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9)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防己黃耆湯,(見濕病,尤云。水與濕。非二也。)

風水(證。身重則為濕多。而此則)惡風。一身悉腫。(則為風多。)脈浮不渴。(病在表而不在裡也。身原無汗。而)續(偶見其)自汗出。(身)無大熱。(其微熱不去。為表實也。以)越婢湯主之。

徐忠可云、上節身重則濕多。此節一身悉腫則風多。風多氣多熱亦多。且屬急風。故欲以猛劑鏟之。惡寒為衛虛。加附子。古今錄驗加朮。並驅濕矣。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風水加朮四兩。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前論已詳。不必再贅。惟)四肢聶聶動者。(更為皮水之的證。以)防己茯苓湯主之。

此為皮水證出其方治也。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一身面目黃腫。謂之)里水。(乃風水深入肌肉。非臟腑之表裡也。腠實無汗。胃熱內向。欲迅除其熱。)越婢加朮湯主之。(欲迅發其汗。)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此為里水證出其方治也。

越婢加朮湯方(見上)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即為石水。彼夫)浮者為風。(即是風水其內)無水。(而為)虛脹者(其病不為水。而)為氣(氣病不可發汗。)水。(病)發其汗即已。(然而發汗之法。各所不同。若)脈沉者。(水在少陰。當溫其經。)宜麻黃附子湯。(脈)浮者。(水在皮毛。當通其肺。)宜杏子湯。

此為石水證出其方也。而並言及風水與氣腫。從反面掉出正旨。時文有借賓定主之法。漢文已開之。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湯方,(闕。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逆而不順。謂之)厥而皮水(浸淫日久。腐潰而出水)者。(厥而不順之證也。宜用外敷之法。以)蒲灰散主之。

此言皮水潰爛謂之厥。出其外治之方也。諸傢俱作水傷陽氣而厥冷解。誤矣。此照錢太醫定之。

蒲灰散方,(見消渴)

問曰。(汗出黃色。而身不黃。與發黃之證異。別其名曰黃汗。)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前此詳其病狀。而其病源。)何從得之。(請再申言。而出其方治。)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蓋汗出則腠疏。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防己黃耆湯適用於濕病,水和濕並非兩種不同的病症。

風水病症,身體沉重表示濕氣較多,而此症則惡風,全身腫脹則表示風氣較多。脈象浮弱不渴,表示病在表層而非內裡,本無汗,但偶爾會自汗,沒有明顯發熱,但微熱不退,表示表層實證,用越婢湯治療。

徐忠可說,上文提到身體沉重是濕氣較多,本文全身腫脹是風氣較多,風氣多則氣多熱也多,屬於急風,因此要用猛烈的藥劑來清除。惡寒是衛氣虛弱,故加附子;古今驗方中加白朮,共同驅除濕氣。

越婢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以上五味,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風水病症者加白朮四兩。

皮水病症,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中(前面已詳述,不再贅述),但四肢麻木震顫,更屬於皮水病症的典型表現,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這是皮水證的方劑和治療方法。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以上五味,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全身面目黃腫,稱為里水,這是風水深入肌肉所致,而非臟腑的表裡病變,皮膚緊實無汗,胃熱內陷,需要迅速清除內熱,用越婢加朮湯治療,以迅速發汗;甘草麻黃湯也可用。

這是里水證的方劑和治療方法。

越婢加朮湯方:(見上文)

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以上二味,加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放入甘草,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服用後重覆出汗,不出汗則再服用。需謹防風寒。

水病的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經(即石水),脈象浮者是風(即風水,但內裡無水),虛脹者則非水病,而是氣病(氣病不可發汗),水病需發汗才能治癒。但發汗的方法各有不同,若脈象沉者,水停留在少陰經,應溫通經絡,宜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者,水停留在皮毛,應通暢肺氣,宜用杏子湯。

這是石水證的方劑和治療方法,同時也說明了風水和氣腫,從反面闡述了主要症狀。文中運用借賓定主的手法,漢代文章已有此用法。

麻黃附子湯方:麻黃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以上三味,加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次。

杏子湯方:(缺失,可能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逆而不順,稱為厥,皮水浸淫日久,腐潰而出水,這是厥而不順的症狀,宜用外敷的方法,用蒲灰散治療。

這說明了皮水潰爛稱為厥,並提出了外治的方劑。許多醫家都認為是水傷陽氣導致厥冷,這是錯誤的,這是根據錢太醫的診斷確定的。

蒲灰散方:(見消渴篇)

問:汗出黃色,但身體不黃,與黃疸不同,另稱為黃汗。黃汗病症,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症狀類似風水,汗液沾濕衣物,顏色呈正黃色,像柏樹汁液,脈象沉弱。前面已詳述其病症,但病因從何而來?(請再次說明,並提出方劑和治療方法。)師曰:因汗液出入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所致。(因為汗出則毛孔開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