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七 (3)
卷七 (3)
1. 黃癉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此言黃癉之愈有定期。欲醫者期前而速治也。
按沈自南云、此取陽病陰和。陰病陽和為大綱也。十八乃三六。陰數之期也。十日二五。陽土之數也。黃癉乃濕熱鬱蒸。陽邪亢極。脾陰大衰。故治之須候一六二六三六。陰氣來復制火之期。而為定期。若至十日以上。土陰氣復則當瘥。而反劇者。乃脾陽亢極。陰氣化滅。故為難治。
此雖非正解。亦互相發明。(癉病是鬱熱外蒸之象。)癉而渴者。(內熱更甚。內外交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熱從外宣。內之正氣自運。)其癉可治。發於陰部。(里為陰。裡氣之逆。)其人必嘔。(發於)陽部。(表為陽。表邪之盛。)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此以渴不渴別癉之難治可治。以嘔與寒熱。辨黃之在表在裡也。
(今試為癉病出其方。)谷癉之病。(其初多病寒熱。其)寒熱(作時。則)不食。(寒熱止時。即或時食。)食即(熱上衝而)頭眩。(內滯塞而)心胸不安。(濕瘀熱鬱不解。)久久(身面)發黃。為谷癉。(以)茵陳蒿湯主之。
此為谷癉證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前第一段論谷癉。不言寒熱。而有小便不通。第二段論谷癉。不言心胸不安。而有小便必難。此獨不言及小便。蓋谷癉證亦有微甚不同。前所云小便不通。此勢之甚急者也。所云陽明病脈遲者。小便必難。乃既見陽明證。而因脈遲挾虛。以致不運。此表病中之間有者也。
若此云寒熱。則非二三日之病矣。不食。食即頭眩。則雖眩而食未嘗斷。可知矣。故曰久久發黃。見遲之又久。乃相因而為病。其勢漸而緩。則小便亦未至不通耳。然觀方下注云。一宿腹減。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脹可知。但不必專責之耳。谷癉三證。止出一方。蓋陽明病一至發黃。
則久暫皆宜開鬱解熱。故此方實為主方。若陰黃。則後人以附子合茵陳。乃此方之變也。按心胸不安。與酒癉之心中懊憹亦不同。彼因心中熱。至有無可奈何之象。此言不安。僅微煩也。即陽明脈遲證所謂發煩頭眩耳。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凡發熱而不惡寒。為陽明病。若)黃家。(當申酉之時。名曰)日晡所(應其時)發熱。而反惡寒。此(非陽明熱證。)為女勞得之。(以女勞之病在腎。腎之腑為膀胱。申時氣血注於膀胱。酉時氣血注於腎也。腎為熱逼。則)膀胱(必)急。(膀胱既急。則)少腹(亦)滿。
(其一)身(雖)盡黃。(而)額上(獨)黑。(一身雖盡熱。而)足下(尤)熱。因(此病勢浸淫。腎邪遍於周身。不獨額上。而身上俱)作黑癉。(然其中猶有可疑者。腹脹便溏。證同脾濕。然究)其腹脹(非水。而)如水狀。大便必(變)黑。(而)時溏。此女勞之病。
白話文:
黃疸病的痊癒有其規律,醫生應及早治療。
沈自南認為,治療黃疸要掌握「陽病陰和,陰病陽和」的原則。十八是陰數的期限,十天是陽土的數目。黃疸是濕熱鬱積,陽邪亢盛,脾陰衰竭的結果,所以治療需等待陰氣恢復來制衡陽熱的時期,這就是所謂的規律。如果超過十天,陰氣恢復,病情就應該好轉;若反而加重,則是脾陽亢盛,陰氣耗竭,難以治療。
以上雖然不是完全正確的解釋,但也互相闡明了某些道理。黃疸是鬱熱外蒸的表現。黃疸伴隨口渴,表示內熱更甚,內外兼患,病情較難治癒;黃疸但不口渴,表示熱邪主要在外,正氣仍在運作,病情較易治療。黃疸發在陰部(下腹部),則病人必然嘔吐;發在陽部(上半身),則病人會畏寒發熱。
藉由口渴與否來判斷黃疸的難易,藉由嘔吐、寒熱來判斷黃疸的表裡。
現在來談談谷疸的治療方法。谷疸初期常伴隨寒熱,寒熱發作時不進食,寒熱停止時則偶爾進食,進食後則頭暈目眩,心胸不安,這是濕熱瘀滯不通所致,久而久之就發黃,稱為谷疸,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這是谷疸的症狀及其治療方法。
徐忠可認為,前面一段論述谷疸,未提及寒熱,但提到小便不通;第二段論述谷疸,未提及心胸不安,但提到小便困難。這段文字沒有提及小便,是因為谷疸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分。前面提到的「小便不通」,是指病情危急的情況;提到的「陽明病脈遲,小便必難」,是指已出現陽明病症,但脈象遲緩,兼有虛證,導致小便不利,這是在表證中的特殊情況。
如果出現寒熱症狀,就不是二三天的病了。不進食,進食就頭暈,表示即使頭暈,也並非完全不進食,這可以理解。所以說「久久發黃」,是指病情發展緩慢,久而久之才發黃。病情發展緩慢,小便也不至於完全不通。但方劑註釋中提到「一宿腹減」,這也表示小便不暢,腹部略微脹滿,只是不必過於強調這點。谷疸的三種證候,只用一種方劑治療,因為陽明病一旦出現黃疸,無論病程長短,都應該疏通鬱結,清熱解毒,所以這個方劑是主要的治療方劑。如果是陰黃,後人則用附子與茵陳配伍,是此方劑的變通方法。所謂「心胸不安」,與酒疸的「心中懊憹」不同。酒疸是因心中熱邪而感到無可奈何,這裡說的「不安」,只是輕微煩躁,就像陽明脈遲證中所說的「發煩頭暈」。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茵陳,煎至減去六升,再加入其他兩種藥材,煎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便應會通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夜後腹部消減,黃疸隨小便排出。
發熱而不惡寒,是陽明病。如果黃疸出現在申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稱為日晡所發熱,反而惡寒,這就不是陽明熱證,而是女勞所致。女勞病在腎,腎的腑是膀胱,申時氣血注於膀胱,酉時氣血注於腎。腎受熱邪逼迫,則膀胱必定急迫,膀胱急迫,則少腹也會滿脹。
全身都發黃,但額頭卻獨獨發黑;全身都發熱,但腳底卻格外熱,這是因為病邪浸淫,腎邪遍佈全身,不只額頭,全身都呈現黑色黃疸。但是其中仍有一些可疑之處:腹部脹滿,大便溏瀉,症狀與脾濕相似,但其腹脹並非積水,而是像積水一樣,大便必定變黑,而且時常溏瀉,這是女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