明。

此以四時合四經。而提衄血之大綱也。四時宜活看。

尤在涇云、血從陰經並衝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並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頞。故不主衄也。

或問衄皆在陽。是已。然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非陰中事乎。曰、前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言火自陰中出。非言衄自陰中來也。此所謂太陽陽明者。言衄所從出之路也。誰謂病之在陽者。不即為陰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為陰血已亡。)不可(再)汗。(以重竭其陰。若)汗出必額上陷。(中之)脈(為熱所爍而)緊急。(目得血而能視。血亡則目)直視不能眴(陽歸於陰則臥。陽亢則)不得眠。

此言衄家當以發汗為戒也。知所戒。則知所治矣。況瀉心湯黃土湯皆衄證之的方乎。

高士宗云、欲辨衄之重輕。須察衄之冷熱。衄出覺熱者。乃陽明絡脈之血。輕也。治宜涼血滋陰。衄出覺冷者。乃陽明經脈之血。重也。治宜溫經助陽。要言不煩。特附錄於此。

男(元犀)按、瀉心湯。即涼血之劑。黃土湯。即溫經之劑。但後人多用滋陰。究不若養陰引陽之為得矣。

病人面無色。(便知其血氣衰而不華於面也。身)無寒熱。(便知其外無病而內自虧也。然內經云。察色按脈。當別陰陽。今按其脈。沉為腎。弦為肝。其)脈沉弦(並見)者(是龍雷之火迅發。血隨上溢而為)衄。(若察其面無色。按其)脈浮弱。(浮為陰虛。弱為陽弱。

浮弱之極)手按之(即)絕者。(陽不下交於陰。則陰失陽而脫陷。所以)下血。(若察其面無色。按其脈浮弱。而竟見)煩咳者。(曷故。蓋日月出矣。爝火無光。此為胸中之陽不宣。而陰火乘之。乘於心則煩。乘於肺則咳。咳則氣逆於上。而血隨之。可以)必(其)吐血。

白話文: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

寸口脈搏動而微弱,這是驚悸的主要脈象。驚悸由外而內,氣亂則脈搏動;脈搏動即為驚;悸則為內心不安,氣虛則脈弱,脈弱則浮。外在因素刺激,內在失控,脈搏便會動而弱。驚悸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單獨出現。

驚屬外因,悸屬內因,驚悸同時出現,表示內虛且外受干擾。

老師說:鼻出血是清道之血,沿督脈由風府穴貫穿頭頂到達鼻中。之所以會向上衝出,是因肝腎鬱熱逼迫所致。如果尺脈浮,說明腎有虛火;目睛發黃,說明肝有蓄熱。肝腎之火上衝,則鼻出血不止;若發黃,而眼睛明亮,則肝腎的熱邪已除,鼻出血就會停止。

這是說,血液隨著火氣上升。

又說:鼻出血是陽經清道之血,非陰經所主,手足少陽經脈不能到達鼻咽部,所以不主鼻出血。主鼻出血的經脈是手足太陽、手足陽明四經。太陽經行於身體表面,屬「開」,春天生長,夏天茂盛,陽氣在表,有開的意思,所以春夏鼻出血屬太陽經。陽明經行於身體內部,屬「闔」,秋天收斂,冬天收藏,陽氣在裡,有闔的意思,所以秋冬鼻出血屬陽明經。

這是以四季配合四經,來概括鼻出血的大綱。四季的變化要活絡地觀察。

尤在涇說:血從陰經衝任脈而出者,則為吐血;從陽經督脈而出者,則為鼻出血。所以鼻出血都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於表面,則屬太陽經;秋冬陽氣潛伏於內,則屬陽明經,這是有區別的。這是因為,從陰陽而言,陽主外,陰主內;從三陽而言,太陽經為開,陽明經為闔,少陽經脈不到達鼻咽部,所以不主鼻出血。

有人問:鼻出血都在陽經,這是對的。但是尺脈浮、目睛發黃,不是陰中之事嗎?回答是:前面說的尺脈浮、目睛發黃,是指火氣從陰中發出,並不是說鼻出血從陰中來。這裡說的太陽陽明,是指鼻出血發出的通道。誰說陽經有病,不是陰經受迫而引起的?

鼻出血患者,陰血已損,不可再出汗,以免更加耗竭陰氣。如果出汗,額頭必會凹陷,脈象因熱邪灼傷而急促。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血液不足,眼睛就會直視不能轉動;陽氣歸於陰則臥,陽氣亢盛則睡不著。

這是說,鼻出血患者應以發汗為戒。知道應該戒除什麼,就知道應該如何治療。何況瀉心湯、黃土湯都是治療鼻出血的特效方劑呢?

高士宗說:要辨別鼻出血的輕重,需察其冷熱。鼻出血時感到發熱的,是陽明絡脈之血,較輕;治療應涼血滋陰。鼻出血時感到寒冷的,是陽明經脈之血,較重;治療應溫經助陽。簡單明瞭,特此附錄。

男(元犀)按:瀉心湯是涼血之劑,黃土湯是溫經之劑。但後人多用滋陰法,不如養陰引陽更為合適。

病人面色蒼白,就知道其血氣衰弱,不能榮澤於面;沒有寒熱,就知道外無疾病,內部虧虛。然《內經》說:察色按脈,當別陰陽。現在按其脈,脈沉屬腎,脈弦屬肝;脈沉弦同時出現,這是肝腎之火迅速發動,血液隨之溢出而引起鼻出血。如果察其面色蒼白,按其脈浮弱(浮為陰虛,弱為陽虛),浮弱到用手按就絕脈的程度,則陽氣不能下交於陰,陰氣失陽而陷下,所以會下血。如果察其面色蒼白,按其脈浮弱,而且見煩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氣如同日月,陰火如同微小的火光,沒有光亮。這是因為胸中陽氣不宣,陰火乘之,乘於心則煩,乘於肺則咳,咳嗽則氣逆於上,血液隨之,所以必定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