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淺註》~ 卷六 (8)
卷六 (8)
1.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醫者)脈之(病人竟)不言(苦)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水氣中原不得有此證。其先)寸口脈沉而緊。沉為(微)水。緊為(積)寒。沉緊相搏。(則微水積寒。
)結在關元。始時(水與寒)尚微。年盛(邪不勝正而)不覺。(迨至)陽衰之後。(前此所結之邪。覺)營衛(中稍稍)相干。陽(日就)損陰(日加)盛。(而所)結(之)寒微動。(遂挾)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脅下急痛。(此時若以溫腎祛寒之藥治之。法當漸愈。乃)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
(未得病源。病)氣(維)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復重吐之。(誅伐無過。一則大下以傷其胃。一則吐傷上焦之陽。而下焦之陰火乘之。以致)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火乘於上。陽虛於下。以致決瀆失職。)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穀不化。(水氣日盛。
而)面目手足(皆見)浮腫。又與葶藶丸下(其)水。(雖非治其病根。而腫勢證既盛。)當時如小瘥。(此後或因)食欲過度。腫復如前。(又加)胸脅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氣)揚溢。(時)則咳(而)喘逆。(治者)當先攻擊。(與桂苓五味甘草湯類。)沖氣令(其即低而)止。
(止後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湯等。令其咳止。)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驟除。當)先治(沖氣咳喘之)新病。(而水氣之)病當在(所)後。(雖然。治病必溯其所由來。關元結寒。水病之所由來也。)
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虛。因誤治成水。又誤治而變生新病。當以治新病為急。按第十二章。痰飲咳喘病。有小青龍湯加減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參看。
(茲試為各證補言其未及。而並出其方。)風水。(其)脈(必)浮(而其為本證之確據者。則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惡風(及前後論列諸證。或兼或不兼)者。(一見身重脈浮。汗出惡風。其為風水內挾濕氣無疑矣。以)防己黃耆湯主之。(若胃中不和。兼見)腹痛者加芍藥。(以泄之。)
按此節即太陽病。脈浮汗出惡風者。中風症也。蓋以太陽為寒水之經。病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必化濕。而生脹滿矣。故名曰風水。其證身重脈浮者。內挾濕氣無疑矣。故以防己黃耆湯治之。張隱菴云、防己生漢中。紋如車輻。主通氣行水。耆朮解肌散濕。助決瀆之用。薑棗草和營衛補中央。
交通上下之氣。使氣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不和也。加芍藥以泄之。濕氣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藥三分。可知耳。徐注謂為補脾之虛。誤矣。
白話文: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病人訴說身體浮腫,面目、四肢皆腫,小便不利。醫生診脈時,病人卻沒提浮腫,反而說胸中疼痛,氣體上衝咽喉,感覺像炙烤的肉,並伴隨輕微咳嗽和喘息。醫生詢問脈象如何,回答說水氣病原本不會出現這些症狀。起初寸口脈沉而緊,沉脈代表輕微的水腫,緊脈代表寒邪積聚,沉緊脈象交錯,說明輕微水腫和寒邪積聚,結聚在關元穴。初期水腫和寒邪較輕,年輕力壯時,正氣勝邪,感覺不到症狀。等到陽氣衰弱後,之前積聚的邪氣開始影響營衛之氣,陽氣日漸衰弱,陰氣日漸盛,積聚的寒邪微微活動,於是挾帶腎氣上衝,造成咽喉堵塞、胸脅部疼痛。此時若用溫腎祛寒的藥物治療,病情會逐漸好轉。但若醫生誤以為是停滯的水液,而使用瀉下藥,則無法去除病根,病情反而會加重,甚至會再次嘔吐。過度瀉下會傷及胃氣,嘔吐則會傷及上焦陽氣,下焦陰火乘虛而上,導致胃部虛煩,咽喉乾燥想喝水,火邪在上,陽虛在下,導致小便不利,如同釜底抽薪,水穀不能消化,水氣日盛,面目手足皆浮腫。若再服用葶藶丸瀉水,雖然不能治本,但腫脹的症狀暫時減輕,但之後若飲食過度,腫脹又會復發,並伴隨胸脅疼痛,如同奔豚之狀,水氣上溢,時常咳嗽、喘息。治療時應先攻治衝氣,使用類似桂枝茯苓五味子甘草湯的方劑,使氣體下降平息,之後再治療咳嗽,使用類似苓甘五味子薑辛湯的方劑,待咳嗽平息後,喘息也會自然痊癒。這是因為病根深在,不能立即去除,應先治療新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水腫的治療應放在後面。雖然治療疾病必須追溯病因,但關元穴寒邪積聚才是水腫的根本原因。
徐忠可說,這是真元虛損,因誤治而導致水腫,又因誤治而產生新的疾病,應以治療新發疾病為急務。參考第十二章痰飲咳嗽喘息的治療,可用小青龍湯加減五方。
以下補充說明其他症狀及藥方:風水病的脈象必定浮,確診的依據在於身體沉重,並伴隨汗出惡風(以及其他相關症狀,或兼或不兼)。一旦出現身體沉重、脈象浮、汗出惡風等症狀,即可確診為風水病(內挾濕氣)。用防己黃耆湯治療。若胃部不適,伴隨腹痛,則可加入芍藥以瀉。
這節內容是指太陽病,脈象浮、汗出惡風,是中風的症狀。因為太陽經是寒水的經絡,生病則水液運行不暢,水液運行不暢則必然化為濕邪,產生脹滿,所以稱為風水病。症狀為身體沉重、脈象浮,內挾濕氣無疑,故用防己黃耆湯治療。張隱菴說,防己產於漢中,紋理像車輪輻條,能通氣行水;黃耆、朮能解肌散濕,幫助水道通暢;薑、棗、草能調和營衛,補充脾胃之氣,使氣血通暢,水液也能運行。腹痛是胃不和,加芍藥以瀉。濕氣篇記載,胃不和者加芍藥三分,可見一斑。徐氏注釋說這是補脾虛,是錯誤的。